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標(biāo)
著作等身的小說家郁達(dá)夫是一個著名的書癡,他一生中大部分稿費都用來買書了。他雖然住在“風(fēng)雨茅廬”中,但他淘書癡、藏書豐、讀書廣,所購書籍冊數(shù)及價格都在日記中寫得清清楚楚。
一代宗師陳寅恪出身書香門第,也是一個嗜書如命之人。他在美國哈佛大學(xué)求學(xué)時,每月100美元的生活費,他只拿出30元用于伙食費,其余大部分用來買書。他的同學(xué)吳宓在日記中寫道:“哈佛中國學(xué)生,讀書最多者,當(dāng)推陳君寅恪及其表弟俞君大維,兩君讀書多,而購書亦多。到此不及半載,而新購之書籍,已充櫥盈笥,得數(shù)百卷?!?/p>
如果說省錢買書不足為怪,那胡適欠錢買書就有點奇了。我們翻開他1921年6月9日的日記,就會看到這樣一段話:“這兩天共還書店債120元(鏡古40,文套40,帶經(jīng)20,松筠20),現(xiàn)在只欠100塊錢的中國書債了?!弊鳛楸本┐髮W(xué)的教授,胡適有不菲的薪水和豐厚的稿酬以及可觀的編輯費,卻還欠下了書店許多債務(wù),似乎有點不可思議。他家中20個大書架都裝滿了書籍(石原皋《閑話胡適》中說他有40架書),他購書之多可見一斑。
著名文學(xué)家朱自清在貧病交加、身心交瘁時,仍然搜尋所需之書。1948年8月2日,朱自清進(jìn)城去琉璃廠買書,回來后記下了人生中的最后一篇日記。8月3日,他給雷夢水寫了一封求書信,信中寫道:“請代找《古文關(guān)鍵》一書,謝枋得著,費神為感。”四天以后,朱自清就住進(jìn)了醫(yī)院, 8月12日,他就與世長辭了。這封求書信也成了他一生中所寫的最后一封信。
讀書可以長知識,讀書可以增智慧。從古到今,大凡有成就之人,哪一個不是嗜書如命?為了書,可以節(jié)衣縮食;為了書,可以窮困潦倒;為了書,可以生死不顧。他們的名字不滅,他們的精神永駐。正是他們的癡,才讓中國文化得以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