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志剛
曹休印原石
2010年5月16日,曹魏名將曹休墓正式得到專家認(rèn)定。該墓葬位于邙山陵墓群大漢冢東漢帝陵陵園東側(cè),即洛陽市孟津縣送莊鎮(zhèn)三十里鋪村東南,連霍高速公路南側(cè)。
曹休為曹操族子,《三國志》有傳,因功累遷征東將軍、征東大將軍、大司馬。其生年不詳,公元228年病逝于洛陽。時值魏明帝太和二年,魏文帝曹丕駕崩(226年)兩年,魏武帝曹操駕崩(220年)八年后。據(jù)媒體報道,確認(rèn)墓主身份的核心物證,是一枚在墓后室北側(cè)出土的銅印——即2.3厘米見方、瓦鈕、篆書白文的《曹休》私印。
銅質(zhì)、瓦鈕是魏晉時期常見的印材與鈕式,2.3厘米,亦不出漢魏私印大小之基本范疇。觀其印文書體,為典型的陰刻懸針篆。懸針篆是指每字豎筆下端呈針尖狀的篆書,一般用于私印,尤其在六面印上常見。茲印二字,清健勁直,瘦朗尊重,印工在為名將曹休“創(chuàng)作”時的恭謹(jǐn)心態(tài),或可得窺一二?!拔簳x南北朝秉承漢印傳統(tǒng),印文由漢印脫出,雖不及漢印精致嚴(yán)謹(jǐn)、沉著雄渾,但因時尚清淡、不拘禮法的風(fēng)氣使得印體偏重風(fēng)骨,章法更加活潑,別有瘦挺方直、率意雋秀的獨特風(fēng)韻?!蔽簳x較之秦漢,簡樸渾厚的氣格日漸衰謝,反映在印章形制上,便是多字印、多面印、懸針篆印和朱文印等“花哨”樣式的陸續(xù)出現(xiàn)。懸針篆印文之鋒銳曳腳,或許正是彼時“作態(tài)”風(fēng)氣的一種局部表達(dá)。
《曹休》一印,2.3厘米的印高中,“曹”字之雙曳腳即有1.5厘米;而“休”字木部之居中一豎,拄地?fù)翁?,尤饒峻拔慷慨氣度。統(tǒng)覽全印,點畫粗細(xì)勻一,結(jié)勢上緊下松,曲直對比(譬如“休”字人旁右上起筆處的左弧彎,極具“莞爾”效果)、疏密開合(譬如“休”字五個垂腳,對“曹”字之空疏下部進行了參差補償),從容中不乏機巧。但盡管如此,“曹”字左上部之密集團塊,仍然使整體布局顯得負(fù)重難支。若依今日篆刻家之審美眼光,則完全可以將“曹”字左上方施以并筆、虛化手法,同時將“休”字下部垂腳粗壯、密實之。真要這樣處理,藝術(shù)性倒是增強了,卻偏離了講求“中庸、和順、秩序、理性”的貴族“品格”,置于當(dāng)時國戚,斷然是行不通的。
《曹休》
任何字體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皆有其仰承、拓續(xù)之生命鏈條。就《曹休》印所呈示的懸針篆而言,我們在新莽《銅嘉量銘》、東漢《尹宙碑》“從銘”二字殘額、三國吳《天發(fā)神讖碑》、唐《臺銘》等書跡之中,都不難觸摸到某種綿綿沿遞的血脈消息。那些猛利長驅(qū)的曳筆,摶揉著激昂而又深沉的情愫,甚至一直沖灌到了近人齊白石的刀筆之下??陀^地說,《曹休》印具有不容小覷的史料、文物價值,但從篆刻的藝術(shù)角度看,還是平庸了一點:線條呆直,缺乏鮮活健旺的生命力;刻意勻稱,反傷于板。當(dāng)然,固陋之見,也許有些“刁難”這方罕見的曹魏故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