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重旭
有人說,“民國之后無大師”;還有人說,“季羨林之后無大師”。這話對嗎?清人趙翼詩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彼?,人們大可不必焦慮,在中國,最不缺少的就是大師。
不過最近一名人的網上條目還是嚇我一跳,這里不妨原條錄下:范曾,中國當代著名學者、思想家、國學大師、書畫巨匠、文學家、散文家、哲學家、美學家、歷史學家、教育家、鑒賞家、雜學家、講演家、社會活動家、慈善家、詩人。
天哪,涉獵領域之廣,桂冠光環(huán)之多,真是夠驚世駭俗了。我不是那種看不得人家好的人,中國這些年,很有一些決心,要復興傳統(tǒng)文化。文化要復興,沒有大師是萬萬不能的,大師少了也是萬萬不能的。所以,范先生的頭銜如此之多,這是好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能有這樣的人才,國之幸也。只要名副其實,就是再戴上幾頂,又有何妨?但是,古人早告誡過我們,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這話是否適合范曾,我們不妨細細甄別一下。
書畫巨匠,這個我沒意見,因為在《范曾自述》中,他這樣寫道:“當我有了這樣的明確的發(fā)現之后,我的藝術的進步簡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使全社會震驚,我的畫也以空前的速度沖出亞洲走向世界。僅僅十年的時間,我像從激烈的地震顫動中,大地被擁起的奇峰,直插云天。”如此說來,范曾先生的書畫巨匠之稱謂,還是當之無愧的。
慈善家,這個簡單,只要有錢,只要肯捐,只要經常捐,慈善家這個稱號不會有人吝惜的;社會活動家,這個也不難,不老在家里呆著,什么活動都參加一些,就可以認領這個頭銜;講演家,這個要求也不很嚴格,多發(fā)發(fā)言講講話,注意一下抑揚頓挫,就可以稱為講演家;雜學家,這個我不太明白,不知雜學家為何物,大概是人家知道的多,三教九流,陰陽八卦,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吧;鑒賞家,這個也不難,你把書畫或者什么雜物拿來,讓我看一看,瞅一瞅,能說出個子丑寅卯來就行。
詩人,過去這個稱謂十分神圣,但是現在也廉價起來?,F在的詩人門檻也不是很高,寫了幾首詩,便可以稱詩人。比如余秀華,雖然出生時因大腦缺氧造成腦癱,但因為寫了那首《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便成了當代知名度很高的詩人。
教育家,這個我不太認可,我不知道中國當代可否有教育家,學校是國家辦的,教材是國家編的,講課內容是經過審定的,教育經費是國家統(tǒng)一劃撥的,還有多少是你的呢?
散文家,這個稱謂比詩人,比作家都有點難。要成為散文家,得在這個領域有極特殊的建樹才行。中國寫散文的人最多,但能稱得上散文家的也就朱自清、冰心、余光中、余秋雨、汪曾祺那么幾位吧。范曾先生的散文,有點特點,但并不出類拔萃。
哲學家,雖然英文的含義是愛智慧的人,但并不是愛了智慧便是哲學家。在我眼里,哲學家過于深奧,這門學科里無論西方還是東方,那些名字哪一個不是如雷貫耳。所以范曾先生是不是哲學家,是大哲學家還是小哲學家,還是哲學愛好者,需要那些哲學家們說了算。
美學家,美學是關于藝術和審美的一門科學,與哲學靠得最近。當然,畫畫是藝術活動,也是一個審美的過程。但是,是不是只要畫了畫,只要進行了藝術活動,只要進入了審美過程,你就是美學家了呢?肯定不是。
歷史學家,說到歷史學家,我第一個想到的便是范文瀾,因為他寫了歷史巨著《中國通史》,再往前推,以司馬遷為代表的撰寫《二十四史》的那些人,理所當然的可以稱為歷史學家。否則,即便能把《資治通鑒》《二十四史》通讀數遍,甚至倒背如流,運用得出神入化,也不能稱為歷史學家。
思想家,這個頭銜就比較難了,需要有原創(chuàng)思想,需要有自身體系,需要有廣泛傳播和認可,需要有獨立之精神,需要對真理的堅守,像暗夜里的一盞明燈。所以,在中國能稱得上思想家的,古往今來,寥若晨星。尤其當代,沒聽說過范曾先生拿出過什么驚世駭俗的思想,引領了什么時代潮流。
國學大師,這個稱呼應該是指在國學研究領域里的領軍人物,比如章太炎、陳寅恪、錢穆和錢鐘書等等。但是這個稱謂現在已經不是那么榮耀了,就像小姐稱謂的變遷一樣,現在的國學大師一般都會被看成是騙子。
所以,高帽選擇需謹慎,不能因為中國畫是哲學的,畫家就是哲學家;不能因為中國畫是詩性的,畫家便是詩人。不能因為名氣大了,無論什么領域,只要涉獵,便是大家,只要出門旅游,便是旅行家;只要吃飯,便是美食家;只要講幾句話,便是演說家;只要上了幾天課,便是教育家;只要瞅上幾眼,便是鑒賞家……
過去那個特殊時期,一頂高帽便足以讓你永世不得翻身,可見這帽子的含金量是極高的。而現在范曾戴了這么多的高帽,卻并沒有什么不適的感覺,可見這帽子有多么廉價。
也許范曾先生對此并不知曉,只是被人高級黑。所以,假如范曾先生能夠站出來,怒斥一下那些黑他的主,我們的疑惑便會立刻煙消云散。
【原載《本溪日報》】
插圖 / 稱謂與身份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