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耕
[摘要]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當代中國發(fā)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黨和人民事業(yè)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1]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由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國際關系學院和外交學院聯合舉辦的“改革開放40周年”學術研討會緊緊圍繞改革開放的歷史背景、改革開放的歷程、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改革開放的經驗以及新時代如何在更高水平、更高起點上堅持走對外開放的道路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討,并在許多問題上形成了共識。
[關鍵詞]改革開放;新時代;學術研討會
[中圖分類號]D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599(2019)02-0137-08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當代中國發(fā)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黨和人民事業(yè)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1]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由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國際關系學院和外交學院聯合舉辦的“改革開放40周年”學術研討會于2018年12月10日在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舉行。來自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防大學、中國政法大學、軍事科學院、海軍研究院、中國延安干部學院等30多所院校和有關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50余人出席了會議。會議圍繞改革開放的歷史背景、改革開放的歷程、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改革開放的經驗及新時代改革開放展望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討,并在許多問題上形成了共識。
一、改革開放的必然邏輯
中國改革開放有其歷史的必然邏輯。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常務副院長梅黎明教授在研討會致辭中從井岡山道路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視角闡述了改革開放的必然性。他認為,從井岡山道路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始終貫穿著一根紅線,這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兩條根本道路的實質和真諦,就是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原理和中國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嚴書翰教授指出,改革是中國發(fā)生歷史性變化的根本原因。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吳寧教授認為,改革開放不是偶然的,而是在一個歷史轉折時期對前30年存在的問題和體制性缺陷尋找新的答案,有著深刻的經濟、政治、社會和民意基礎,符合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必然邏輯。山東理工大學法學院張子禮教授認為,在建國之后,在社會主義建設遭遇嚴重挫折的情況下,黨的領導人通過反思經驗教訓,對社會主義的本質的認識發(fā)生了重大的轉變,隨即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征程,開始走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同樣,天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秦龍教授認為,改革開放是黨對社會主要矛盾和黨的工作重心的把握。社會的主要矛盾和黨的工作重心關系到黨領導社會主義改革的指導思想和實踐方向?!耙噪A級斗爭為綱”還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成為改革開放起步期全黨全國全社會爭論的焦點。
基于此,華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王慶林博士講到,在學習“蘇聯模式”、獨立探索社會主義道路遭遇挫折之后,中國共產黨急于找到一條正確的現代化發(fā)展道路?!翱纯磭庥惺裁春脰|西,聯系自己作為借鑒”,要求派更多的干部出去看看,學習外國經驗以探索中國自己的現代化建設道路,于是“有計劃地組織干部到國外學習考察”[2]P118,1978年出現的第一次出國考察高潮,被人們稱為共和國即將開始的大規(guī)模改革開放的“偵察兵”。國外研究中國當代改革的學者更是把“這次出國考察和1978年11月的中共中央工作會議以及同年12月的三中全會一起,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三個轉折點”[3]P222。
在研討會上,有的學者還就當時鄧小平提出的“韜光養(yǎng)晦”戰(zhàn)略和“摸著石頭過河”思想進行了闡述,外交學院國際關系所周永生教授認為,“韜光養(yǎng)晦”戰(zhàn)略是鄧小平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東歐劇變、社會主義陣營瓦解,世界局勢發(fā)生重大變化的特殊時期提出的。韜光養(yǎng)晦戰(zhàn)略,重要的是重視同美國發(fā)展關系,并搞好同其他發(fā)達國家的關系。“一心一意搞建設,聚精會神謀發(fā)展”是當時深入人心的一句口號。之所以能做到“一心一意搞建設,聚精會神謀發(fā)展”,貴在專心,貴在集中精力,貴在專注于國內的事情。鄧小平提出的韜光養(yǎng)晦戰(zhàn)略,對于中國專心致力于搞好國內經濟建設,維護一個良好的國際環(huán)境,防止與減少同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摩擦,快速提升中國自身以經濟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劉宏玉認為,在中國改革開放中,一個較為突出的特色是各類政策試點不斷涌現,顯現出中央積極的改革決心和探索精神。一般來說,中國的政策試點最為人熟知的開端是改革開放初期,“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理念的提出以及沿海開放城市、“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的試點實踐。
從改革開放初期黨內政治生態(tài)狀況來講,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柳寶軍認為,改革開放初期是黨內政治生態(tài)從不健康、不正常狀態(tài)過渡到積極健康、安定團結、生動活潑狀態(tài)的關鍵轉折點,從改革開放初期黨肩負的歷史使命、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風氣現實狀況以及黨的自身面臨的實際狀況來看,均迫切需要黨內政治生態(tài)得到系統(tǒng)重塑與整體優(yōu)化。
就改革開放初期領導干部的素質而言,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丁亞盼講到,中國的經濟發(fā)展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兩年時間陷入停滯,全國上下亟需改變現狀,但面對如何發(fā)展經濟這一問題時,黨內許多人卻出現了“本領恐慌”。鄧小平為國家經濟的發(fā)展給出了一些答案,在解決“本領恐慌”這一問題上起了重大作用,為即將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奠定了基礎。
北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劉衛(wèi)東博士講到,從近代以來看,中國道路是一條追求現代化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中國人經歷了“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三個互相交織的階段。在這三個不同內涵的階段中,中國社會形成了圍繞“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為中心的各種思想和話語表達方式。“站起來”是指中國人民獨立自主的走向解放的道路,這條道路后來變成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的中國革命道路,形成了以“革命”為核心思想的話語;“富起來”主張尋求自身發(fā)展道路,追求不同于西方和前蘇聯的發(fā)展模式,通過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實現現代化,這一探索形成了“改革”為內容的社會全方位變革;“強起來”則是主張通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開創(chuàng)嶄新的現代化道路,這條道路以“自信”為意識形態(tài)的基礎,強調只要堅信馬克思主義理論、社會主義制度、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就一定會走出一條不同于其他國家的現代化道路。
二、改革開放的輝煌征程
關于中國改革開放的輝煌歷程,原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教授認為,中國的改革開放經歷了從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再到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偉大歷程。吳寧教授認為,改革開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中國大地上的偉大實踐,歷經目標探索、框架構建、體制完善和全面深化等階段,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秦龍教授認為,中國共產黨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進行改革開放的過程,亦是不斷凝聚改革共識的過程。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黨全國人民進行了改革開放和凝聚改革開放共識的偉大實踐。改革開放起步期,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結論,促使十三大形成了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改革共識。改革目標探索期,鄧小平發(fā)表“南方講話”成功解決了“姓資姓社”的問題,最終十四大確立了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共識。改革發(fā)展優(yōu)化調整期,通過對“什么是發(fā)展、為什么發(fā)展、怎樣發(fā)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反思,十六大后全黨全國在新形勢下形成了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改革共識。十八大以來,我國站在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歷史起點上,堅定全黨全國人民的改革決心和改革信心,關系著我國改革開放事業(yè)的前景和未來,關系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根本指導,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識,是新時代樹起中國改革發(fā)展新航標的重要指引。
山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原黨組副書記、副主席包心鑒教授在闡述改革開放以來政治體制變革過程時指出,40年來,我們黨在領導和確保經濟體制改革順利進展的同時,十分注重政治體制改革道路的探索和規(guī)律的總結,既以史為鑒、以鄰為戒,深刻吸取前蘇聯東歐國家在政治體制改革上先封閉僵化后改旗易幟的教訓,又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深入探索既適應時代潮流又符合中國國情的政治發(fā)展道路,不斷堅定政治體制改革方向,確保政治體制改革積極穩(wěn)妥地不斷推進。40年政治體制改革,大體經歷了五個發(fā)展階段:第一階段,1978年至1987年,政治體制改革思想啟動和重點推進階段。第二階段,1987年至1992年,政治體制改革全面展開和穩(wěn)步調整階段。第三階段,1992年至2002年,政治體制改革漸進深化和完善體制階段。第四階段,2002年至2012年,政治體制改革理論創(chuàng)新和全面深化階段。第五階段,2012年至今,政治體制改革重大突破和深入推進階段。
中國人民銀行培訓中心國際合作處姚翔從對外開放政策的演進角度對對外開放過程進行了闡述。按照中國對外開放的深入程度,中國的40年對外開放歷史進程可大致劃分為探索、快速發(fā)展和全面建設開放型經濟三個階段。從1978年到20世紀90年代初為對外開放的探索階段。在這一階段,對外開放政策主要以明確對外開放的戰(zhàn)略意義,進行政策性放權,構建對外開放格局為主。20世紀90年代初到21世紀初期為對外開放的加速發(fā)展階段。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要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開放的格局。21世紀初期至今為全面建設開放型經濟體階段。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吳超副研究員闡述了改革開放40年社會治理變革的歷程。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進入了一個急劇變化的社會轉型時期,社會治理也不斷調整、完善,從傳統(tǒng)的社會管理不斷變革為現代的社會治理。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形勢,社會治理變革劃可分為四個階段,即:社會管理體制的調整與變革(1978-1992年)、從社會行政管理到社會管理的市場化(1992-2002年)、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2002-2012年)、全面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2012年以來)。經過長期的實踐和探索,逐步形成了總體上與我國國情和社會主義制度相適應的具有顯著的中國特色和獨特優(yōu)勢的社會治理體系。
三、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
嚴書翰教授認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是20世紀和21世紀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進程中最重大事件。它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吳寧教授認為,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的發(fā)展表現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各個方面有目共睹。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成效顯著、影響深遠,經濟每七、八年就翻一番。中國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農村、城市面貌變化都很大,各項基礎設施有了顯著改善,百姓收入不斷提高,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人權和生活狀況越來越好,中國法制建設飛躍發(fā)展。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中國已越來越融入國際社會,在國際經濟和政治舞臺上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改革開放40年的奇跡式成就,我們才能說現在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張子禮教授認為,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使中國的社會形態(tài)發(fā)生了局部的質變,從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相對傳統(tǒng)的社會主義發(fā)展模式轉變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卓越創(chuàng)造,集道路、理論、制度與文化為一體,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還需要一段艱辛的旅程,我們應該更加深化改革、更加擴大開放,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做時代的領航者。
中共天津市南開區(qū)委黨校宋志艷副教授認為,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的內外情況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遷?;赝?0年前,中國貧窮落后,與世界聯系和交往十分有限。40年來,中國努力改變自己,深刻影響世界,與世界的交往和聯系越來越緊密,越來越廣泛,已呈深度融合之勢。
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周進在闡述改革開放40年中國農村發(fā)展的偉大成就時認為,中國農村歷經40年的改革與發(fā)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確立并不斷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三權分置”、統(tǒng)分結合的農村雙層經營體制;構建了結構多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村市場經濟體系;形成了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農村基本經濟制度;塑造了城鄉(xiāng)經濟社會一體化發(fā)展格局;不斷探索農村治理體系和治理方式現代化;基本構筑了中國特色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日益重視農村自然資源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基本形成了中國農業(yè)對外開放格局。
國防大學政治學院朱純輝教授闡述了40年改革開放軍隊建設的偉大成就。改革開放40年來,人民軍隊在黨的領導下始終堅持把思想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持續(xù)抓好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學習教育,大力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狠抓部隊精神文明建設和軍人思想道德建設,持久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著力培育新一代“四有”革命軍人,譜寫了人民軍隊傳承紅色基因、永葆政治本色的強軍戰(zhàn)歌。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王亞軍副部長在談到40年改革開放我國外交方面取得的成就時指出,回顧40年波瀾壯闊的光輝征程,中國外交在六個方面實現了歷史性的轉變。第一,中國外交的時代主題實現了從“戰(zhàn)爭與和平”到“和平與發(fā)展”的轉變;第二,中國外交的戰(zhàn)略視野實現了由“內外有別”向“內外一體”的轉變;第三,中國外交的內涵外延實現了從傳統(tǒng)陣營和領域向全方位布局的轉變;第四,中國外交的理念主張實現了從獨樹一幟到主動引領的轉變;第五,中國外交的行為范式實現了從被動應對到主動作為的轉變;第六,中國外交的國際角色實現了從公共產品一般消費者向重要提供者的轉變。
四、改革開放的基本經驗
外交學院研究生部譚繼軍教授把改革開放所取得的“中國經驗”概括為十個方面:一是在政治方向上始終不渝地堅持“改革、開放”的路線方針,在思想上、實踐上不動搖、不改變,但自始至終反對照搬別人的發(fā)展理念和發(fā)展模式。二是不以政治民主先行作為轉型的先決條件,但又適時地、循序漸進地推進民主進程,逐步建立中國特色的政治發(fā)展目標和運行機制。三是不以黨的派別、不以政治倒推進行體制改革,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促進政治民主化的發(fā)展。四是不搞多黨制,堅持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五是不以“休克療法”“大爆炸”的方式建構市場經濟的框架和運行機制,而以漸進方式推進符合國情的市場經濟框架和運行機制。六是不搞經濟全盤自由化,而注重實現穩(wěn)定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七是不搞私有化,但又積極推進產權改革以及現代企業(yè)制度的改革。八是不搞金融、外貿、基礎設施建設的壟斷和管控,但又積極推進相關領域的市場化改革。九是不輸出自己的發(fā)展模式、發(fā)展道路,尊重轉型國家的道路選擇、制度選擇和體制選擇,同時又堅持“四個自信”。十是不贊同文化、宗教、信仰的整齊劃一,主張世界多元文化并存,同時積極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吳寧教授認為,中國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關鍵和根本既有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的成份,也有值得借鑒的西方思潮的因素,但主要是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作用。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進行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探索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發(fā)展道路,并在此過程中形成了科學社會主義的中國版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是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新發(fā)展新實踐,是對科學社會主義中國版本的再升級??偨Y改革開放的經驗,最重要的是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不動搖,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不動搖,始終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不動搖。
中國農工民主黨北京市委員會段資睿認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就其本質來說,主要是根據生產力的發(fā)展系統(tǒng)性地改革與之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這就要求不斷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的同時,推動更深層次的制度改革,才能適應經濟社會形勢的發(fā)展。而制度改革的核心又是政治改革,鄧小平曾指出,“不改革政治體制,就不能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盵4]P176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這項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堅持和完善及多黨合作事業(yè)的探索和推進就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方面。從改革開放40年來看,在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機遇期,多黨合作事業(yè)也轉到重點為實現現代化建設服務的軌道中來,親密、和諧、團結、穩(wěn)定、清廉的新型政黨制度因此逐漸建立和完善,對推進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也保障了我國經濟和各項事業(yè)的進步及社會穩(wěn)定。
包心鑒教授指出,40年政治體制改革非同尋常的歷史進程,猶如一部政治百科全書,積累了豐富經驗,深化了對社會主義政治改革和政治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為如何積極穩(wěn)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提供了深刻啟示。第一,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充分發(fā)揮黨在政治體制改革中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重要作用。第二,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道路。第三,必須堅持漸進式改革方略,注重改革的“頂層設計”和宏觀調控,有領導有步驟有計劃地推進。第四,必須堅持政治改革與經濟改革相配套、相適應,為政治體制改革創(chuàng)造堅實的經濟基礎和良好的社會條件。第五,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牢牢抓住人民當家作主這一根本,與廣大人民政治參與積極性不斷提高相適應。
柳寶軍認為,黨內政治生態(tài)治理蘊涵著管黨治黨的豐富思想和寶貴經驗,主要有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讓群眾滿意的價值取向,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基本思路,樹立破立并舉、扶正祛邪的科學理念,健全制度化、法治化治理載體,抓住主要領導干部這一“關鍵少數”等方面。
華東交通大學廉政研究中心余緒鵬、徐艷在闡述改革開放40年來干部制度改革的經驗時認為,我國廢除了領導職務終身制,實行了干部分類管理,建立起公務員制度,探索了競爭性選拔實踐,完善了考核與監(jiān)督機制,并探索推行干部“能上能下”制度。這都源于干部制度改革堅持了以下做法:服務于黨和國家中心工作大局;著眼于建立優(yōu)秀人才脫穎而出的機制;體現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的總要求;堅持黨管干部原則并不斷改進管理方式;不斷抓好年輕干部的選拔和培養(yǎng)工作。認真總結并借鑒這些成功經驗,對于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背景下繼續(xù)領導并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衛(wèi)靈教授在概述40年來文化建設方面的經驗時認為,文化認同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得以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是一個民族國家富有凝聚力的保障。增強中華文化認同要注意幾對關系的辯證統(tǒng)一,即堅定文化自信與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弘揚中華文化與保護少數民族優(yōu)秀文化、兼顧中華文化的特色傳統(tǒng)與文化傳播的時代性。
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刁敏總結了生態(tài)文明建設方面的經驗,認為明晰問題指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根本前提;滿足人民需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核心要旨;堅持綠色發(fā)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基本要求;健全法規(guī)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基礎保障。
周進在闡述中國農村改革的經驗時認為,堅持黨的領導是重要法寶,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將頂層設計與試點探索相結合是重要路徑,堅持把三農放在優(yōu)先位置是重要基礎,堅持市場化改革是重要方向,堅持城鄉(xiāng)統(tǒng)籌是重要目標,堅持農村法治建設是重要保證。
五、新時代改革開放未來展望
習近平指出:“當前,改革又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關頭,推進改革的復雜程度、敏感程度、艱巨程度不亞于40年前。因循守舊沒有出路,畏縮不前坐失良機。改革開放的過程就是思想解放的過程。沒有思想大解放,就不會有改革大突破。解放思想不是脫離國情的異想天開,也不是閉門造車的主觀想象,更不是毫無章法的莽撞蠻干?!盵1]這次研討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對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未來展望也進行了深入的研討。
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副院長匡勝教授認為,今年以來習近平同志在不同場合發(fā)表的一系列重要講話,釋放出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fā)的強烈信號,沒有任何困難會打亂中國堅持深化改革開放的步伐。在新時代,中國人民將繼續(xù)自強不息、自我革新,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敢于向頑瘴痼疾開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籬,將改革進行到底。
吳寧教授認為,進入新時代,改革開放形勢今非昔比:第一,從改革范疇看,已經從經濟領域全面擴展到政治、社會、文化、生態(tài)、黨的建設、國防軍隊等各個領域;第二,從改革進程看,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第三,從改革面臨的阻力看,過去強調放權、授權的階段已經過去,接下來是要從體制機制上理順、約束權力,讓伸得過長的權力之手斷自己的腕。繼往開來的歷史關口,亟待揭開破舊立新的改革開放新篇。
中共海南省委黨校李斌教授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繼續(xù)高舉改革大旗,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開創(chuàng)性的歷史性改革成就。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地回答了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要堅持什么樣的實踐觀,怎樣在新時代沿著正確方向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一要堅持問題導向,二要“一分部署,九分落實”,三要注重系統(tǒng)性、整體性、協同性,四要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五要加強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導。
張子禮教授認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把握中國未來的發(fā)展道路,拿捏中國未來新時代的“脈搏”并分析中國社會形態(tài)的發(fā)展趨向是一項基礎性的理論工作。從總體來說,在當今的國內與國際環(huán)境之下,中國的未來依然面臨許多不確定性因素。極端樂觀與悲觀都不是應該持有的態(tài)度,我們應該保持謹慎樂觀,為應對一切困難做準備。黨的十九大鄭重宣布:“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fā)展新的歷史方位。”[5]P16總體說來,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應該繼續(xù)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秉承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對內繼續(xù)深化各項改革以推動社會進步,對外進一步擴大開放以融入全球化的浪潮,在發(fā)展中尋找并解決發(fā)展中的難題。同時,我們也不能孤立地看待中國的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每一次進步都是中國共產黨對世界共產主義事業(yè)的貢獻。
同樣,姚翔認為,經過40年來的改革開放,堅持走對外開放的道路已經成為共識,但是在新形勢下,如何在高起點上高水平地建設開放型經濟成為了需要研究的重大課題。40年的對外開放,中國先后經歷了以吸收外資、出口商品階段;商品和資金的“引進來”和“走出去”階段,最主要的成果是發(fā)展了外向型經濟,實現了商品的跨境流動、資金的有條件跨境流動。新的開放型經濟則不僅僅需要實現商品和服務的流動,而需要在積極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基礎上,主動開放,深化體制改革,促進包括勞動力、資金、技術、信息乃至制度在內的要素的有序自由流動。同時建設新的開放型經濟不能繼續(xù)擴大發(fā)展的不平衡,而需要實現內外聯動,不斷改革,補上短板,實現經濟結構的優(yōu)化和產業(yè)結構的轉型升級,促進區(qū)域、收入分配的平衡發(fā)展。作為大型開放經濟,同時還需要積極利用大國綜合影響力塑造對中國及廣大發(fā)展中國家有利的國際經濟貿易新格局,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全世界經濟共同發(fā)展和社會共同進步。
華北電力大學人文學院賈江華副教授認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面對復雜的世界形勢,為探尋如何解決諸多全球性問題而提出的新理念。這一新理念是新時代的中國共產黨人繼承并發(fā)展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天下觀”,孫中山的“世界潮流觀”、毛澤東的“環(huán)球同此涼熱”氣概,并結合了當今世界局勢對傳統(tǒng)“天下觀”做出的最新發(fā)展。它實現了中國傳統(tǒng)“天下觀”的創(chuàng)造性應用和發(fā)展,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天下情懷”,也是中國共產黨面向當代全球治理新難題提供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反映出在新時代人類共同命運面前,中國共產黨人做出的理性思考。
中國延安干部學院黃先祿研究員認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雖然是一個新概念,但與西方的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特別是西方的供給學派絕對“不是一碼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遵循的是“人民邏輯”,強調改善供給,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正如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提到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盵6]
包頭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信息網絡中心曹海榮從政務信息共享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認為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黨中央在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工作內容,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重要體現,事關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大局,事關政治體制改革進程。要想進一步提升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破題應從“政務信息共享”和“提高政府部門工作效率”開始做起,只有將目前散落在政府各部門的政務信息數據整合、共享后,才能使政府部門及工作人員數量逐步減少,部門環(huán)節(jié)進一步整合,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真正實現“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讓“智慧政務”更好地服務于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
外交部領事司趙海涵認為,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公民和企業(yè)走出去規(guī)模不斷擴大,中國政府的領事保護與協助工作機制在摸索和實踐中逐漸成型。進入新時代,領事保護與協助工作呈現出應急處置效果顯著、預防與處置并重、“五位一體”機制不斷完善等特點,但同時也面臨著任務更重、責任更大和內在矛盾更加突出等挑戰(zhàn)。今后,應從法律支撐、機制建設、風險評估、安全預警、預防宣傳和應急處置六大支柱入手,加大投入,積極打造海外中國平安體系。
外交學院中國外交研究中心主任張歷歷教授認為,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應以習近平外交思想為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該思想主要內容有: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正確的義利觀、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帶一路”倡議、全球治理、新安全觀等。在習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中國外交在雙邊外交、多邊外交、首腦外交、主場外交、周邊外交、領域外交等方面均創(chuàng)出新局面。中國外交在維護中國周邊和平與世界和平、引領世界未來發(fā)展方向、拉動世界經濟再增長上都做出了巨大貢獻。
另外,此次研討會對一些具體領域、特殊群體也進行了深入的研討。如習仲勛同志在廣東工作時期對改革開放事業(yè)的探索、中巴經濟走廊的地緣經濟、革命精神在引動社會革命中的價值意蘊、改革開放背景下中國式扶貧減貧的世界意義、冷戰(zhàn)后中國和非洲的安全合作、改革開放40年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與變遷等。總之,這此研討會立意深遠,內容豐富,討論熱烈,取得了圓滿成功。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qū)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人民網,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413/c1024-29925651.html.
[2]房維中.在風浪中前進:中國發(fā)展與改革編年紀事(1977-1989):1977-1978卷[Z].內部資料,2004.
[3]〔美〕傅高義.鄧小平時代[M].馮克利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
[4]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EB/OL].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1/26/c_1117904083.htm.
A Summary of the Academic Seminar on
“the Fortieth Anniversary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LI Chun-gen
(Department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Jinggangshan,Jinggangshan,Jiangxi 343600,China)
Abstract: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is a critical choice deciding the fate of contemporary China,the source of vitality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contemporary China,an important magic weap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he undertaking of the Party and the people,and the inevitable path for persisting in and develop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To celebrate the fortieth anniversary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Jinggangshan,jointly with Acade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 and Academy of Foreign Affairs,held a academic seminar in which were discussed the issues such a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process,great achievements and experiences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as well as how to persist in the opening-up at a higher level and from a higher starting point in the new era and were reached common understandings on many issues.
Key words:reform and opening-up;new era;academic semin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