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京
“水立方”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承擔了游泳、跳水、花樣游泳等水上比賽項目。
改造成“冰立方”后,它將在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期間承接冰壺和輪椅冰壺比賽項目。
在奧運游泳館內進行冰壺比賽是前無古人的創(chuàng)舉。
2019年7月30日,隨著最后一塊預制混凝土板安裝完成,“水立方”真正實現(xiàn)了水冰轉換,成為雙奧冰水雙場館。國家游泳中心總經(jīng)理楊奇勇介紹,“冰立方”將在保有“水立方”水上功能的基礎上新增冰上功能,即在比賽大廳中部通過搭建可轉換結構及安裝可拆裝制冰系統(tǒng),形成具有4條標準賽道的冰壺場地。憑借這套可拆卸的制冰體系,“水立方”將同時擁有水上功能和冰上功能,制冰設備和冰層拆除后,冰場即可還原為泳池。按照計劃,未來春夏秋三個季節(jié)“水立方”將用于水上活動,冬天則化身“冰立方”用于冰上活動。
為了實現(xiàn)泳池向冰場的轉換,“水立方”研發(fā)了可拆卸的支撐體系,這在冬奧會上是世界首例。
在改造過程中,可拆卸的鋼結構是冰水轉換的基礎。鋼結構輕便,能夠快拆快裝,同時還能保證強度。在鋼結構上方是一層預置混凝土板塊,再上面是防水層和制冰管道層,管道層上面再鋪冰,形成冬奧會冰壺比賽要求最為嚴格的冰面。
楊奇勇介紹,支撐冰面的可轉換鋼結構由2600根3米高、2米長的薄壁H型特制鋼材搭建而成,每根梁柱裝有柱腳,每個連接點裝有可拆卸高強度螺絲,確保鋼架緊固結實。鋼架上方鋪設了1500塊1米見方、厚度達100毫米的預制混凝土板,在預制混凝土板安裝過程中,每名工人使用卡尺進行精密微調,“水立方”冰水轉換結構的總誤差控制在毫米級。
位于“水立方”南廣場地下的“冰立方”冰上運動中心,正與冬奧會冰壺比賽場地改造工程同步建設,包括1個標準的冰球場和2條冰壺道。
責任編輯:樸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