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琳琳
【摘 要】 目的:研究子宮壓迫縫合術應用在孕產婦產后出血當中的效果。方法:本文作者所選擇的研究對象為本院在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所收治的孕產婦產后出血患者,選擇92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以隨機方法分為壓迫縫合組和常規(guī)治療組,每組患者均為46例,常規(guī)治療組選擇采用常規(guī)治療方案進行治療,壓迫縫合組應用子宮壓迫縫合術進行治療,對兩組患者治療效果進行評價比較。結果:治療結束后,評價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常規(guī)治療組為78.26%(36/46),壓迫縫合組為95.65%(44/46),兩組比較,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對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予以比較,常規(guī)治療組為34.78%(16/46),壓迫縫合組為10.87%(5/46),兩組比較,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對兩組患者的產后出血總量進行評價,常規(guī)治療組為(958.4±62.8)mL,壓迫縫合組為(724.6±50.8)mL,兩組比較,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對孕產婦產后出血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配合采用子宮壓迫縫合術進行治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治療效果,減少出血量。
【關鍵詞】
子宮壓迫縫合術;產后出血;臨床治療效果
本文作者主要分析子宮壓迫縫合術治療方案對于產后出血治療的價值,并將主要研究情況進行如下的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文作者選擇的所有研究對象均為本院在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所有研究對象均為本院收治的產后出血的孕產婦,選擇92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方法將所有患者分為壓迫縫合組和常規(guī)治療組,每組患者平均為46例。壓迫縫合組當中存在初產婦30例,經產婦16例,產婦的最大年齡為39歲,最小年齡21歲,平均年齡(31.8±6.4)歲;常規(guī)治療組當中初產婦32例,經產婦14例,產婦最大年齡為40歲,最小年齡23歲,平均年齡(32.1±6.2)歲。所有產婦均排除存在系統(tǒng)性病癥,排除合并有心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存在嚴重損傷的情況,本研究所有患者排除存在胎盤殘留和剖宮產切口裂傷的患者。本文常規(guī)治療組當中自然分娩22例,剖宮產24例,壓迫縫合組自然分娩24例,剖宮產22例。經統(tǒng)計學軟件對兩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進行檢驗,兩組對象之間未表現明顯差異,可進行比較和研究。
1.2 方法
常規(guī)治療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選擇采用常規(guī)治療方案進行治療,為患者選擇注射宮縮素和止血藥等進行干預,并且為患者進行按摩子宮等相關的處理,必要狀況之下需要為患者進行雙側子宮動脈結扎手術治療。
壓迫縫合組患者治療的過程中,選擇采用子宮壓迫縫合術進行治療,首先為患者下推膀胱覆膜以便促進反折,將患者子宮下段完全暴露,并且在患者右側子宮下緣2~3cm的部位和患者子宮內側大約3cm的部位確定為進針點,并且將出針點確定為宮腔到距離切口上緣2~3cm的和子宮內側4cm的地方,為患者進行相對應的縫合處理,在縫合時應該將縫線,從患者的子宮底部垂直的繞到子宮后壁,要保證進針的部位和患者的子宮前壁對應。對患者進行必要的宮體加壓,保證壓力適當,對兩根縫線進行收縮,確定患者不存在活動性出血之后打結,為患者完成縫合,觀察患者陰道是否存在出血,了解子宮下段滲血和子宮顏色以及活力狀況,如表現正常需為患者關閉腹腔,逐層為患者關腹并進行對位縫合。
1.3 觀察指標
結合患者的治療情況將治療15min之內患者子宮收縮明顯,而且陰道出血量明顯減少的情況評價為治療顯效;將再次治療,30min以后,患者子宮收縮出現好轉,而且陰道出血量明顯減少的情況評價為治療有效;將經過多次用藥和治療以后,患者子宮收縮仍然不明顯,而且陰道持續(xù)出血評價為治療無效。
對于所有患者的產后出血總量進行評價,同時調查患者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并作出比較和研究。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對于本文所有的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時,本文兩組研究對象的治療總有效率和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的計數資料選擇采用χ2檢驗,兩組數據之間差異性檢驗采用P<0.05表示差異明顯,說明差異之間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注:本文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為IBM SPSS 25.0。
2 結果
治療結束后評價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本文的常規(guī)治療組為78.26%(36/46),壓迫縫合組為95.65%(44/46),兩組比較,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對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予以比較,常規(guī)治療組為34.78%(16/46),壓迫縫合組為10.87%(5/46),兩組比較,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對兩組患者的產后出血總量進行評價,常規(guī)治療組為(958.4±62.8)mL,壓迫縫合組為(724.6±50.8)mL,兩組比較,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3 結論
產后出血主要是產婦在分娩以后24min內的出血量超過500mL的一種臨床狀況,這是導致產婦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1-2]。因此臨床應該重視產后出血這種情況,對產后出血進行及時必要的處理,選擇有效的方案進行干預可以避免患者機體出現不必要的損傷[3]。對患者進行產后出血干預的過程中,臨床常應用的止血方法較多,為患者進行子宮的局部按摩、子宮填塞紗布進行子宮動脈拴塞治療等,而不同治療方案所取得的效果也不盡相同[4-5]。子宮壓迫縫合術進行產后出血治療是最近這幾年所應用的一種有效治療方案,能夠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能夠綜合地證明子宮壓迫縫合術可有效治療產后出血狀況,是一種良好的手術方案,體現出了臨床應用的價值。綜上所述,對孕產婦產后出血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配合采用子宮壓迫縫合術進行治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治療效果,減少出血量。
參考文獻
[1] 袁翠林.子宮壓迫縫合術在產后出血治療中的臨床應用分析[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5,16(20):138-139.
[2] 李列瓊.子宮壓迫縫合術在產后出血治療中的臨床療效[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34):8-9.
[3] 王勤.子宮壓迫縫合術在產后出血治療中的臨床應用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5,22(13):79-80.
[4] 王焱,董武.子宮壓迫縫合術在產后出血治療中的臨床應用研究[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3,08(18):99-100.
[5] 劉玉雙.子宮壓迫縫合術治療產后出血的臨床分析[J].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4,05(06):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