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淑霞
小學語文教材通常以單元形式進行編排,這種編排方式有其特定的教學目標、訓練的側重點等。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超越“課時教學”“篇章教學”的定位,將教學的著眼點轉移到“單元教學”“整合教學”上來。只有將教學目標、內容、路徑等放置到“單元整合”上來,凸顯“類”的意識、“結構”的意識,優(yōu)化學生的語文學習?!皢卧稀苯虒W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個主流方向,能生成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一、依據(jù):小學語文“單元整合”教學何以可能
所謂“單元整合”教學,是指立足于單元整體視角,提煉單元整體教學目標,并根據(jù)目標統(tǒng)整優(yōu)化教學內容、形成教學設計,從而展開統(tǒng)合教學的過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依據(jù)單元話題、單元主題、單元文體等,規(guī)劃各教學要素,架構語文篇章之間的聯(lián)結,從而對語文教材文本進行創(chuàng)造性整合、研發(fā)。小學語文“單元整合”教學主要依據(jù)為以下內容。
1.依據(jù)“單元話題”進行整合
一般來說,單元內的課文都存在著密切的關聯(lián),有的是內容的相似,有的是主題的相同,還有的是體裁的一致?!皢卧稀苯虒W就是要對單元內容的篇章進行比較、辨析,從中發(fā)現(xiàn)整合點。聚焦整合點,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比如,人教版五下第二組,有《古詩詞三首》《冬陽·童年·駱駝隊》《祖父的園子》《童年的發(fā)現(xiàn)》《兒童詩兩首》等內容,這些內容都是圍繞童年和成長這個話題展開的。教學中,教師要凸顯話題。比如,《古詩詞三首》安排的是《牧童》《舟過安仁》《清平樂·村居》,就要讓學生能夠領略到“牧童”“漁童”“頑童”的生活情趣。學完這組話題的文章后,可以讓學生聊聊“童年”“我的童年”“童年趣事”等,并以此作為寫作的題材。
2.依據(jù)“單元主題”進行整合
相比較于單元話題,單元主題可能更為隱性些,這就需要教師善于發(fā)現(xiàn)、提煉。通常情況下,單元內的篇章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著自身的獨特性。為此,教師要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把握篇章的語文特質,從中捕捉、梳理出鮮明的主題來。比如,人教版四下第五組有這樣的篇章,即《觸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花的勇氣》。通過對比分析,我發(fā)現(xiàn)這些篇章的思想表達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就是圍繞著“生命”來展開的。為此,我將這個單元的主題確定為“熱愛生命”。圍繞這一主題,單元內的文本被串接到一起。梳理、發(fā)掘單元主題,需要教師揣摩編者意圖,從而確定教學的側重點,用課文學語文,有效地發(fā)展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3.依據(jù)“單元文體”進行整合
對于一個單元內的篇章來說,“單元整合”就是要聚焦同質,求同存異。人教版教材的編排,不僅僅按照話題編排,按照主題編排,同時還兼顧到單元內篇章的體裁。如果說話題、主題更多地是關照篇章內容,那么,文體的整合更多的是關照篇章形式。比如,人教版四上第三組有這樣的幾篇課文:《巨人的花園》《幸福是什么》《去年的樹》《小木偶的故事》,這幾篇文章的寫作內容都不同,但都是童話故事類的體裁。這幾篇童話故事類的體裁文章,形象都很單純,但故事情節(jié)都比較曲折,都有一個美好的結局,都蘊含著豐富的想象。明確這一點,教師就可以“以一帶三”,并引導學生學習寫童話。
二、路徑:小學語文“單元整合”教學以何可能
實施“單元整合”教學,不是將單元內的各篇章簡單相加,而是以單元教學目標為指向,以單元教學內容為載體,以單元教學方法為手段,以單元教學過程為基本運行的語文教學?!皢卧稀苯虒W能促進學生語文學習的“類化”與“內化”,彰顯教學的“整體之美”,引發(fā)學生的“探究之樂”,滿足學生的“成長之需”。“單元整合”教學能形成“整體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教學效應。
1.制定單元目標,凸顯核心價值
實施“單元整合”教學,首先要確定單元教學目標,包括總目標、篇章目標、課時目標。其中,篇章目標、課時目標要從屬于單元總目標。在“單元整合”教學中,教師可以用基礎性篇章進行導讀、用發(fā)展性篇章推進、用聯(lián)系性篇章總結、運用。從學生具體學情、文本特質、課程視域出發(fā),單元目標要凸顯教學的核心價值。
以人教版五上第六組單元為例,這一單元的主題是“父母之愛”,其中有這樣一些篇章《地震中的父與子》《慈母情深》《“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以及《學會看病》。在教學中,我立足于單元整合視角,將《“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作為精讀課文,將教學目標定位為“教結構”,將單元整合目標設定為:學會抓住人物神態(tài)、語言、動作、外貌、心理等細節(jié)描寫的方法,表現(xiàn)父母之愛。通過“教結構”,引導學生“用結構”。讓學生對《地震中的父與子》《慈母情深》等課文運用單元整合目標,嘗試自主解讀。在單元整合教學中,我還外拓了閱讀篇目老舍散文《我的母親》,讓學生學習、感悟。這樣,讓單元教學目標設定的知識點在一兩周的教學時間內螺旋上升,從而扎扎實實地讓學生掌握知識點。在語文單元整合教學中,教師要正確定位單元教學目標,并設定達成單元教學目標的教學路徑。只有這樣,才能發(fā)揮系統(tǒng)的合力作用,從而最大限度地彰顯單元整合教學的學科育人價值。
2.提煉單元內容,提升整體效能
“單元整合”教學突破了教師“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課時教學,實現(xiàn)了對“篇章教學”“散點教學”等碎片化教學的超越。這種整合,既可以在單元內進行整合,也可以跨單元進行整合。整合時,不僅要關照教材的知識結構,還要關照學生的認知結構、心理結構等。通過關照,對單元教學內容進行提煉、統(tǒng)整,可以話題為經(jīng),可以主題為緯,可以文體為軸,由此構建一個個“單元叢”。
如人教版四上第一組有這樣一些篇章,《觀潮》《雅魯藏布大峽谷》《鳥的天堂》和《火燒云》。這幾篇課文都是描寫自然景觀的文章,因而屬于主題類的單元。在教學中,我思忖:怎樣設定本單元的類化性教學內容?由于四篇課文都是描寫自然景觀的,都展現(xiàn)了大自然壯觀的氣魄,都采用了靜態(tài)描寫和動態(tài)描寫。因此,我將“描寫”作為類化內容,貫穿單元整合教學的始終。教學中,我用普適性的問題對學生提問: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是怎樣描寫的?課文中哪些段落、哪些句子、哪些詞語讓你記憶深刻?為什么?通過作者的描寫,你的眼前能浮現(xiàn)出怎樣的畫面?通過類化問題,讓學生掌握自然景觀的描寫方法。當學生掌握了這些方法后,自然能對景觀類文章進行賞析、創(chuàng)作,從而實現(xiàn)語文教學“讀寫結合”的目的。在單元整合教學中,教師要對單元教學內容進行整體設計。只有整體設計,才能凸顯單元教學內容的教學旨趣。通過單元教學內容類化、整合,能讓學生深入掌握單元主要知識點,從而有效地解決單元主體性目標、任務、問題,發(fā)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提升單元整合教學效能。
3.類化學習方法,促進遷移同化
對于學生而言,單元整合教學有助于類化學習方法,促進學生的遷移同化。所謂“類化學習方法”,是指在單元整合教學中,通過學習“這一篇”文本的解讀方法,而獲得“這一類”文本的解讀方法。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這些課文要放置在一個單元?學習這一單元的課文與其他單元的課文有何不同?如此,能增進學生單元意識,形成單元感。
人教版六上第一組課文,有《山中訪友》《山雨》《草蟲的村落》和《索溪峪的“野”》。在教學中,我首先用一節(jié)課,讓學生進行單元預習,用以下問題引導學生文本解讀:作者是怎樣觀察大自然的?作者是怎樣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的?在課文中,作者運用了哪些寫作手法?用這樣的目標定向,就能引導學生進行單元自主學習。在備課中,我發(fā)現(xiàn)第八組有關藝術的三篇課文,也運用了相同的寫作手法,為此我跨單元進行整合。引導學生將寫景中的想象、聯(lián)想和敘事中的想象、聯(lián)想進行對比,促進學生文本解讀的遷移同化,從而發(fā)揮了整體性的教學功用。以一篇帶動一類,以課文為范本,充分發(fā)揮單篇課文對單元群文的啟發(fā)、引導作用,能讓學生在遷移中不僅真正地學會,更能會學。記得崔巒先生說過:“語文教學,一方面要加強閱讀教學,另一方面要加強讀寫聯(lián)系,做到讀寫滲透,讀寫結合。”類化學習方法,不僅能促進學生語文學習的同化,而且能促進學生寫作方法的積極遷移。學生從單元整合中對課文進行借鑒、模仿,最后能形成屬于自己的作品。
語文教學不僅要關注“這一篇”,更要關注“這一類”。只有將著眼點定位于“類”,定位于“結構”,才能實現(xiàn)語文教學從“教教材”向“教課程”的真正轉變?!皢卧稀毕袅似c篇的割裂,充分彰顯出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為語文教學開辟了一條行之有效的新路。
作者單位:山東省德州市夏津縣南城鎮(zhèn)中心小學(25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