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一戰(zhàn)中國勞工過境加拿大過程考
      ——以英國、加拿大官方檔案為依據(jù)

      2019-09-05 12:39:52石曉寧
      華僑華人歷史研究 2019年3期
      關(guān)鍵詞:國家檔案館過境勞工

      石曉寧

      (約克大學(xué) 語言、文學(xué)與語言學(xué)系,加拿大 多倫多)

      一戰(zhàn)是人類現(xiàn)代戰(zhàn)爭之始,現(xiàn)代武器的使用使陣地戰(zhàn)傷亡巨大。1916年,在有“人肉絞肉機”之稱的索姆河戰(zhàn)役中,德軍1個多小時的炮擊就導(dǎo)致英軍近2萬人的傷亡,整個戰(zhàn)役雙方死傷人數(shù)高達120萬人。因此,英國、法國被迫使用有色人種勞工加入軍需后勤的行列。英國將傳統(tǒng)的志愿征兵改為強制征兵,還要求所有白人不可用做后勤勞工。[1]法國曾調(diào)用過埃及、印度、越南等地的勞工,但效果不盡人意。這就是中國勞工赴法“以工代兵”的背景。

      一戰(zhàn)中,14萬中國勞工赴協(xié)約國戰(zhàn)場做后勤保障工作,[2]其中的84,542名勞工是由英軍太平洋——加拿大——大西洋航線運送的,占英軍運輸總數(shù)的89%。①筆者根據(jù)英國、加拿大太平洋鐵路資料統(tǒng)計,英軍共計47次的運程中,過境加拿大的有40次。這條航線也是中國勞工赴法的主要線路。目前,對這條運輸線路做專門研究的只有加拿大的伊麗莎白. A. 坦科克(Elizaberth A.Tancock),但她的文章中資料未注明出處。[3]由于目前學(xué)界對這段歷史尚無深入的研究,本文嘗試從整理基本史料入手。所幸英國國家檔案館(National Archives)和加拿大國家檔案館(Library and Archives)不僅保存了完整、詳盡的原始檔案,兩家又各有側(cè)重。英國保存了英軍承運華工的全程檔案,如英國軍方各部招募的情況、與法國和加拿大交涉的記錄,以及軍方對運輸華工船只的太平洋航海記錄、加拿大境內(nèi)押運記錄等;加拿大的檔案則以加拿大政府、軍方和太平洋鐵路公司(Canadian Pacific Railways,簡稱CPR)的承運記錄以及一戰(zhàn)中加拿大書報檢查制度為主。筆者擬通過這些檔案,對此次運輸情況做整體鉤沉,對英軍通過太平洋——加拿大——大西洋航線運輸勞工并過境加拿大陸運的起止時間、人數(shù)進行統(tǒng)計,也對加拿大政府秘密承運勞工的情況進行探究,以完善一戰(zhàn)中國勞工史之研究。

      一、英軍運輸勞工線路的改變

      1916年,中國與法國、英國分別簽署了招工合同。英國招募到了9萬人,而法國通過惠民公司招到了大約3.2萬人,遠低于英國。[4]因此,招募及運送以英國為主完成。②1917年2月19日,英國駐北京使館的代表奧斯頓(Alston)寫給英國陸軍部的信中表明,法國政府特使陶履德(Truptil)上校曾給法國作戰(zhàn)辦公室建議,鑒于英國已在山東招募赴法勞工,法國在當(dāng)?shù)氐恼心疾粫晒?,建議由英軍統(tǒng)一招募,并采用英國的合同,但是要在陶履德的領(lǐng)導(dǎo)下進行。從1917年5月25日英國作戰(zhàn)辦公室寫給外交部的信中看,英國不希望由法國來領(lǐng)導(dǎo)。信中說英國的招募合同比法國的嚴格,執(zhí)行起來也嚴格得多,而且不會在陶履德的領(lǐng)導(dǎo)下。見英國國家檔案館,檔案FO371/2905。徐國琦《文明的融合》一書中對英法的摩擦言之甚詳,參見徐國琦:《文明的交融》,五洲傳播出版社,2007年,第13~18頁。英軍以山東為基地,以驚人的速度招募勞工,③1917年2月6日英國倫敦帝國陸軍部致外交部,討論修改建立中國勞工營(CLC)的建制。1917年2月19日,英國駐北京使館代表奧斯頓發(fā)電給英國作戰(zhàn)辦公室,提到在濟南府、青島兩周內(nèi)即招募了5,000人,建議以后每周以170人為上限。英國國家檔案館,檔案FO371/2905。并在山東威海衛(wèi)建立了中國勞工營(Chinese Labour Corps,簡稱CLC),以500人為一個團(company)建制。1917年1月18日,英軍第一艘勞工船從威海衛(wèi)起航。此時計劃的航線有兩條:一是從青島啟程,經(jīng)印度洋、蘇伊士運河、地中海到達馬賽;二是南下印度洋,過新加坡繞南非好望角,接西非境直布羅陀到英國德文港、馬賽。兩條航線都大約需要三個月的時間。

      在整個一戰(zhàn)中,英國始終擁有最強大的制海權(quán),使得德國海軍無法抗衡。德國便在大西洋英國海域使用潛水艇發(fā)射魚雷攻擊英軍,企圖切斷英法的海上運輸線。1915年,載有1千多名美國乘客的英國盧西塔尼亞號(S.S.Lusitania)被德軍魚雷擊沉,這成為1917年美國向德國宣戰(zhàn)的原因之一。1917年初,德國啟用了無限制潛艇打擊計劃,開始對大西洋上的軍用和民用船只進行無差別攻擊。2月至4月,德國擊沉了共計200萬噸位的商業(yè)船只。當(dāng)時協(xié)約國尚無反潛技術(shù),只能消極防御,如英軍將20~54艘商用艦隊結(jié)集一道,由英軍艦護航出行。

      1917年2月17日,載有1,000名中國勞工的法國客船阿多斯號(S.S.Athos)號在地中海馬耳他附近海域被德軍魚雷擊沉,船上的543名中國勞工遇難。同時,德國海軍的襲擊也開始從地中海延展到了印度洋,這促使英國改變原來的運輸勞工航線。3月5日,英國海軍部通知停用印度洋、澳大利亞、新西蘭及好望角的海上運輸線。3月7日,英國暫停勞工運輸,[5]并決定改變運送路線,啟用太平洋——加拿大——大西洋線路。此時的加拿大為英屬自治領(lǐng)地,一戰(zhàn)爆發(fā)后加拿大與英國同日對德宣戰(zhàn)。加拿大波頓政府對英國的要求迅速回應(yīng),于3月9日即同意用加拿大太平洋鐵路承運中國勞工。按照英加兩國的協(xié)議,中國勞工的運送于3月19日在威海衛(wèi)重新啟動。

      二、運輸線路及承運情況

      1917年3月12日,加拿大移民部長斯各特(William D. Scott)分別致信美加有關(guān)部門,指出此次運輸是由英帝國政府計劃的、大批量人員的保密運輸。加拿大陸軍部和移民部負責(zé)此次行動,由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公司承運,每月運送6000至2萬名勞工,并要求對公眾嚴密封鎖消息。①1917年8月后,因船班頻誤,加拿大陸軍部政由己出,對加拿大海軍、鐵路形成干擾,最終以加拿大海軍為主事。見加拿大國家檔案館,檔案T-101, 1917年3月12日; RG24, Vol.2553, H.Q.C.2103,1917年7月24日;加拿大國家檔案館,檔案RG24, Vol. 3767, File 1048-45-2, Vol.3, 1917年8月19—24日,9月6日、9月19日。

      表1 1917—1918年中國勞工過境加拿大行動中涉及的英國、加拿大各主要部門及人物

      (一)運輸線路

      過境加拿大的運輸路線橫跨太平洋、加拿大本土和大西洋,航程約1.8萬公里,歷時近兩個月。航程分為三段。

      1.太平洋航線(15天左右)

      從中國威海衛(wèi)和青島③開始曾經(jīng)以威海衛(wèi)港為主,第一批勞工就是從威海衛(wèi)啟運的。1917年4月2日后改以青島為主發(fā)港,威海衛(wèi)成為預(yù)備勞工營。后青島與威海衛(wèi)交替使用。見英國國家檔案館,檔案FO371/2905。出發(fā),在日本長崎、橫濱中轉(zhuǎn),渡過太平洋后到達加拿大溫哥華島南端,在維多利亞的加拿大皇家太平洋海軍總部駐地埃斯奎莫而特(Esquimalt)下屬的威廉角營地(Williams Head)登陸,船只進行隔離檢查后赴溫哥華港。這段航程由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公司下屬的加拿大太平洋船運公司承運。

      2.加拿大本土鐵路運輸路線(7~8天)

      如圖1所示,勞工從溫哥華皮爾A港(Pier A)移民拘留局(Immigration Detention House)接乘太平洋鐵路東行,到達北美中北部最重要的水陸路樞紐蒙特利爾中轉(zhuǎn),或接駁到加拿大國有鐵路(Canadian Government Railways)線繼續(xù)向東運行,經(jīng)加拿大小鎮(zhèn)梅干提克(Magantic)過境美國緬因州,到達東海岸圣約翰港(St. John),或哈利法克斯港。夏季5月到10月時蒙特利爾附近的圣勞倫斯河解凍,勞工列車可從蒙特利爾或魁北克的遠洋碼頭直接上遠洋輪船,沿圣勞倫斯河入海,穿坎索海峽(Canso Strait)到達哈利法克斯港。

      3.大西洋航線(13天左右)

      從加拿大哈利法克斯港出發(fā),渡過大西洋至英國利物浦,最后赴法國港口勒阿弗爾(Le Havre)。這段航程由英國藍煙通公司(The Blue Funnel Line)以及法國、美國的商運公司承運。

      (二)承運情況

      在整個運輸?shù)倪^程中,德國的魚雷潛艇未侵入太平洋航線,加拿大全境也是和平的,1917年德軍的魚雷潛艇也全年沒有在大西洋加拿大海域出現(xiàn)。盡管如此,英軍的戰(zhàn)艦一直護衛(wèi)著運送勞工的船只,法軍的戰(zhàn)艦也參與過護航,因此整個運送過程中沒有出現(xiàn)重大戰(zhàn)事。①除了安全問題,斯各特強調(diào)承運勞工還需落實以下問題:一是勞工在加美兩國的合法過境、停留問題;二是過境美加時的押車人員;三是入境時的衛(wèi)生檢疫;四是飲食問題;五是海上運輸載重應(yīng)按照每1千名勞工250噸、行李30噸的標準。[6]

      中國勞工過境加拿大需獲得兩項外交豁免:一是免繳加拿大人頭稅;二是合法過境美國問題。1903年加拿大移民法規(guī)定,凡入境加拿大的中國人每人須交500加幣的人頭稅,此次予以豁免;但軍方必須嚴格保證過境的中國勞工不得離開警衛(wèi)范圍,以防止非法入境。[7]此外,由于美國緬因州與加拿大之間的界線向北凸起,像一個楔子插入了加拿大魁北克與新斯科舍省南部地區(qū),所以從蒙特利爾東行的列車需要橫穿這部分美國領(lǐng)土,經(jīng)過這段被稱為近路(The Short line)的鐵路線再到達圣約翰港或者哈利法克斯港。經(jīng)駐蒙特利爾的美移民局許可,中國勞工過境美國也予以外交豁免。[8]

      英國香港海軍艦隊辦公室負責(zé)太平洋段海運總安排,對計劃運送的2.5萬名勞工進行編制,采用

      ①德軍潛艇U-155最早出現(xiàn)于加拿大外海的時間為1918年4月。見William Johnston,The Seabound Coast, Toronto: Dundurn Press, 2010, p. 481;加拿大國家檔案館,檔案 RG24, Vol.3767, File 1048-45-2 Vol.3;RG24, Vol.2553, H.Q.C.2103, 1918 年 8 月。團(Party)為單位,一條船為一團,人數(shù)不等,船的代碼用字母來排序。船只由英國軍官與衛(wèi)兵護衛(wèi),船上配有西醫(yī)和中醫(yī),英國與加拿大還派了傳教士在船上服務(wù)勞工。[9]

      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公司動用了144列列車、12艘遠洋船加入運輸。加拿大國家鐵路公司(Canadian Government Railways,簡稱CGR)也加入到其中。勞工列車被稱為特殊列車(Special Trains),也昵稱為絲綢列車(Silk Train)。1917—1918年,太平洋鐵路公司共計發(fā)出44個車組,每組4~6列列車;每列車平均運載2000~3000名勞工;每列車共有17節(jié)車廂,其中有11節(jié)勞工車廂,1節(jié)客車廂,4節(jié)行李廂,1節(jié)開放行李廂。列車配有燃料和水。加拿大陸軍部為列車配備了人員,每節(jié)車廂配有2名責(zé)任軍官,2名非責(zé)任軍官。全車組有44名押車士兵,2名備選士兵,共50人。如果沒有足夠的押運衛(wèi)兵則禁止運行。[10]此外,還配有翻譯。

      勞工到達溫哥華島的威廉角隔離區(qū)后進行身體篩查,患病人員需痊愈后才準放行。全部運程中發(fā)生了幾次流行病爆發(fā)的病案。①最嚴重的一次發(fā)生在1917年11月。見加拿大國家檔案館,檔案RG24, Vol. 3767 1048-45-2 Vol. 3,1917年11月21日。

      在伙食供應(yīng)方面。1917年1月英軍的第一艘船啟運前,就由香港艦隊雇傭華人公司(Wang Kee Co.)制定了勞工食譜。為了照顧中國人的飲食習(xí)慣,船上也配備了蒸飯爐,還提供雪茄煙,[11]但是由于伙食克扣問題引發(fā)了幾次勞工的反抗。②1917年6月太平洋大來公司白西號(Bessie Dollar)、10月大西洋船朱斯提西亞號(Justicia)都曾經(jīng)有過因伙食克扣而引起的動亂。加拿大海軍部曾在朱斯提西亞號事件后,特致電哈利法克斯大西洋海軍運輸部門,附上太平洋航船俄羅斯皇后號(S.S.Empress of Russia)、皮特洼營地(Petawawa)勞工食譜提供參照。見加拿大國家檔案館,檔案RG24, Vol.3768, File 1048-45-2, Vol 6, 1917年1月17日、6月21日、10月10日。比起船上,太平洋鐵路公司的陸上客車條件優(yōu)良,也為勞工的食物制定了定量標準,加入了大米為主食,甚至準備了筷子。[12]

      最值得一提的是,太平洋鐵路公司蒙特利爾客運代理助理毛姆(Walter Maugham)每次根據(jù)英、加軍方的航船時刻,以5-11-(序號)-H為格式編制了43份連續(xù)編號的客運時刻表,記錄了從太平洋航班到達威廉角營地開始,每列客車的發(fā)車時間、軍方押車人員和勞工的準確人數(shù),以及各停靠站點到東海岸哈利法克斯或圣約翰的時間,成為寶貴的也是最系統(tǒng)和完備的勞工陸路過境資料。

      三、運輸過程的四個階段與歸程

      過境的難度是英軍始料不及的,這也使英軍于1918年2月提前終止運送計劃。[13]其中所遭遇的困難有,運程中海運船班延誤率高,以及哈利法克斯大爆炸造成的大西洋段航運的一度癱瘓。[14]

      北美是英國最大的軍需來源地。1917年5月至12月,加拿大水陸轉(zhuǎn)運樞紐蒙特利爾集散了美加兩國2,447,096噸的軍用物資,占1917年加拿大全年運輸量的87.5%。③由于這個原因,被強制征調(diào)的商船也不積極合作,影響了大西洋的運輸。見William Johnston, The Seabound Coast, Toronto: Dundurn Press, 2010, p. 500;加拿大國家檔案館,檔案 RG24, Vol. 3768, File 1048-45-2 Vol.8, 1917年12月10日。勞工運輸延誤不僅與讓位于軍需運輸有關(guān),還有船只短缺④不符合客運標準的船也被迫啟用,如大西洋船朱斯提西亞號(S.S. Justicia)沒有冷氣設(shè)備,也沒有冷凍裝置。見加拿大國家檔案館,檔案RG24, Vol.3768, File 1048-45-2, Vol.6, 1917年1月17日、10月10日。以及軍方押運人員的缺乏等因素,⑤1917年4月,法國要求增加勞工人數(shù),英國駐北京使館代表奧斯頓(Alston)向陸軍部抱怨隨營的軍官不足,剛為第一批5萬勞工配足押運的軍官,勞工數(shù)量又陡增至6萬。按照1000位勞工配四名軍官的標準,每月至少需要10~15名的軍官人選,而且8月底一定要配齊。見英國國家檔案館,檔案FO371/2905,1917年7月3日、7月10日。這使得加拿大政府與民間要提供額外的安置。

      整個運程可分為四個階段:

      運輸正常階段(1917年3月—6月)。此階段航班誤差率大多不超過3天。以第一艘運輸船俄國皇后號為例,1917年3月19日該船駛離威海衛(wèi),4月3日到達溫哥華島的威廉角營地,24日到達圣約翰,5月3日啟程,14日到達英國利物浦。太平洋鐵路公司平均每月接應(yīng)4艘從太平洋駛來的船只,每月平均運送7000名勞工至哈利法克斯。

      船班延誤常發(fā)階段(1917年7月—11月)。這一階段每月都有船班延誤發(fā)生,使太平洋鐵路公司無法按時發(fā)車,[15]還引發(fā)了各部門間協(xié)調(diào)的矛盾,[16]造成威廉角對滯留勞工安置的困難。因此加拿大移民部與海軍部選定位于加拿大中部的陸軍營地皮特洼(Petawawa)作為夏季暫時營地(1917年8月8日—10月4日)。[17]盡管如此,至1917年5月時,已運送出勞工2.3萬人,距離英軍原定6月中旬完成2.5萬人的運輸任務(wù)差距不大。到7月底時,共有近3萬名勞工運出了中國。

      運輸中斷及搶運階段(1917年12月—1918年1月)。1917年12月6日哈利法克斯大爆炸發(fā)生,這一有著“核武器之前人類歷史上最強當(dāng)量”之稱的人工爆炸,將哈利法克斯港及東北部城區(qū)夷為廢墟,港口停運近一個月。所幸載有3000多名勞工的列車當(dāng)天正行至東部的威廉堡(Fort William),沒有造成勞工傷亡,但由于大爆炸,勞工被迫安置于圣約翰的展覽中心待命,直至12月27日方在圣約翰登船。[18]12月份共有5條太平洋船到達威廉角營地,勞工滯留最多時達到10,336名。中國青島營地也出現(xiàn)了勞工滯留。①1918年1月9日,青島英國移民局給英國駐北京使館大使喬丹(J.N.Jordan)發(fā)信,說有5000名勞工滯留于威海衛(wèi)營地。見英國國家檔案館,檔案FO228/2892。至12月28日哈利法克斯港恢復(fù)運行后,加上紐約港的轉(zhuǎn)運,共運出6,142人,尚有7,913名勞工滯留威廉角。但是1917年全年還是有8.3萬人的運輸量。[19]

      運程結(jié)束階段(1918年2月—8月3日)。1918年2月開始英軍將太平洋船班減為一艘。2月21日,倫敦戰(zhàn)爭內(nèi)閣發(fā)出通知,將于3月之后結(jié)束勞工運輸。②英國陸軍部致財政部信中表明,由于當(dāng)下以及未來提供運輸?shù)牟豢赡苄?,已?jīng)感到有絕對的必要結(jié)束中國勞工合同。并且取消已經(jīng)招募在威海衛(wèi)營地等待出發(fā)的勞工們的合同。此外,因華北傷寒大爆發(fā),疫區(qū)距離營地太近,招募的勞工及不合格的勞工都被迫呆在營地中隔離,人數(shù)有3000名之多。原來的合同為期三年。但是有附加條款,可以根據(jù)情況隨時停止。見加拿大國家檔案館,檔案RG24, Vol. 3769, File 1048-45-6, Vol.11;H.Q.C.2276;英國國家檔案館,檔案FO371/2905;T1/12178,1918年4月30日。3月,太平洋航線的最后一條船可可那達號(S.S.Coconada)號到達威廉角。4月,大西洋航線上的瑟拉米克號(S.S.Ceramic)和薩克松尼亞號(S.S.Saxonia)運載了5,000多名勞工成行后,依然還有3,000多勞工以及病患滯留威廉角。[20]5月23日,軍方與大西洋船班多次協(xié)調(diào)無果,被迫啟用CPR太平洋線的亞洲皇后號(S.S.Empress of Asia),載著3,497名勞工從溫哥華南下巴拿馬,再沿大西洋東岸北上到達紐約并東渡大西洋至英國。

      1918年7月25日,最后一位勞工王金生(Wong King Sin)乘大西洋索馬里號(S.S.Somali)離開哈利法克斯。8月3日,毛姆向加拿大海軍部司令莫里斯(S.H.Morres)發(fā)出了最后一份5-11/8-H文件,報告中國勞工在加拿大無遺留。至此,長達近17個月(1917年3月19日—1918年7月25日)的過境加拿大運程結(jié)束。[21]

      歸程(1919年9月12日—1920年4月4日)。1918年11月11日一戰(zhàn)結(jié)束。由于大量諸如填彈坑、清除鐵絲網(wǎng)、收集掩埋尸體等工作依然存在,中國勞工于1919年3月才開始回程,其中大批勞工的歸程則推遲到了9月之后。

      中國勞工歸程取道方式比較多樣,但仍以加拿大一線為主。1919年9月12日至1920年4月4日,③加拿大陸軍部預(yù)計將在持續(xù)六個月的時間里運送7萬人,但實際上人數(shù)并未達到。見加拿大國家檔案館,檔案M.D.2.34-1-171,1919年9月5日。中國勞工從法國勒阿弗爾(Havre)港搭載25艘大西洋船只、22艘太平洋船只出發(fā)返程,[22]這批勞工總?cè)藬?shù)為48,722人,途中20人死亡。[23]毛姆記錄的時刻表也于1919年9月9日重啟。[24]雖然勞工的回程不再對外保密,但并未引起加拿大人的重視,[25]甚至有些同船乘坐的中國人無視勞工同胞的惡劣境遇,反而對底艙勞工惡化了乘船條件多有抱怨。[26]

      1917年3月啟動勞工過境計劃時已明確所有費用由英國政府負擔(dān)。1919年6月12日,加拿大海外軍事部向英國專員報告,運送中國勞工的總支出達612,848.54加元。[27]

      四、勞工滯留營、秘密過境與書報檢察制度

      從英國檔案中許多押運軍官的日志與匯報看,溫哥華島威廉角營地和皮特洼營地條件乏善可陳,勞工們被強迫勞動的情況時有發(fā)生。[28]

      威廉角是太平洋航線勞工船到達加拿大的第一站,也在1917年4月3日至1918年8月3日期間作為勞工營。威廉角早在19世紀就是登陸移民的檢疫站,加拿大陸軍部在此設(shè)有兵營,與皇家太平洋海軍總部駐地埃斯奎莫而特相鄰。船運延誤使威廉角營地常有大量勞工滯留。尤其是1917年12月哈利法克斯大爆炸后,時值溫哥華地區(qū)冬季,天氣濕冷,食物缺乏,營地擁擠泥濘,中國勞工的境遇十分惡劣。[29]

      1917年7月后船班延誤常發(fā),皮特洼營地開始啟用以緩解威廉角的壓力。[30]皮特洼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北部,靠近蒙特利爾鐵路線,可容4000人。1917年8月至10月,①所有費用由英國政府負擔(dān),開營前,陸軍部招募衛(wèi)兵539人,建立鐵絲網(wǎng),配備兩部救護車,毛毯等。見加拿大國家檔案館,檔案RG24, Vol.3767, File 1048-45-2, Vol.3-4, 1917年7月13日、21日 備忘錄;1917年8月19日—24日,9月6日、19日。先后接收了4條太平洋運輸船的勞工。雖然初衷是為了改善滯留期間的居住條件,但勞工們在這里被要求無償進行繁重體力勞動的情況時有發(fā)生。[31]

      本次過境行動事屬秘密之原因很多,如對德軍防范,避免加拿大人排華情緒等。[32]但是加拿大國內(nèi)戰(zhàn)時矛盾對于過境保密制度產(chǎn)生的影響也不可忽視。

      戰(zhàn)爭伊始,加拿大即將“敵國僑民”——德國移民及戰(zhàn)前屬于奧匈帝國的烏克蘭移民共8000多人關(guān)進了集中營。一戰(zhàn)時期也是加拿大第一次全國性罷工的高潮期,再加上1917年俄國發(fā)生十月革命,孫中山二次革命失敗流亡海外、成立中華革命黨等事件,在加拿大境內(nèi)東歐移民政黨團和北美國民黨支部都在進行激進活動。因此,加拿大政府于1914、1915年頒布了《戰(zhàn)時法》(the War Measures Act)、《出版物言論檢查法》(War-Ordinance providing for appt[appointment]Censor Prevention news of movement of forces operations etc.),并成立了陸軍部書報檢查署(Chief Censor Department of Militia And Defence),監(jiān)察涵蓋主流媒體及各移民社區(qū)的激進政治組織與報刊,可對其任意檢查并對違規(guī)者處以監(jiān)禁或罰款。[33]

      在中國,英法招募勞工引起了各地愛國激進派的抵制。加拿大政府不希望勞工過境期間華人社區(qū)有抵制活動出現(xiàn)。②英國駐寧波的大使給駐北京、上海大使的信,關(guān)于《四明報》(Ssu-ming Pao)、《時事新報》刊登關(guān)于勞工過境的負面新聞。見英國國家檔案館,檔案FO228/2892, 1918年1月10日、1月30日;Xu Guoqi, Strangers on the Western Front: Chinese Workers in the Great War, Bost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pp.55-79.其時加拿大華人社區(qū)黨爭劇烈,美、加兩國僑社的國民黨支部與中國領(lǐng)事館以及擁護北洋政府的僑社團體矛盾日熾,兩地的國民黨多次制造了僑社暴力事件,一直被加拿大當(dāng)局監(jiān)視。1915年記者黃遠庸遇刺后,1918年9月1日原進步黨黨魁湯化龍又在加拿大被刺身亡,導(dǎo)致國民黨與烏克蘭社會民主黨等14個激進僑民政治團體于當(dāng)年9月25日被加拿大政府取締。[34]以上種種,都影響了實施秘密過境的決定。1917年3月過境計劃啟動前,加拿大移民部長斯各特專門給陸軍部書報檢查署的錢伯斯中校(Ernest J. Chambers)發(fā)信,申明此次行動的保密性。③移民部長斯格特寫給書報檢察署錢伯斯的信:“運送如此大量的中國勞工毫無疑問地會引起意料之中的評論,由于希望這次行動沒有任何公開性,我提請你所公開的報紙要扣發(fā)任何消息。英國政府不可能對加拿大過境的部分多說什么,就我有限的所知,這次行動幾乎是CPR和軍方以及具體的部門全部負責(zé)了。”見加拿大國家檔案館,檔案RG24, Vol.3767, File 1048-45-2, Vol.2, 1917年3月12日、14日。3月14日,錢伯斯要求各電報局對勞工過境報道的電報予以截留。加拿大甚至一度對美國報刊的消息也進行監(jiān)視。

      五、英軍運輸勞工的全過程與運輸人數(shù)

      一戰(zhàn)中國勞工的總?cè)藬?shù),據(jù)學(xué)者徐國琦統(tǒng)計為14萬人。[35]對于其中由英軍輸送的中國勞工的人數(shù),不同時間的記載有出入,本文臚列于下。對于過境加拿大的勞工人數(shù),筆者以毛姆的記錄為主,輔以英加軍方檔案進行統(tǒng)計,得出了一個較為明確的結(jié)論。

      (一)英軍運輸中國勞工全過程起止時間

      英帝國陸軍部《運往法國的中國勞工船只以及各船匯報人數(shù)》(下簡稱《匯報》)中記載,英軍啟程時間為1917年1月8日,共發(fā)47艘船,7艘駛往印度洋或開普敦線,40艘為太平洋——加拿大航線。[36]終止日期為1918年3月10日,即大西洋船加斯提莎(S.S.Justicia)號到達英國之時。格利高里·詹姆斯(Gregory James)的研究基于《匯報》,他認為大西洋船尤拉號(S.S.Ulua)為最后一班船,其終止日期為1918年4月17日。[37]但這兩種說法不是對全部運輸過程的完整記錄,只包括船運情況,未涉及在加拿大的陸運。而毛姆的記錄顯示,最后一班駛向大西洋的索馬里號船于1918年7月25日離開哈利法克斯港。該船到達英國的時間未查到,據(jù)航程估算,應(yīng)在8月中旬到達英國。

      由此,可以明確的是,英軍中國勞工全運程始于1917年1月8日,至1918年8月結(jié)束,①勞工最后一人于1918年7月25日乘索馬里號離開哈利法克斯,但本文未查到船到英國或法國的時間,根據(jù)航程大約時間,會在8月中旬到達。故終止時間為8月。如下表所示。

      表2 一戰(zhàn)中英軍運輸中國勞工全過程時間表

      (二)運輸勞工總?cè)藬?shù)

      據(jù)加拿大國家檔案館檔案記載,1918年3月2日,最后一艘運載著中國勞工的可可那達號自青島出發(fā)駛向太平洋。5日,加拿大皇家海軍接到香港海軍艦隊通知,全部運送勞工人數(shù)為94,628人,這是有關(guān)英軍運輸勞工人數(shù)的最早記錄。[38]1920年《匯報》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則基于在船人數(shù)(On board),認為是94,458人。②筆者對于其中所列的每船人數(shù)重新進行了計算,發(fā)現(xiàn)計算有誤,實為95,439人。學(xué)者徐國琦認為1918年6月22日法國記錄的94,458人的數(shù)據(jù)“也許是準確的”。[39]格利高里·詹姆斯則引用了英軍1918年12月31日的數(shù)字,為94,000人。①格利高里·詹姆斯用英國國家檔案館檔案WO106/33中的原表,記錄人數(shù)為95,000,格利高里疑似誤記為94,000。見Gregory James, The Chinese Labour Corps (1916-1920), Hong Kong, Bayview Educational Ltd., 2013,pp.261-262。1920年10月31日,英國《中國勞工營遣散最后報告》記錄,至1920年9月13日最后一批中國勞工返回青島,全部運輸?shù)闹袊鴦诠た側(cè)藬?shù)為94,700人,其中1834人死于法國,279人死于海上,還有32人“失蹤”,故總?cè)藬?shù)為92,555。[40]1921年3月1日,帝國陸軍部駐青島出境局,收到英國政府頒發(fā)給在法中國勞工營勞工的英帝國戰(zhàn)爭銅質(zhì)勛章(British War Medals in Bronze)共93,354枚。②人數(shù)減少是因為獎?wù)虏话l(fā)給有犯罪記錄的人以及各種瀆職而被解職的人。見英國國家檔案館,檔案FO228/2895,1920年10月31日。但是在6月10日青島的頒獎典禮上,人數(shù)又改為93,357人。③青島給中國勞工頒獎大會,青島的副領(lǐng)事給北京的報告。見英國國家檔案館,檔案FO228/2896。

      上述都是官方不同時期的數(shù)據(jù)。《匯報》記錄了英軍全部的中國始發(fā)船只、在船人數(shù)以及大部分大西洋船只的信息,較為完整詳盡。其記載的太平洋船只數(shù)量與毛姆的記錄基本一致,但多條船只的在船人數(shù)與毛姆記錄的到岸人數(shù)有出入。以第一條太平洋船俄羅斯皇后號為例,毛姆記錄的到岸人數(shù)為1991人,而《匯報》則為2006人。筆者也對《匯報》的數(shù)據(jù)進行了重新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其94,458的數(shù)據(jù)有誤,實為95,439人。

      太平洋航線由香港海軍艦隊辦公室統(tǒng)領(lǐng),其對太平洋側(cè)始發(fā)船班的統(tǒng)計具有權(quán)威性。1917年太平洋線最后一班船俄羅斯皇后號于12月24日啟程,香港海軍艦隊辦公室即通知加拿大皇家海軍英軍1917年全年運輸中國勞工總數(shù)為83,000人。[41]1918年3月2日最后一班太平洋船可可那達號啟程,5日香港海軍艦隊即通知全部人數(shù)為94,628人,可知其記錄的準確性。

      但因7艘從印度洋、開普敦線到達英法船只的到岸人數(shù)尚不能查實,因此,目前無法明確運輸總?cè)藬?shù)。

      (三)過境加拿大赴法的勞工人數(shù)

      伊麗莎白的文章稱過境加拿大的勞工人數(shù)為84,244人,徐國琦引用了她的數(shù)據(jù)。[42]馬克(Mark O’Neill)則認為人數(shù)為84,000人。[43]但其僅為陸路記錄,并非英軍太平洋線完整數(shù)據(jù)。

      如前所述,1918年3月24日最后一班太平洋船可可那達號到達威廉角后,未接陸運,毛姆處無記錄。5月23日,其人員最終與其他滯留勞工由軍方動用的亞洲皇后號運離威廉角,共3,497人。而毛姆記錄的43份發(fā)車表中人數(shù)詳備,據(jù)此可得出加拿大鐵路1917至1918年的總承運華工人數(shù)為83,651人。將兩者相加,得出總數(shù)為87,148人。

      可以確定,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公司運載中國勞工總?cè)藬?shù)為83,651人,太平洋——加拿大——大西洋全線運載總?cè)藬?shù)為87,148人。如設(shè)香港海軍艦隊94,628人為英軍承運的中國勞工總數(shù),則太平洋一線的運輸人數(shù)占到了總?cè)藬?shù)的90%以上。

      在戰(zhàn)時有限的運力條件下,算上保守估計的歸程人數(shù), 兩年時間內(nèi)14萬左右的人次橫跨東西兩半球之海陸,在人類運輸歷史上也可書上一筆。然而,加拿大作為如此大規(guī)模集運的主角,對運輸勞工的情況在戰(zhàn)時保密無可厚非,而戰(zhàn)后卻長期與其他協(xié)約國一樣,對身為弱者的中國勞工、法國戰(zhàn)場“第一流的工人”[44]的付出忽視性地遺忘。時至今日,在加拿大當(dāng)局的官方歷史中,在英國、加拿大的戰(zhàn)爭博物館中,甚至當(dāng)年承運者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公司有關(guān)一戰(zhàn)的事跡記錄中,太平洋——加拿大一線的勞工承運史依然鮮見展示。8萬多名中國勞工過境加拿大雖然僅是中國勞工援戰(zhàn)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但時至一戰(zhàn)百年之際卻仍屬于新鮮的發(fā)掘與書寫,令人深省。

      [注釋]

      [1] Mark O’Neill,The Chinese Labour Corps:The forgotten Chinese Labourers of the First World War, Australia:Penguin Group, 2014, p.20.

      [2] 徐國琦:《文明的交融》,五洲傳播出版社,2007年,第54~67頁。

      [3] Elizaberth A. Tancock, “Secret Trains Across Canada 1917-1918”,The Beaver:Exploring Canada’s History,October/November, 1991, pp.39-43.

      [4] Mark O’Neill,The Chinese Labour Corps:The forgotten Chinese Labourers of the First World War, Australia:Penguin Group, 2014, p.12.

      [5] 英國國家檔案館,檔案FO371/2905, 1917年2月7日、3月7日。

      [6] 加拿大國家檔案館,檔案 RG24, Vol.3767, File 1048-45-2, Vol.1, 1917年3月12日。

      [7] 加拿大國家檔案館,檔案RG24, Vol.3767, File 1048-45-2, Vol.1, 1917年3月26日。

      [8] 加拿大國家檔案館,檔案RG24, Vol.3767, File 1048-45-2, Vol.1, 1917年4月11日。

      [9] 加拿大國家檔案館,檔案RG25 A-2, Vol.229, 1917年4月30日。

      [10] 加拿大國家檔案館,檔案RG25 A-2, Vol.229, 1917年3月15日。

      [11] 加拿大國家檔案館,檔案RG24, Vol.3771, File 1048-45-11, Vol.4, 1920年4月28日。

      [12] 加拿大國家檔案館,檔案RG24, Vol.3767, File 1048-45-2, Vol.1, 1917年3月15日,CPR客運助理毛姆給各部門的信。

      [13] 英國國家檔案館,檔案T1/12178, 1918年4月30日。

      [14] 加拿大國家檔案館,檔案RG24, Vol.3768, File 1048-45-2, Vol.5、6、7、8、9;英國國家檔案館,檔案FO371/2905, 2906.

      [15] 加拿大國家檔案館,檔案RG24, Vol.2553 H.Q.C.2103, 1917年7月24日。

      [16] 加拿大國家檔案館,檔案RG24, Vol.3767, File 1048-45-2, Vol.3, 1917年8月19日—24日;9月6日、19日、7月11日。

      [17] 加拿大國家檔案館,檔案RG24, Vol.3767, File 1048-45-2, Vol.3, 1917年7月21日備忘錄;加拿大國家檔案館,檔案RG24, Vol.3768, File 1048-45-2, Vol.5,海軍部備忘錄,1917年10月16日;RG24, Vol.3768,File 1048-45-2, Vol.6, 1917年11月5日、10月6日。

      [18] 英國國家檔案館,檔案FO228/2892, 1917年12月27日。

      [19] 加拿大國家檔案館,檔案RG24, Vol.3768, File 1048-45-2, Vol.9,1917年12月16、27、28日。

      [20] 加拿大國家檔案館,檔案HQC.2276, 1918年3月30日, RG24, Vol.3769, File 1048-45-6, Vol.2,1918年4月11日。

      [21] 加拿大國家檔案館,檔案RG24, Vol.3769, File 1048-45-2, Vol.11-13,1918年7月29日;RG 24, Vol.3770,File 1048-45-6, Vol.2-3, 1918年2月25日、3月4日。

      [22] 英國國家檔案館,檔案MT23/659。

      [23] 加拿大國家檔案館,檔案RG24, Vol.3772, File 1048-45-11, Vol.5,Returns of Coolies shipped from Le Havre via Halifax and Vancouver to Tsingtao from September 1919 to March 1920, 1920年4月7日、12日。

      [24] 加拿大國家檔案館,檔案RG24, Vol.3771, File 1048-45-11, Vol.1,1919年9月9日。

      [25] Xu Guoqi,Strangers on the Western Front:Chinese Workers in the Great War, Bost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1, p.71.

      [26] 《加拿大國民黨布告錄》,民國九年元月十五日刊,第十八號,駐云埠中國國民黨總支部發(fā)行,臺北國民黨中央黨部館藏檔案。

      [27] 加拿大國家檔案館,檔案RG25 A-2, Vol. 229, Canada House; M60/23-M61/23: M60/26, Oct. 14, 1919.

      [28] 英國國家檔案館,檔案FO228/2892、2893、2894。

      [29] Peter Johnson,Quarantined,Canada: Heritage House Publishing Company Ltd., 2013, pp.150-151.

      [30] 加拿大國家檔案館,檔案RG24, Vol.2553 H.Q.C.2103, 1917年7月24日,移民部長Scott給海軍部的信。

      [31] Andrew Iarocci,Canadian Force Base Petawawa:The First Century,1905-2005, Library and Archives Canada Cataloguing in Publication, 2005, p.21;英國國家檔案館,檔案 FO228/2892. 42; Battalion, Party “AB” Report on the Journey from William Head to Halifax.

      [32] Xu Guoqi,Strangers on the Western Front:Chinese Workers in the Great War, Bost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1, pp.64-70.

      [33] 《戰(zhàn)時法令——對于有關(guān)戰(zhàn)事等新聞的檢查法》(War-Ordinance providing for appt[appointment]Censor Prevention news of movement of forces operations etc.)1915年6月10日頒發(fā),加拿大國家檔案館,http://www.bac-lac.gc.ca/eng/discover/politics-government/orders-council/Pages/item.aspx?IdNumber=314635。

      [34] 石曉寧:《從革命到建設(shè):辛亥革命前后海外華人政治心態(tài)的蛻變》,《社會科學(xué)輯刊》2014年第六輯。

      [35] [39]徐國琦:《文明的交融》,五洲傳播出版社,2007年,第59頁。

      [36] 英國國家檔案館,檔案WO32/11345.Statement showing movement of vessels conveying Chinese Coolies to France and numbers reported on each vessel..

      [37] Gregory James,The Chinese Labour Corps(1916-1920), Hong Kong, Bayview Educational Ltd., 2013, pp.771-773.

      [38] 加拿大國家檔案館,檔案 RG24, Vol.3769, File 1048-45-2, Vol.11, Mar. 6, 1918.

      [40] 加拿大國家檔案館,檔案 RG24, Vol.3772, File 1048-45-11;英國國家檔案館,檔案FO228/2895,Report from War Offi ce,on the demob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Labour Corps, Jul. 31, 1919.

      [41] 加拿大國家檔案館,檔案 RG24, Vol.3768, File 1048-45-2, Vol.9, 1917年12月27日。

      [42] Elizaberth A. Tancock, “Secret Trains Across Canada 1917-1918”,The Beaver:Exploring Canada’s History,October/November 1991, pp.39-43.; Xu Guoqi,Strangers on the Western Front:Chinese workers in the Great War, Bost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p.55.

      [43] Mark O’Neill,The Chinese Labour Corps:The forgotten Chinese Labourers of the First World War, Australia:Penguin Group, 2014, p.32.

      [44] Mark O’Neill,The Chinese Labour Corps:The forgotten Chinese Labourers of the First World War, Australia:Penguin Group, 2014, p.52.

      猜你喜歡
      國家檔案館過境勞工
      臺風(fēng)過境,未來電工
      法國國家檔案館和喬治亞·蓬皮社研究所簽署合作協(xié)議
      檔案管理(2018年6期)2018-12-01 06:58:02
      辨云識雨 等
      尼泊爾:將國家檔案館建設(shè)成為研究機構(gòu)
      陜西檔案(2018年1期)2018-01-23 22:15:48
      《云南省國家檔案館管理辦法(草案)》通過省政府常務(wù)會議審議
      云南檔案(2017年11期)2017-01-29 04:18:30
      蒙古國國家檔案館藏迪魯瓦呼圖克圖Jamsranjaw的幾封信箋(英文)
      中俄簡化過境哈薩克斯坦貨物運輸通關(guān)程序
      中亞信息(2016年3期)2016-12-01 06:08:26
      節(jié)后
      江南詩(2015年3期)2015-06-01 17:14:46
      目擊
      宜良县| 明光市| 台前县| 临漳县| 彩票| 沅陵县| 石林| 锡林浩特市| 太原市| 涡阳县| 万安县| 旺苍县| 即墨市| 沾益县| 孟连| 唐海县| 邵阳县| 绥滨县| 阳西县| 牡丹江市| 南平市| 塔城市| 绵阳市| 临安市| 香格里拉县| 岱山县| 抚宁县| 东海县| 灵台县| 定陶县| 昌江| 曲沃县| 水城县| 和龙市| 大姚县| 肇庆市| 昔阳县| 渭南市| 泉州市| 增城市| 柞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