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核心穩(wěn)定性研究熱點問題綜述

      2019-08-30 08:03:26郭梁LILi吳瑛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 2019年3期
      關鍵詞:核心力量耐力康復

      郭梁 LI Li 吳瑛

      摘?要:核心穩(wěn)定性(CS)是當前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問題,廣泛存在于運動訓練和康復領域,但是其概念眾多,測試方法無統(tǒng)一標準,與運動表現(xiàn)的關系研究結論不一致。采用文獻資料、總結歸納等方法,從CS的發(fā)展歷程、CS與核心力量的定義及存在的問題、CS影響運動表現(xiàn)的研究分歧、CS測量金標準(Gold Standard)的缺乏以及項目的特異性、CS預防運動損傷和促進康復5個方面進行了綜述。研究進一步明確了CS和核心力量的概念與內涵,認為CS影響運動表現(xiàn)的研究分歧主要源于CS測試“金標準”的缺乏和項目特異性。在運動訓練或康復領域,應根據(jù)項目或康復目的進行有針對性的CS訓練。從項目特異性角度出發(fā),尋找不同運動項目的CS測試或訓練方法是未來研究的方向。

      關鍵詞:核心力量;運動表現(xiàn);康復;耐力;柔韌

      中圖分類號:G808.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2076(2019)03-0113-06

      核心穩(wěn)定性(Core Stability,CS)是當前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問題,眾多國內外學者圍繞CS的概念、核心的區(qū)域及其對運動和康復的作用等方面進行了理論研究[1-5],對人們認識CS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但是隨著CS理論和實踐的不斷發(fā)展,CS研究也遇到了諸多問題,如CS的概念、測試方法不統(tǒng)一[2-3],沒有能夠全面而準確反映CS的“金標準”[4],CS影響運動表現(xiàn)的研究結果不一致[6-7]等,這些問題都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盡管如此,CS訓練在競技體育、大眾健身和康復領域仍然廣泛開展,說明其對運動的意義不容忽視[4-5]。針對CS研究中存在的以上問題,本研究從CS的發(fā)展歷程、CS與核心力量的定義及存在的問題、CS影響運動表現(xiàn)的研究分歧、CS測量金標準(Gold Standard)的缺乏以及項目的特異性、CS預防運動損傷和促進康復5個方面進行了綜述,闡述CS研究現(xiàn)狀,總結當前研究中存在的問題,為CS提高運動表現(xiàn)、預防運動損傷及促進康復提供理論依據(jù)。

      1?核心穩(wěn)定性的發(fā)展歷程

      核心穩(wěn)定性(CS)的概念源于解剖學和生理學,早期主要用于康復領域。早期文獻中,Morris等[8]在1961年提出腰椎可以吸收人體所承受的負荷,從而減輕下肢關節(jié)壓力,避免損傷;研究還認為軀干肌肉收縮將胸腔和腹腔變成兩面堅固的墻(rigid-walls),可以吸收部分負荷和維持脊柱穩(wěn)定。Holdsworth[9]在1963年從解剖學的角度提出了脊柱穩(wěn)定的“二柱理論”,在介紹脊柱的基本結構和脊柱的穩(wěn)定性基礎上,論證了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Denis又在此基礎上提出了 “三柱理論”,認為脊柱穩(wěn)定性應包括前柱、中柱和后柱的穩(wěn)定性,強調了韌帶對脊柱穩(wěn)定的作用,為理解脊柱穩(wěn)定性奠定了基礎[10]。Farfan[11]在1975年提出軀干肌肉除了可以保護脊柱和盆骨外,還可以提高其在人體運動過程中的功能,使力量輸出最大化,這在當時是一種非常超前的理念。Bergmark 于1985年提出將核心肌肉肌群分為全身穩(wěn)定系統(tǒng)(global stabilization system,GSS)和局部穩(wěn)定系統(tǒng)(local stabilization system,LSS),核心部位的大肌肉群主要負責GSS,而小肌肉群主要負責LSS,LSS在運動環(huán)節(jié)的協(xié)調與控制中起主要作用,而GSS主要為環(huán)節(jié)運動提供力量[12]。1985年,Panjabi[13]首次提出了脊柱穩(wěn)定性(Spinal Stability)的概念,隨后在1992年,明確提出CS的概念,并指出CS包括3個相互關聯(lián)的子系統(tǒng)(被動肌肉骨骼系統(tǒng)、主動肌肉骨骼系統(tǒng)和神經(jīng)性反饋系統(tǒng)),當人體受傷時,3個子系統(tǒng)在功能上可以相互補償,保證人體核心的相對穩(wěn)定。直到2006年,Kibler首次將CS引入競技體育領域,至此CS引起廣泛關注,并逐步滲透至大眾健身領域[5]。

      由此可見,CS起源于解剖學和生理學,最初主要用于康復領域,而引入體育領域的時間較短,所以其在體育領域的概念和內涵都需要逐步完善。

      2?核心穩(wěn)定性與核心力量的定義及存在的問題

      如上文所述,CS起源于解剖學和生理學,在其發(fā)展的不同時期,國內外學者根據(jù)其理解對CS和核心力量進行了定義。不同領域的學者對CS和核心力量的定義各不相同。

      臨床醫(yī)學上CS的定義為“腰-骨盆-髖聯(lián)合結構上特定肌群的力量和耐力水平”。在運動醫(yī)學領域,Wisbey等[14]將CS定義為“通過脊柱、骨盆的最佳排列和有效控制,為動量傳遞、力量組合提供保障,從而產(chǎn)生既準確又安全的動力性活動的能力”。Willson等[15]的定義為“CS是指腰部、骨盆和髖部構成的復合系統(tǒng)預防脊柱彎曲的能力以及脊柱在受干擾后恢復平衡的能力”。Panjabi等認為CS是“穩(wěn)定整個人體系統(tǒng),保持椎間中部區(qū)域在其生理極限范圍內的能力”[16]。CS在運動生物力學上的定義為“一個骨骼-韌帶聯(lián)合體在某一閾值內防止軀干因過度負荷發(fā)生過度彎曲的能力”[3]。Kibler是將CS引入競技體育的第一人,并將其定義為“在一個完整的動力鏈中,為保證將速度和力量最高效率地產(chǎn)生、傳遞、控制至四肢末端,所應具備的控制軀干姿態(tài)和平衡的能力”[5]。國內著名學者陳小平認為CS可以在運動中控制骨盆和軀干部位肌肉的穩(wěn)定姿態(tài),為上下肢運動創(chuàng)造支點,并協(xié)調上下肢的發(fā)力,使力量的產(chǎn)生、傳遞和控制達到最佳化[3]。

      關于CS與核心力量的關系,黎涌明等[3]認為CS是一種為四肢肌肉的發(fā)力建立支點,為上下肢力量的傳遞創(chuàng)造條件,為身體重心的穩(wěn)定和移動提供力量的能力,而核心力量是穩(wěn)定人體核心部位、控制重心運動、傳遞上下肢力量的能力。Faries 等[17]認為CS是穩(wěn)定脊柱的能力,是多種肌肉活動的結果,而核心力量是相關肌肉收縮產(chǎn)生或抵抗力量的能力。Kibler[5]認為CS是以核心力量為基礎,在耐力、柔韌、靈敏、協(xié)調等各種身體能力共同作用下實現(xiàn)的。Leetun等[18]認為CS是腰-骨盆-髖部位的動作控制和肌肉能力的表現(xiàn),它應該被視作一個結果,所以核心力量應該只是CS的一部分[12]。Waldhelm等[19]在總結前人CS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將CS分為核心力量(Core Strength)、核心耐力(Core Edurance)、核心柔韌性(Core Flexibility)、核心動作控制(Core Motor Control)和核心功能性(Core Function)5個方面,認為CS應包含核心力量。

      由此可見,對CS和核心力量的定義并不統(tǒng)一,甚至在有些研究中將其混淆使用。有研究認為CS就是核心力量,也有研究認為CS包括核心力量,還有研究認為核心力量包括CS?!靶浴痹凇缎氯A字典》中的一個解釋是“人或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能力或作用等”。顧名思義,“CS”應是人體穩(wěn)定其核心的能力,是人體各種能力,包括力量、耐力、柔韌、靈敏、協(xié)調等在其核心部位的集中表現(xiàn)。穩(wěn)定的核心可以為人體運動提供堅實的力量基礎,為力量在上下肢之間的傳遞創(chuàng)造條件。而“力量”則是與速度、耐力、柔韌、靈敏、協(xié)調平行的人體六大素質之一。核心力量是核心區(qū)域肌群收縮產(chǎn)生的力量,是力量素質在核心部位的體現(xiàn)。所以,從CS的構成來看,CS應包括核心力量、核心耐力、核心柔韌、核心靈敏等。

      Comerford和Bergmark [4,17]研究認為,核心肌肉群可以分為局部穩(wěn)定系統(tǒng)、全身穩(wěn)定系統(tǒng)和全身動力系統(tǒng),也就是說核心部位的大肌肉群(全身動力系統(tǒng))除了可以穩(wěn)定核心以外,還可以為專項運動提供動力。所以本研究認為,根據(jù)與專項的關系或者項目的特異性(specificity),CS可以分為一般CS和專項CS(圖1)。一般CS是由局部穩(wěn)定系統(tǒng)和全身穩(wěn)定系統(tǒng)實現(xiàn)的,其主要作用是穩(wěn)定核心,而專項CS是由全身動力系統(tǒng)實現(xiàn)的,除了可以穩(wěn)定核心以外,還可以直接影響運動表現(xiàn)。

      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核心力量是影響CS的重要因素之一,除此之外,還有核心耐力、核心柔韌、核心靈敏等(圖1)。CS應進一步劃分為一般CS和專項CS,一般CS負責穩(wěn)定核心,而專項CS直接影響運動表現(xiàn)。

      3?核心穩(wěn)定性影響運動表現(xiàn)的研究分歧

      雖然近些年來CS訓練在競技體育和大眾健身領域廣泛開展,但是CS影響運動表現(xiàn)的文獻支持并不充分,有些研究認為CS可以提高運動表現(xiàn),而有些研究則得出了相反的結論。

      Nesser等[6]測試了29名國家級一級大學生足球運動員的4種核心耐力和6個項目的運動表現(xiàn)(垂直跳、20和40碼短跑、往返跑、深蹲、板凳臥推和高翻),研究只顯示了較弱和中等水平的相關性,研究認為CS測試的項目特異性影響了研究結果,所選擇的CS測試在運動表現(xiàn)中只起了很小的作用。A SHARMA等[20]將核心不穩(wěn)定的40名州級水平排球運動員隨機分為兩組,訓練組在日常訓練的基礎上增加為期9周的核心力量訓練,對照組只進行日常訓練,研究除觀察到訓練組軀干穩(wěn)定性顯著增強外,其障礙跳和扣球跳的能力也提高顯著。Yaggie等[21]研究了一種商業(yè)平衡訓練儀對人體運動能力的影響,發(fā)現(xiàn)平衡訓練除了可以提高人體跑、跳等運動能力外,還可以提高人體姿勢控制能力。Granacher等[22]的研究對受試者進行了在固定平面和不穩(wěn)定平面的核心運動干預,發(fā)現(xiàn)兩種運動都可顯著性提高受試者側身跳測試成績。Prieske等[23]研究了固定平面和不穩(wěn)定平面的軀干力量訓練對人體運動表現(xiàn)的影響,發(fā)現(xiàn)受試者軀干肌肉力量、短跑和踢腿的能力得到顯著性提高。Yu等[24]通過對40名健康成年人進行普拉提形式的CS訓練,發(fā)現(xiàn)普拉提可以增強下肢肌肉力量和姿勢控制,從而實現(xiàn)提高動作表現(xiàn)的目的。

      與以上研究結果不同,還有一些研究得出相反的結論。Stanton等[7]觀察到受試者跑臺最大攝氧量、跑步經(jīng)濟性等并沒有隨著其CS的提高而提高,并且認為CS訓練的特異性應引起重視。Schilling等[25]對受試者進行了軀干力量和耐力的干預訓練,發(fā)現(xiàn)兩種訓練都沒能有效提高受試者的靈敏性、短跑和垂直跳的能力,并認為樣本量的選擇和訓練的強度影響了實驗的結果。Parkhouse等[26]對兩組受試者分別進行了動態(tài)和靜態(tài)的核心訓練,發(fā)現(xiàn)兩組受試者的醫(yī)用球拋投、20 m跑和垂直跳成績都沒有提高,認為要提高核心訓練的效益應增加訓練的時間和動態(tài)核心訓練的速度使其更符合項目的特異性。

      以上可以看出,CS影響運動表現(xiàn)的研究分歧主要源于CS測試金標準的缺乏和項目特異性。不同研究采用不同的測試方法,而不同運動項目對核心穩(wěn)定的要求又具有較大差異性,導致了研究結果產(chǎn)生分歧。從測量方法和項目特異性兩個角度出發(fā),尋找不同運動項目的CS測試或訓練方法是未來研究的方向。

      4?核心穩(wěn)定性測量金標準(Gold Standard)的缺乏以及項目的特異性

      核心穩(wěn)定性(CS)測試方法種類繁多,在不同領域,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測試方法反映CS。但是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測試方法能夠準確而全面地反映CS,CS“金標準”的缺乏已成為CS研究的障礙。也有學者提出,由于CS的項目特異性,CS測試并不存在所謂的“金標準”,CS測試的選擇應基于項目的特點。

      國內外學者通過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維度上對CS進行了定量的評價。Leetun等[18]在其研究中對140名具有損傷風險的大學生運動員進行了核心力量和耐力測試,測試項目主要包括髖關節(jié)外展和外旋最大等動力量、前后肌群耐力和軀干側面肌肉耐力。 Gabbe等[27]對受試者進行了坐位碰觸測試(sit and reach),并測量了受試者軀干、髖的運動范圍,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了中等到非常好的測試可靠性。Parkhurst等[28]采用反應下背本體感覺的軀干復位測試來評估受試者的核心控制能力,研究了核心控制能力與運動損傷之間的關系。戴超平等[29]的研究采用屈伸穩(wěn)定性評價和旋轉穩(wěn)定性評價兩類指標對武術套路運動員CS進行評價,具體包括:連續(xù)15 次騰空飛腳向內轉體180°接提膝獨立、連續(xù)15 次旋風腳360°接提膝獨立、連續(xù)15 次騰空飛腳加起跳腳落地。趙亮等采用側拋實心球測試(Lateral Medicine Ball Toss)、側橋測試(Side-Bridge)和1 min仰臥起坐測試(Sit-ups)對高水平沙灘排球運動員CS進行評估,研究了CS和下肢專項移動能力的相關性。該CS測試方法的選擇充分考慮了人體三個平面核心肌群的收縮控制能力,具有很強的專項特異性。劉春紅等[30]為了評估我國優(yōu)秀中長跑運動員的CS,采用BTE多功能肌力測試系統(tǒng)對運動員左下劈、右上挑、右下劈、左上挑4個專項動作的最大肌力矩、最大功率進行了測試,從而反映運動員專項CS。Kibler等[5]在其研究中建議通過評估單腿下蹲和單腿支撐平衡的能力來反映CS。Waldhelm 和Li[2,19]在研究了前人CS測試方法的基礎,總結出了34種前人最常用的CS測試方法,并將其歸為核心力量、核心耐力、核心柔韌性、核心控制和核心功能性測試5個方面(表1),并對其進行了重復測量的信度檢驗和主成分分析。

      綜上所述,CS測試方法種類繁多,不同研究采用了不同測試方法對CS進行了研究,至今沒有能夠準確并較為全面地評價CS的方法,CS“金標準”的缺乏也阻礙了CS研究的開展。Hibbs等[4]指出正是缺少CS測試的金標準,導致了關于CS與運動表現(xiàn)文獻的缺乏。Stanton等[7]通過瑞士球訓練和跑步經(jīng)濟性的相關關系研究,發(fā)現(xiàn)雖然受試者通過短期瑞士球訓練可以提高其CS,但是其跑臺最大攝氧量、跑步經(jīng)濟性和跑步姿勢并沒有隨之提高,認為以瑞士球為手段的CS訓練對跑步不具有特異性,因此不能提高跑步能力。Parkhouse等[26]通過研究動態(tài)和靜態(tài)的核心訓練對受試者的醫(yī)用球拋投、20 m跑和垂直跳成績的影響,認為CS訓練的時間和運動速度是運動表現(xiàn)的特異性因素,可以提高其訓練效益。Nesser等[6]對大學生足球運動員的4種核心耐力和6個項目的運動表現(xiàn)(垂直跳、20和40碼短跑、往返跑、深蹲、板凳臥推和高翻)的關系進行了測試,研究只得到了較弱和中等水平的相關性,認為所選擇的CS測試方法對所測項目不具有特異性,所以在提高這些項目的運動表現(xiàn)中只起了很小的作用。

      總之,CS測試方法沒有統(tǒng)一的“金標準”,目前沒有一種測試方法可以全面并準確地評價CS,CS具有項目特異性,不同項目因其運動形式、動作結構、供能方式等不同,其CS影響因素也不同。在運動訓練或康復領域,應根據(jù)項目或康復目的進行有針對性的CS訓練。

      5?核心穩(wěn)定性預防運動損傷和促進康復

      盡管CS存在如此多的爭議,但是CS可以預防運動損傷和促進康復從未被質疑過。一些不穩(wěn)定支撐面的CS訓練可以提高相關肌梭的敏感性,從而更有效地應對不確定性外力對關節(jié)的干擾,降低運動損傷風險[31-32]。此外,CS還可以為下肢肌肉主動發(fā)力和對抗阻力提供保障,一些作用于膝關節(jié)的肌肉本身就起始于腰髖部位,因此核心肌肉較弱時,容易引起下肢落地機制的改變,增加膝關節(jié)的外翻力矩,從而導致前交叉韌帶(ACL)損傷[32]。

      國內外眾多研究顯示了CS訓練具有降低運動損傷風險的效果,特別是下肢運動損傷。Leetun等[18]以140名具有損傷風險的大學生運動員為研究對象,對其CS和下肢運動損傷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較好的核心肌肉力量和耐力可以降低下肢運動損傷的可能性。Wedderkopp等[33]將237名女性手球運動員隨機分為兩組,干預組在動態(tài)熱身訓練后進行額外的不穩(wěn)定支撐面的踝關節(jié)訓練,研究發(fā)現(xiàn)干預組下肢運動損傷風險顯著性降低,僅為對照組的1/6。Simone等[34]采用動力性和靜力性相結合的CS訓練對16名舞蹈運動員進行了為期6周干預,發(fā)現(xiàn)干預前后垂直跳高度雖沒有顯著性差異,但是其第一和第二地面垂直支反力峰值卻顯著性降低,認為CS訓練可以有效預防運動損傷。魏曉燕等[35]研究發(fā)現(xiàn)CS訓練可以提高中長跑運動員的呼吸能力和運動效率,從而維持良好的身體姿態(tài)和預防運動損傷。認為運動員CS訓練時應注意動力性肌肉訓練和穩(wěn)定性肌肉訓練的合理分配,從而保證軀干對側肌力平衡和正常呼吸。Yu等[24]研究了普拉提CS訓練對40名健康成年人下肢肌肉力量和姿態(tài)穩(wěn)定性的影響,發(fā)現(xiàn)普拉提可以提高下肢肌肉力量和姿勢控制,從而有效預防肌肉骨骼損傷和提高生活質量。Parkhurst等[28]對核心的運動控制和運動損傷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軀干復位測試反映的核心控制與運動損傷之間存在顯著性相關關系。

      從CS的特異性角度出發(fā),不同類型的CS對預防運動損傷和促進康復效果也不一樣,McGill認為對于腰痛的康復來說,核心耐力練習要比核心力量練習更有效果[36]。 Arokoski等認為“穩(wěn)定腰部的多裂肌主要由I型肌纖維組成,而低強度的運動才能訓練I型肌纖維”,所以核心耐力練習對其鍛煉效果更好[37]。Willardson等認為核心力量對運動表現(xiàn)的作用比較大,而核心耐力對預防損傷和康復的效果更好[32]。

      綜上所述,不穩(wěn)定支撐面的CS訓練可以有效提高相關肌梭的敏感性,減小不確定性外力對關節(jié)穩(wěn)定性的干擾,從而降低運動損傷風險。相對于核心力量訓練,核心耐力訓練對預防運動損傷和康復更有效果。

      6?結論

      核心穩(wěn)定性(CS)分為一般核心力量、核心耐力、核心柔韌、核心靈敏等,而一般核心力量和專項核心力量共同組成了核心力量。核心耐力訓練對預防運動損傷和康復的效果優(yōu)于核心力量。

      CS影響運動表現(xiàn)的研究分歧主要源于CS測試“金標準”的缺乏和項目特異性。不同項目因其運動形式、動作結構、供能方式等不同,其CS影響因素也不同。從項目特異性角度出發(fā),尋找不同運動項目的CS測試或訓練方法是未來研究的方向。在運動訓練或康復領域,應根據(jù)項目或康復目的進行有針對性的CS訓練。

      參考文獻:

      [1]WIRTH K,HARTMANN H,MICKEL C,et al. Core Stability in Athletes:A Critical Analysis of Current Guidelines[J].Sports medicine (Auckland,NZ),2017,47(3):401-14.

      [2]WALDHELM A. Core Stability:History and Current Issues[J].Chinese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010(4):477-80.

      [3]黎涌明,于洪軍,資薇,等. 論核心力量及其在競技體育中的訓練——起源·問題·發(fā)展[J].體育科學,2008,28(4):19-29.

      [4]HIBBS A E,THOMPSON K G,F(xiàn)RENCH D,et al. Optimizing performance by improving core stability and strength[J].Sports Medicine,2008(38):995-1008.

      [5]KIBLER W B,PRESS J,SCIASCIA A. The Role of Core Stability in Athletic Function[J].Sports Medicine,2006,36(3):189-198.

      [6]NESSER T W,HUXEL K C,TINCHER J L,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e stability and performance in division I football players[J].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2008,22(6):1750-1754.

      [7]ROBBERT STANTON P R R,AND BRENDAN HUMPHRIES. The Effect of Short Term Swissball Training on Core Stability and Running Economy[J].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2004,18(3):522-528.

      [8]TSE M A,MCMANUS A M,MASTERS R S.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core endurance intervention program:implications for performance in college-age rowers[J].J Strength Cond Res,2005,19(3):547-552.

      [9]W H F. Fractures,dislocations,and fracture-dislocations of the spine[J].Bone & Joint Journal,1963,45(1):6-20.

      [10]于紅妍,王虎,馮春輝,等. 核心力量訓練與傳統(tǒng)力量訓練之間關系的理論思考——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8,23(6):509-511.

      [11]F F H. Muscular mechanism of the lumbar spine and the position of power and efficiency[J].The Orthoped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1975,6(1):135.

      [12]JAN BORGHUIS A L H A K A P M L. The Importance of Sensory-Motor Control in Providing Core Stability[J].Sports Medicine,2008,38(11):893-916.

      [13]PANJABI M M. The Stabilizing System of the Spine. Part II. Neutral Zone and Instability Hypothesis[J].Journal of Spinal Disorders,1992,5(4):390-397.

      [14]ROTH T W,ALLINGHAM C. Core stability and return to activity[M].coursebook,1996.

      [15]WILLSON J D,DOUGHERTY C P,IRELAND M L,et al. Core stabil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lower extremity function and injury[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2005(13):316-325.

      [16]PANJABI M M. The Stabilizing System of the Spine,Part I. function,Dysfunction,Adaptation,and Enhancement[J].J Spinal Disord,1992(5):383-389.

      [17]FARIES M D,GREENWOOD M. Core Training[J].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Journal,2007,29(2):10-25.

      [18]LEETUN D T,IRELAND M L,WILLSON J D,et al. Core stability measures as risk factors for lower extremity injury in athletes[J].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2004(36):926-934.

      [19]WALDHELM A,LI L. Endurance tests are the most reliable core stability related measurements[J].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

      2012,1(2):121-128.

      [20]A SHARMA S G G,J. SINGH SAND HU. Effects of a nine-week core strengthening exercise program on vertical jump performances and static balance in volleyball players with trunk instability[J].the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2012,52(6):606-615.

      [21]YAGGIE J A,CAMPBELL B M. Effects of Balance Training on Selected Skills[J].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2006,20(2):422-428.

      [22]GRANACHER U,GOLLHOFER A,HORTOBAGYI T,et al. The importance of trunk muscle strength for balance,functional performance,and fall prevention in seniors:a systematic review[J].Sports medicine (Auckland,NZ),2013,43(7):627-641.

      [23]PRIESKE O,MUEHLBAUER T,KRUEGER T,et al. Role of the trunk during drop jumps on stable and unstable surfaces[J].Eur J Appl Physiol,2014,115(1):139-146.

      [24]YU J-H,LEE G-C. Effect of core stability training using pilates on lower extremity muscle strength and postural stability in healthy subjects[J].Isokinetics and Exercise Science,2012(20):141-146.

      [25]SCHILLING J F,MURPHY J C,BONNEY J R,et al. Effect of core strength and endurance training on performance in college students:randomized pilot study[J].Journal of bodywork and movement therapies,2013,17(3):278-290.

      [26]PARKHOUSE K L,BALL N. Influence of dynamic versus static core exercises on performance in field based fitness tests[J].Journal of bodywork and movement therapies,2011,15(4):517-524.

      [27]GABBE B J,BENNELL K L,WAJSWELNER H,et al. Reliability of common lower extremity musculoskeletal screening tests[J].Physical Therapy in Sport,2004(5):90-97.

      [28]PARKHURST T M,BURNETT C N. Injury and proprioception in the lower back[J].Journal of Orthopaedic & Sports Physical Therapy,1994(19):282-295.

      [29]戴超平. 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對武術套路運動員平衡能力影響的實驗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1,31(5):66-69.

      [30]劉春紅,孫學東,劉文俊,等. 我國優(yōu)秀女子長跑運動員核心穩(wěn)定性的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3,29(2):66-69.

      [31]M. W J. Core stability training:applications to sports conditioning programs[J].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2007,21(3):979-985.

      [32]M W J. Core Stability Training for Healthy Athletes A Different Paradigm for Fitness Professionals[J].Strength & Conditioning Journal,2007,29(6):42-49.

      [33]WEDDERKOPP N,KALTOFT M,LUNDGAARD B,et al. Prevention of injuries in young female players in European team handball. A prospective intervention study[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2007,9(1):41-47.

      [34]ARAUJO S,COHEN D,HAYES L. Six weeks of core stability training improves landing kinetics among female capoeira athletes:a pilot study[J].Journal of human kinetics,2015(45):27-37.

      [35]魏曉燕,劉行明. 中長跑運動員的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8,24(1):57-60.

      [36]M. M S. Low back stability:from formal description to issues for performance and rehabilitation[J].Exercise and Sports Sciences Reviews,2001(29):26-31.

      [37]AROKOSKI J P,VALTA T,AIRAKSINEN O,et al. Back and abdominal muscle function during stabilization exercises[J].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2001,82(8):1089-1098.

      猜你喜歡
      核心力量耐力康復
      倍耐力P Zero Elect原配超高性能極氪001FR
      腦卒中患者康復之路
      特別健康(2018年2期)2018-06-29 06:13:44
      多面好手 倍耐力全新Cinturato P6
      車迷(2017年10期)2018-01-18 02:10:57
      冰壺運動員核心力量訓練與擦冰穩(wěn)定性關系的研究
      關于核心力量訓練在游泳訓練中的應用研究
      試探核心力量對技術動作經(jīng)濟性的影響
      體育時空(2016年9期)2016-11-10 21:17:06
      淺談足球運動員核心力量訓練
      體育時空(2016年8期)2016-10-25 20:26:09
      殘疾預防康復法制建設滯后
      補陽還五湯聯(lián)合康復治療腦卒中35例
      3000m跑,鍾練耐力和意志
      祁门县| 丹寨县| 五华县| 建宁县| 万载县| 精河县| 永福县| 华宁县| 容城县| 喀喇| 武穴市| 东乌| 宾阳县| 阿城市| 富蕴县| 油尖旺区| 兰坪| 伊宁县| 济南市| 本溪市| 深泽县| 巴青县| 绩溪县| 澜沧| 高邑县| 德阳市| 广宗县| 孟连| 柘城县| 思南县| 迭部县| 新平| 海门市| 奇台县| 富源县| 邵阳县| 和田市| 南陵县| 台湾省| 修武县| 武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