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對頸椎病頸痛患者采取針灸進行治療的遠期療效。方法:選取我院收治的頸椎病頸痛患者70例作為本文的觀察對象,選取時間為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間,并將其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進行平均分組,其中接受星狀神經(jīng)節(jié)阻滯方式進行治療的35例設為參照組,在參照組基礎上接受針灸治療的35例設為實驗組,分析這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實驗組的治療有效率為97.14%,參照組的治療有效率為80.00%,從治療有效率上看,實驗組明顯優(yōu)于參照組,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隨訪一年觀察兩組患者的復發(fā)率,實驗組的復發(fā)率為5.71%,參照組的復發(fā)率為22.86%,從復發(fā)率上看,實驗組明顯低于參照組,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頸椎病頸痛患者實施針灸進行治療的效果顯著,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針灸;頸椎病;頸痛;遠期療效
【中圖分類號】R197.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10-0229-02
隨著頸椎病患者的逐漸增多,使得較多人群的骨質(zhì)健康水平受到了影響,為了緩解患者的痛苦程度[1],一般會以中醫(yī)的牽引、針灸以及推拿等方式來進行干預,但是有研究指出,在這些方式的干預下,患者的近期效果顯著,而對于遠期的療效,尚缺乏更多的研究樣本以及研究結果,因此,本文就以探究針灸的遠期療效為目的,做如下的分析。
1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文觀察所選對象共計70例,均為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間我院收治的頸椎病頸痛患者,并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進行平均分組,其中35例接受星狀神經(jīng)節(jié)阻滯方式進行治療,并設為參照組,其余35例在參照組的基礎上接受針灸進行治療,并設為實驗組。
參照組:女性患者16名,男性患者19名,最小年齡25歲,最大年齡52歲,平均年齡為(44.73±2.11)歲。
實驗組:女性患者15名,男性患者20名,年齡最小26歲,年齡最大50歲,平均年齡為(43.73±2.31)歲。
以上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1)所有觀察對象均知曉此次研究的目的并自愿參與;(2)均經(jīng)檢查后確診為頸椎病患者;(3)均在壓頭實驗中顯示為陽性。
排除標準:(1)排除伴有嚴重臟器疾病者;(2)排除意識不清者;(3)排除妊娠期、哺乳期患者。
1.2方法:參照組:以星狀神經(jīng)節(jié)阻滯方式進行治療。
實驗組:在參照組的基礎上,實施針灸治療:首先需要對患者實施相關的影像學檢查,之后根據(jù)檢查的結果明確患者的病情以及病灶的位置,并合理性的選取針灸的穴位,主穴為天柱、風池,而配穴包括太陽、頭維以及百會等,如果患者屬于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還需要選取合谷以及養(yǎng)老穴。在治療的過程中,需要保證患者的肌肉處于松弛的狀態(tài)[2],并且要在消毒完畢后,選取0.4mm的毫針對患者進行針刺治療,針刺的方式為平補平泄,待肢體出現(xiàn)麻木的情況下為宜,治療時間一般在30min左右,兩天進行一次,連續(xù)治療10d后觀察效果。
1.3觀察指標:對比兩組的治療有效率以及隨訪1年后的復發(fā)率。
治療有效率:顯效、有效以及無效。經(jīng)過治療后,患者的疼痛情況消失,頸部功能恢復正常,即為顯效;經(jīng)過治療后,患者的疼痛情況有所好轉,頸部功能有所改善,即為有效;如上述均未達到,即為無效。
1.4 統(tǒng)計學處理:采取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5.0處理本文研究所得數(shù)據(jù),其中以例數(shù)(百分比)進行表示的為計數(shù)資料,并接受卡方檢驗,以(均數(shù)±標準差)進行表示的為計量資料,并接受t檢驗處理;本文所對比的治療有效率以及復發(fā)率均為計數(shù)資料,接受例數(shù)(百分比)進行表示,并接受卡方檢驗處理,當統(tǒng)計后的結果顯示(p<0.05),則表示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 治療有效率的對比:實驗組的治療有效率為97.14%,參照組的治療有效率為80.00%,從治療有效率上看,實驗組明顯高于參照組,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下表一。
2.2 復發(fā)率的對比:隨訪一年觀察兩組患者的復發(fā)率,實驗組的復發(fā)率為5.71%,參照組的復發(fā)率為22.86%,從復發(fā)率上看,實驗組明顯低于參照組,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下表二。
3討論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其是一種骨科的退行性病變,如果頸椎受到長期的勞損也會導致疾病的發(fā)生,其中以椎間盤的退行性病變最為嚴重,而當該疾病發(fā)生后,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以疼痛為主,給生活和工作等帶來不適,常常還會誘發(fā)更多的骨科疾病,因此,需要臨床關注該疾病的有效治療方式,尤其是遠期的療效。
頸椎病屬于中醫(yī)的項痹范疇,一般會以疼痛、頭暈、惡心,甚至行困難等為臨床的表現(xiàn),加上治療的難度較大,會因日常的多種因素而造成疾病的復發(fā),所以該疾病的遠期效果需要得到保障[3]。一般臨床上會以藥物治療聯(lián)合康復治療的方式進行病情的改善,但是效果不明顯,如果進行手術治療,又會給患者帶來較大的心理壓力以及創(chuàng)傷,不易被患者接受,而針灸的方式則可以緩解患者的肌肉緊張程度,確保在松弛的情況下,對病灶直接進行刺激,從而修復肌肉組織,提升治療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在頸椎病頸痛的情況下,實施針灸治療,可以保證遠期的效果,同時保證治療的安全性。
參考文獻
[1]韋祎. 針灸治療頸椎病頸痛的遠期療效問題及對策[J]. 中國保健營養(yǎng), 2019, 029(005):361.
[2]尹真禎, 武亮, 孫潔,等. 溫針灸治療頸型頸椎病的臨床觀察[J]. 中國老年保健醫(yī)學, 2019(3):3-6.
[3]邱華明, 劉光奇. 針灸治療頸椎病患者100例的遠期療效分析[J]. 健康必讀, 2018, 000(018):215.
作者簡介:廖世偉,出生年月日:1982 2 13,民族:漢,性別:男,籍貫:四川達州市,工作單位:達州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學歷:本科,職稱:主治醫(yī)師,寫作方向:中醫(yī)針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