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日本近代建筑師辰野金吾及“辰野式”建筑

      2019-09-02 05:48:02周韜陳啟泉鵜飼哲矢ZHOUTaoCHENQiquanUKAITetsuya
      世界建筑 2019年8期
      關鍵詞:建筑師車站日本

      周韜,陳啟泉,鵜飼哲矢/ZHOU Tao, CHEN Qiquan, UKAI Tetsuya

      作者單位:周韜,南昌大學建筑工程學院陳啟泉,天津大學建筑學院鵜飼哲矢,日本國立九州大學藝術工學研究院

      1

      2

      3

      1 Ringer House(圖片來源:參考文獻[4]18)

      2 英國建筑師喬塞亞·康德(圖片來源:https://ja.wikipedia.org/wiki/ジョサイア·コンドル)

      3 辰野金吾(1854-1919)(圖片來源:https://ja.wikipedia.org/wiki/辰野金吾)

      1 緒論

      1.1 時代背景與日本建筑近代化歷程

      1853 年,隨著美國(黑船事件)1)等歐美列強相繼入侵日本,仍處于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日本封建社會生產(chǎn)力低下,日本國內(nèi)矛盾日趨嚴重,由此產(chǎn)生了被稱之為“明治維新”的革命運動。該運動從1853年開始2)至1877 年3)結(jié)束,明治政府徹底主導日本國內(nèi)政權,開始倡導向西方列強學習,并實行全面西化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

      1870 年代以后,西方近代建筑的樣式在率先幾個開埠的港口如長崎等地開始慢慢出現(xiàn)(圖1)。這一時期的日本西洋建筑多為在日本生活的西方人設計,建筑物在技術上與日本傳統(tǒng)建筑迥異,但在設計層面卻難以有更多的表現(xiàn)。于是從這一時期開始,日本國內(nèi)相繼設立的大學等教育機構開始計劃培養(yǎng)明治維新以來第一代受到系統(tǒng)教育的建筑師。在大量由明治政府聘用的西方建筑師如喬塞亞·康德4)(Josiah Conder,圖2)的協(xié)助下,日本第一代受到西方系統(tǒng)建筑教育的建筑師開始成長起來。辰野金吾是這一時代的代表性建筑師,被稱為日本建筑之父(圖3)。

      1.2 相關研究綜述

      近年來,隨著日本東京車站(辰野金吾作品)5)的修復與改建,多數(shù)日本學者將目光投向關于辰野金吾與“辰野式”建筑的研究。如京都造形藝術大學的河上真理與京都工藝纖維大學的清水重敦從2010 年開始對辰野金吾及其作品進行了持續(xù)不斷的研究,在日本建筑學會大會上多次發(fā)表關于辰野金吾設計思想的研究成果[1],并以此為基礎著有部分相關著作[2]。日本的《新建筑》雜志在東京車站修復完成之際(2012)對其有特別報道,展示了很多未公開史料[3]。東京大學的藤森照信長期從事日本近代建筑研究[4,5],其中關于辰野金吾的部分也有研究較深入的論文發(fā)表[6]。東日本旅客鐵道的工程師大內(nèi)田史郎則對東京車站的設計意匠以及建筑技術進行了一系列詳細的考察[7]。我國對于日本近代建筑的研究主要在建筑遺產(chǎn)保護方面,如浙江大學的傅舒蘭對“明治日本產(chǎn)業(yè)革命遺產(chǎn)”列入世界遺產(chǎn)的過程及其意圖進行了解讀[8]。而在日本建筑近代化歷程方面,我國在這一領域內(nèi)的研究還略有不足。本文以日本近代的代表性建筑師辰野金吾及其作品為研究對象,以文獻資料和實地調(diào)研辰野金吾的建筑作品為基礎,考察辰野金吾設計思想形成的原因,并以此討論在明治(1868-1911)這個時代變遷的時期日本建筑近代化的歷程。

      2 辰野金吾及其建筑設計思想

      2.1 辰野金吾其人

      (1)工學部大學校時期的建筑修學

      辰野金吾1854 年生于唐津藩(今日本九州地區(qū)佐賀縣)[2]。明治3 年(1870),伴隨著日本社會西化的進程,唐津藩也設立了以教授西洋科學為主的學?!澳秃沐肌?。受到時任耐恒寮英語教師的高橋是清6)的影響,辰野金吾進入該校學習西洋科學,為之后接受系統(tǒng)西方建筑教育打下了基礎。

      明治6 年(1873),明治政府工部省7)為培養(yǎng)高等工業(yè)人才設立高等教育機構“工學寮”(后于明治10 年(1877)改組為“工部大學校”)。工部大學校開校當年,辰野金吾通過入學考試進入工部大學校學習(圖4)。

      工部大學校初任校長亨利·戴爾(Henry Dyer)8)參照當時蘇黎世聯(lián)邦理工學院(ETH)的課程內(nèi)容設置課程體系。經(jīng)過兩年的預科學習(學制為兩年預科+四年專業(yè)學習),辰野金吾選擇進入造家學科(后改名為建筑學科)學習。在辰野金吾在校學習的第四年(1877),英國建筑師喬塞亞·康德受日本政府招聘赴日擔任工學部大學校建筑學科教師,教授東西方建筑樣式、建筑裝飾技法、建筑意匠等方面內(nèi)容。由此,辰野金吾與同期的建筑學科學生們開始接受系統(tǒng)的西方建筑教育。

      (2)歐洲留學時期

      明治12 年(1879),辰野金吾以建筑學科第一的成績從工部大學校畢業(yè)(圖5、6),和其他學科畢業(yè)的10 余名同期生一起獲得日本政府的公費留學資格,前往歐洲留學。

      1880 年3 月,辰野金吾抵達英國。其后在英國的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London)及皇家藝術大學(Royal Academy of Arts)訪學,同時也在威廉·伯吉斯(William Burges,圖7)9)建筑事務所積累實踐經(jīng)驗。在訪學結(jié)束前,辰野金吾游歷法國和意大利,實地考察了大量法國的哥特式建筑與意大利文藝復興式建筑。明治16 年(1883),辰野金吾回到日本國內(nèi)。在歐洲期間留下的《辰野金吾滯歐野帳》10)成為研究這一時期辰野金吾活動及設計思想形成原因的重要史料(圖8)。

      (3)作為教育者與建筑師的辰野金吾

      從歐洲留學回到日本的辰野金吾首先在工部省任職,明治17 年(1884)接任合同期滿的英國人康德成為工部大學校的教師,并被委以教授職務(圖9)。

      明治18 年(1885)年工部省被取消,工部大學校也被并入文部省所管理的東京大學工藝學部。這之后直到明治35 年(1902),辰野金吾一直承

      4

      5

      6

      7

      8

      9

      10

      4 辰野金吾工學寮入學證明

      5 工部大學校第一期畢業(yè)生成績單(圖片來源:參考文獻[2]34)

      6 辰野金吾歐洲留學申請書(4,6圖片來源:由日本九州大學藝術工學研究院鵜飼哲矢副教授提供)

      7 英國建筑師威廉·伯吉斯(William Burges,1827-1881)

      (圖片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William_Burges)

      8 辰野金吾滯歐野帳(圖片來源:參考文獻[2])

      9 東京大學所藏辰野金吾任命委任書(圖片來源:由日本九州大學藝術工學研究院鵜飼哲矢副教授提供)擔著日本建筑學教育的中樞作用。除了教授在威廉·伯吉斯建筑事務所學習到的“藝術建筑”(Art Architecture)觀念11)之外,辰野金吾基于日本地理條件和傳統(tǒng)文化,對日本傳統(tǒng)建筑樣式與建筑的抗震性能也進行了相關研究。這些觀點與研究成果在辰野金吾的大部分建筑作品中有所體現(xiàn),對此后的日本建筑界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明治19 年(1886)以辰野金吾為中心,日本的建筑設計者、技術者、施工人員統(tǒng)合起來成立造家學會(現(xiàn)日本建筑學會)。基于對日本建筑界的貢獻,日本的建筑學者將辰野金吾稱為日本的建筑界之父。

      而作為建筑師的辰野金吾的建筑實踐工作,可以以明治35 年(1902)為分界點來討論。明治35年(1902)之前,辰野金吾在擔任教職的同時也為日本政府工作。這一時期的主要作品是日本銀行本店(圖10-13)。

      該建筑于明治23 年(1890)開工,歷經(jīng)6 年竣工。建筑共3 層,上兩層平面形態(tài)呈“円”字形,首層為基座層,內(nèi)部設有由柱廊包圍的內(nèi)庭?;鶎拥耐饬⒚嫔蟽H開小窗。在平面的中心處緊鄰內(nèi)庭的位置設置了一個八角形的穹頂。整個建筑的設計可以看出是以法國新古典主義風格為模板,在樣式和風格上成功宣揚了明治時期日本社會全面向西方學習的意識形態(tài)。明治35 年(1902),辰野金吾辭去東京大學教職和兼任的政府職務,與其他幾位建筑師12)合作開設獨立建筑事務所,以獨立建筑師的身份從事建筑設計工作。從這一時期開始,辰野金吾逐漸脫離政府對建筑設計的管理控制,設計的作品多以紅磚與白色條狀石帶為特征,具有豐富的天際線,這類作品被稱為“辰野式”建筑13)。其中的代表作是東京車站(丸之內(nèi)站房,圖14)14)。關于東京車站的設計意匠將在其后的章節(jié)中詳細討論。

      2.2 辰野金吾建筑設計思想的形成

      從辰野金吾的建筑修學與工作經(jīng)歷來看,關于其建筑設計思想形成的原因可以歸納為兩點。首先是在工部大學校(今被并入東京大學工學部)的學習經(jīng)歷。明治時期也是西方建筑體系從近代向現(xiàn)代轉(zhuǎn)變的時期,西方建筑界此時充滿了對各類歷史樣式如哥特、羅馬風格的模仿與折衷。英國建筑師康德來到工部大學校任教,將西方的建筑體系連同這一趨勢一起帶入日本。而當時的日本政府也需要歐洲的如哥特、文藝復興等建筑樣式來代表和宣揚新生的國家權力。

      其次是在歐洲留學的經(jīng)歷,尤其是在法國和意大利游學時期參觀的哥特與文藝復興建筑,對辰野金吾在今后設計代表國家的公共建筑以及“辰野式”建筑的形成影響十分深刻。這一點從《辰野金吾滯歐野帳》中對各類風格建筑的詳細記錄可以看出(圖15、16)。

      3“辰野式”建筑

      明治35 年(1902),辰野金吾開始以獨立建筑師的身份從事建筑設計活動。其設計風格也從初期的以文藝復興為模板的嚴肅作風轉(zhuǎn)向以紅磚和白色帶狀石條為特征的活潑樣式。這一時期的建筑通常也被稱為“辰野式”建筑。

      (1)“辰野式”建筑的由來

      所謂“辰野式”建筑,原本源自于英國建筑師理查德·諾曼·肖(Richard Norman Shaw)15)慣用的“安妮女皇風格”(Queen Anne Style Architecture)16),經(jīng)辰野金吾學習引用之后演化成為自身的風格。“辰野式”這一詞語本身的出處也較為模糊。在一些討論辰野金吾建筑作品的文獻里常常可以看到“所謂辰野式”(日語原文:いわゆる辰野式)這一類的描述。而在辰野金吾逝世之后,現(xiàn)代主義建筑理論迅速傳播至日本,辰野金吾的建筑成為下一代年輕建筑師超越的對象?!俺揭笆健苯ㄖ@一詞語也常被用來諷刺設計沒有創(chuàng)造性,被認為是“紅磚與花崗石的堆砌”(日語原文:赤煉瓦と花崗巖のダンダラ積み)。然而在1970 年代,根據(jù)建筑史學家藤森照信的研究,這一情況有了變化。辰野金吾建筑作品的價值不斷被挖掘,其作品在體現(xiàn)強烈的紀念性的同時整體建筑風格也十分明快,裝飾性元素個性較強烈[4]225-234?!岸哑觥钡淖龇ń?jīng)考察是基于當時建筑抗震方面的考慮,同時也可以被認為是辰野金吾自身強硬個性的體現(xiàn)。由此開始,“辰野式”建筑這一詞語成為一般的中性詞語被廣泛使用。

      (2)“辰野式”建筑的代表作—東京站(丸之內(nèi)站房)

      明治初期,隨著東京首都圈的范圍不斷擴大,鐵道的需求數(shù)量不斷增加。在東京的新橋地區(qū)和上野地區(qū)之間需要鐵道連接的必要性提議增高。因此,明治21 年(1888)東京市政府頒布《東京市區(qū)改正條例》,確定東京車站的建設地點在新橋與上野之間的中間位置,明治23 年(1890)該規(guī)劃通過日本國會審議正式確立[9](圖17、18)。

      11

      12

      13

      14

      15

      16

      東京車站最初的方案是由日本政府招聘的德國鐵道工程師弗朗茨·巴爾策(Franz Baltzer)17)設計。在巴爾策的設計方案中將進站口與出站口分別設置在南北兩端,中央位置是日本皇室專用的出入口,在當時看來平面設計非常獨特(圖19-22)。在建筑造型和風格方面,采用折衷的方式。建筑的維護墻體部分設計是西方建筑的樣式,但在屋頂?shù)脑O計上卻使用了日本傳統(tǒng)建筑的坡屋頂形式。巴爾策對此的解釋是,傳統(tǒng)樣式是否可以適用于面向新時代的站房建筑,以及能否對日本傳統(tǒng)建筑再評價,以此為契機提出了這樣的折衷方案[10]。明治36 年(1903)巴爾策回國以后,由于東京市區(qū)規(guī)劃做出調(diào)整,從東京站的皇室出口部分規(guī)劃了一條直通皇居的道路,東京站的意義因此被強化。作為當時代表國家的重要交通建筑,政府要求對東京站重新設計,并將此工程委托給辰野金吾。由于鐵道部門對設計條件的限制,辰野金吾對將動線分開的平面設計沒有進行太大的改動。但是在建筑的造型和風格上,辰野金吾將原有的折衷式方案推翻,以西方建筑樣式為模板對此重新設計。

      東京站方案設計總共經(jīng)歷了3 個階段。在接受委托之后的明治37 年(1904),辰野金吾馬上提出了第一階段方案。這一階段方案采用嚴格中軸對稱的造型。建筑共兩層高,在水平方向上由5 棟塔樓分為5 段,各棟塔樓由連廊及水平長向的建筑空間串聯(lián)為整體。每棟塔樓根據(jù)位置的不同設置不同形態(tài)的穹頂,以起到突出對稱軸中心的作用(圖23)。由穹頂形成的天際線使建筑充滿跳躍感,建筑整體看來更像是街道而并非是一座完整的建筑。第二階段的方案是以第一階段為基礎,在某些細部進行調(diào)整,使其具有實施的可能性。比較大的改動是中央處的塔樓形態(tài)。相比第一階段方案,這一階段中央處的塔樓高度更高,整體形態(tài)更加纖細,以此強調(diào)作為皇室出入口位置的重要性(圖24)。第三階段方案是在明治40 年(1907)提出的。當時正值日本贏得日俄戰(zhàn)爭時期,為了宣揚國家形象,日本政府決定將站房規(guī)模擴大,同時站房里面加入旅館功能。方案經(jīng)過大幅修改之后,建筑層數(shù)增加至三層,之前被塔樓分為5 段的建筑形態(tài)由于層數(shù)的增加被聯(lián)為一體。水平向的屋檐貫穿整個建筑三層頂部位置,塔樓的垂直性被弱化,兩側(cè)塔樓的穹頂突出屋檐,中央塔樓處的穹頂高度要明顯低于兩側(cè)。與第一階段相比,建筑整體的跳躍感被弱化,紀念性得到加強。第三階段的方案最終被確定為實施方案,東京站于明治41 年(1908)開工,歷經(jīng)6 年于大正3 年(1914)竣工(圖25)。

      隨著東京車站的順利竣工,“辰野式”建筑這一稱呼也隨之產(chǎn)生并且廣泛流傳。“辰野式”建筑雖以“安妮女皇風格”(Queen Anne Style Architecture)為模板,以紅磚和白色帶狀石條為建筑材料,但是卻沒有非對稱平面和大量不規(guī)則屋頂帶來的自由感和跳躍感,而是將其與文藝復興講究嚴格中軸對稱、反映秩序的建筑設計手法融合,形成獨有的“辰野式”建筑特征(圖26-28)。東京車站的成功建設,不僅僅反映了建筑師辰野金吾的個人意志,也是日本鐵道部門的意見、城市規(guī)劃部門的意見乃至國家權力融合在一起的集中體現(xiàn),是研究日本近代建筑的代表性案例。

      (3)“辰野式”建筑的特征

      根據(jù)以上章節(jié)的討論,可以對“辰野式”建筑的特征進行總結(jié)?!俺揭笆健苯ㄖ膶嵸|(zhì)是借用西方的樣式風格,考慮日本地震多發(fā)的地質(zhì)條件,使用紅磚和白色帶狀石條作為建筑材料,搭配獨特的穹頂形式,將多種多樣的裝飾元素融合在一起進行折衷,并在保證各類元素之間平衡性的同時進行自身

      17

      18

      19

      10 創(chuàng)立初期的日本銀行本店(1896)(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1])

      11 日本銀行本店現(xiàn)狀(攝影:周韜)

      12 日本銀行本店鳥瞰(圖片來源:http://news.21cn.com/caiji/roll1/a/2016/0301/13/30691133.shtml)

      13 日本銀行轉(zhuǎn)角細部(攝影:周韜)

      14 東京車站丸之內(nèi)站房(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2]37)

      15.16 辰野金吾滯歐野帳記錄內(nèi)容(圖片來源:由日本九州大學藝術工學研究院鵜飼哲矢副教授提供)

      17 1895年東京鐵道網(wǎng)鋪設情況(繪圖:周韜根據(jù)參考文獻[9]61插圖改繪)

      18 東京車站現(xiàn)狀周邊環(huán)境(繪圖:周韜根據(jù)參考文獻[12]39插圖改繪)

      20

      21

      22

      19 巴爾策設計的東京車站一層平面(圖片來源:參考文獻[9]63)演化。在“辰野式”建筑中既能看到西方近代建筑折衷主義時期強烈的表現(xiàn)力,也能感受文藝復興及新古典主義帶來的秩序與安定感?!俺揭笆健苯ㄖc下一代建筑師推行的現(xiàn)代主義建筑相比雖然有些嚴肅與不合時宜,但是在當時日本剛剛打開國門,開始慢慢向西方建筑學習的時代背景下,文藝復興樣式的建筑更能體現(xiàn)一個新生國家所需要的權威性與象征性。

      4 結(jié)語

      明治時期是日本國內(nèi)一個承前啟后的時期,由建筑的樣式與風格的變化反映出整個社會向西方學習的意識形態(tài)。但對于外來文化,日本建筑并沒有一味的接受與模仿,而是基于自身的文化傳統(tǒng)有選擇地吸收。我國經(jīng)過近40 年的改革開放,建筑業(yè)伴隨現(xiàn)代化的進程步入一個發(fā)展高峰期。與日本同樣,我國也面臨外來文化的影響,如何在外來文化的巨大沖擊下保留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進行建筑創(chuàng)作,日本建筑的近代化歷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國提供借鑒。

      23

      24

      25

      26

      27

      28

      29

      20.21 巴爾策東京車站方案進站口正立面與側(cè)立面

      22 巴爾策東京車站方案皇室專用出入口正立面與側(cè)立面(20-22圖片來源:https://ja.wikipedia.org/wiki/フランツ·バルツァー)

      23 辰野金吾提出的東京車站第一階段方案

      24 辰野金吾提出的東京車站第二階段方案

      25 辰野金吾提出的東京車站第三階段方案(最終實施方案)(23-25圖片來源:參考文獻[9]65)

      26 東京車站現(xiàn)狀(皇室出入口)

      27 東京車站現(xiàn)狀(一般出入口)

      28 東京車站現(xiàn)狀(26-28 攝影:周韜)

      29 東京車站一層(下)及二層(上)平面示意(修復后)(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2]54)

      注釋

      1)日本嘉永六年(1853),美國海軍準將馬休·佩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1794-1858)率艦隊駛?cè)虢瓚魹称仲R海面,最后雙方于次年(1854)簽定《日美和親條約》(又稱《神奈川條約》)。由于艦隊中的近代鐵甲軍艦全被漆成黑色,日本歷史上也稱之為“黑船事件”。

      2) 日本政府官方宣布的明治元年是1868年,但實際上1853年的黑船事件是明治維新開始的契機。

      3) 從明治元年1868開始的幾年時間里,士族階層出于對明治政府的不滿,武力抗爭接二連三地發(fā)生。直到1877年,明治政府開始全面主導日本國內(nèi)政權。

      4) 喬賽亞·康德(Josiah Conder,1852-1902),英國建筑師,1877年受日本政府招聘赴日,擔任工部大學校(現(xiàn)東京大學工學部前身)教師。

      5) 東京車站為辰野金吾設計,于1914年竣工,雖然受到地震與戰(zhàn)爭的影響數(shù)次損毀修復,至今一直在持續(xù)不斷地使用。在2003年經(jīng)日本文化廳審議決定,對最初由辰野金吾設計的部分即丸之內(nèi)本館予以保留并修復至原貌。該項工程于2012年完成,并于2014年迎來開業(yè)百年紀念。

      6) 高橋是清(1854-1936),第20屆日本首相、第7屆日本銀行總裁。

      7) 工部省是日本明治時期的中央官廳之一。明治3年(1870)成立,工部省的成立宗旨是學習歐美的先進工業(yè)技術和生產(chǎn)方式。

      8) 亨利·戴爾(Henry Dyer,1848-1918),英國工程師,1873年受日本政府招聘赴日擔任工部大學校(現(xiàn)東京大學工學部前身)校長,1882年離任返回蘇格蘭。

      9) 威廉·伯吉斯(William Burges,1827-1881),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1832-1901)的代表性建筑師之一。伯吉斯是哥特復興的支持者,他的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xiàn)了在其逝世不久之后到來的工藝美術運動(Arts and Crafts Movement)時期的建筑特征。

      10)《辰野金吾滯歐野帳》是辰野金吾歐洲留學時期以圖文形式做的筆記,現(xiàn)存共4冊,記載的內(nèi)容主要是建筑的細部如屋頂、窗戶的做法等。現(xiàn)藏于辰野家。

      11) “藝術建筑”(Art Architecture)是威廉·伯吉斯倡導的建筑設計觀念。威廉·伯吉斯也常將自己稱為藝術建筑師(Art Architect)。伯吉斯藝術建筑的代表作有卡迪夫城堡(Cardiff Castle)的翻新和圣巴芬教堂(Saint Fin Barre's Cathedral)等。

      12) 1903年,辰野金吾與葛西萬司在東京開設“辰野·葛西建筑事務所”;1905年,辰野金吾與片岡安在大阪開設“辰野·片岡建筑事務所”。

      13) “‘辰野式’建筑”是日本建筑學界的專有名詞,在討論辰野金吾及其建筑作品時常被使用。

      14) 東京車站經(jīng)過數(shù)次改擴建,規(guī)模比初創(chuàng)時期擴大數(shù)倍。最初由辰野金吾設計的部分稱之為“丸之內(nèi)站房”。

      15) 理查德·諾曼·肖(Richard Norman Shaw,1831-1912),英國建筑師與城市規(guī)劃師,以鄉(xiāng)村住宅和商業(yè)建筑設計而知名。

      16) 安妮女皇風格(Queen Anne Style Architecture)在英國常常被用來描述英國本土建筑師設計的領地領主的莊園,而并非指代皇室建筑。在19世紀末,該設計風格由理查德·諾曼·肖推廣。主要以不規(guī)則的陡峭屋頂、在建筑端部的塔樓和轉(zhuǎn)墻面為主要特征。

      17) 弗朗茨·巴爾策(Franz Baltzer,1857-1927),德國鐵道工程師,1898年受日本政府招聘赴日進行鐵道技術指導,構建了整個東京的鐵道網(wǎng)絡,1903年回國。

      猜你喜歡
      建筑師車站日本
      胖胖的“建筑師”
      日本元旦是新年
      華人時刊(2022年3期)2022-04-26 14:29:08
      探尋日本
      中華手工(2021年2期)2021-09-15 02:21:08
      《黃金時代》日本版
      電影(2019年3期)2019-04-04 11:57:16
      車站一角
      當建筑師
      熱鬧的車站
      幼兒畫刊(2016年9期)2016-02-28 21:01:10
      熱鬧的車站
      啟蒙(3-7歲)(2016年10期)2016-02-28 12:27:06
      夢想成真之建筑師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訴你
      尉氏县| 巫山县| 垦利县| 榆林市| 广南县| 宁波市| 太仆寺旗| 乌苏市| 太康县| 丰县| 泗洪县| 禄劝| 诸暨市| 鄂州市| 大田县| 湟源县| 陆良县| 高安市| 怀安县| 余庆县| 陆川县| 阿拉尔市| 晋城| 大方县| 淄博市| 茌平县| 吕梁市| 万载县| 西畴县| 宝坻区| 瑞昌市| 清河县| 璧山县| 武义县| 巩留县| 新乐市| 渑池县| 杭州市| 宁津县| 黑龙江省| 神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