胡小波
貴州龍的個體長度一般在5~30cm,成年個體一般不超過40cm;頭骨呈三角形,眼眶大而圓,有尖銳的牙齒;頸部細長,身體扁平;前肢強壯,前掌較纖細,呈鰭狀;后肢較細,后掌較大,趾間有蹼;尾部前端粗壯,后部細長。
胡氏貴州龍是一種小型海生爬行動物,生活在距今2.47億年至2.37億年前貴州興義一帶的淺海岸邊,它的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水里,喜群居生活。其主要靠前肢劃水推動身體向前游進,后肢劃動控制方向;長長的頸部可使頭部露出水面利于呼吸,并在大范圍內捕捉食物;長長的尾巴除在水中擺動使其在水里游行外,還可以控制前進的方向,有利于維持身體的平衡;喜以東方肋鱗魚、糠蝦等小型水生動物為食;生殖方式為“卵胎生”。
胡氏貴州龍的身體結構主要包括:頭骨、頸椎、背椎與背肋、肩帶與腰帶(髂骨、恥骨、坐骨)、四肢(前肢與后肢)、尾椎與尾肋六大部分。
頭骨:呈三角形;吻部短而鈍,鼻孔小,眼眶大而圓;牙為同型齒,齒細小而尖銳,齒間有間距,上、下齒數各約17顆。
頸椎:頸部細長,長度略大于軀干;頸椎數為25-26枚,椎體長度比寬度大,接近背部的椎體變寬。
背椎與背肋:背椎約為20枚(背椎18-19枚、薦椎2-3枚);椎體長度與寬度幾乎相等,呈雙凹形,椎棘特低;肋骨近端膨大,寬度幾乎與背椎長度相等,向后側方延伸,肋骨與背椎連接的關節(jié)突呈鞍狀。
肩帶和腰帶:肩帶位于身體前端,由1塊“T”形的間鎖骨、2塊鎖骨、2塊肩胛骨和2塊烏喙骨緊密結合形成粗壯的環(huán)形結構;烏喙骨明顯大于肩胛骨、鎖骨和間鎖骨;肩胛骨與烏喙骨構成前肢的關節(jié)窩。腰帶位于身體后端,由板狀的坐骨、恥骨和棒狀的髂骨組成;坐骨和恥骨為松散的環(huán)狀結構;坐骨、恥骨和髂骨組成后肢關節(jié)窩。
四肢:前肢掌部以上的骨髂比后肢發(fā)達;尺骨特化呈扁寬狀;前肢趾骨較后肢趾骨更為纖細,前肢趾節(jié)數為4、5、5、5、4;后肢趾節(jié)數為3、4、5、5、5。
尾椎與尾肋:尾椎數37枚以上;椎體長度大于寬度,神經棘低;前7枚尾椎有發(fā)達的尾肋,向后尾肋迅速變小。
貴州龍化石的保存形式通常分為背視(背面朝上)和腹視(腹面朝上)兩種。背視保存者頭骨清晰,可見顳颥孔、鼻孔、眼孔及小而尖的牙齒,觀察不到肩帶和腰帶;腹視保存標本觀察不到顳颥孔、鼻孔、眼孔,但肩帶和腰帶十分清楚。(編輯/任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