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公私者,亦盜也;亡公私者,亦盜也”出自道家經(jīng)典《列子》,意思是說分別公私也是偷盜,不分別公私也是偷盜。這話聽著就很氣人。道家整天講道,道過來道過去,竟然說我們都是強盜!別急,我們先來看看這句話的前因后果。
齊國有一個姓國的人非常富有,宋國有一個姓向的人非常貧窮,向氏就專程跑到齊國,向國氏請教致富的方法。結果,沒想到,國氏一開口就是:“我善于偷盜。”
向氏一聽,非常高興,于是翻墻打洞,只要是能看到的、能摸到的,全部都偷。很快,向氏就被官府問罪,還被沒收了所有財產(chǎn)。
向氏很生氣,罵國氏騙自己。國氏對向氏偷盜的行為大吃一驚,說向氏曲解了自己“偷盜”的含義。他盜的是天時地利,盜的是大自然所生的土地樹木、禽獸魚鱉,而不是別人積聚的金玉珍寶、谷布財物。這就難怪官府不去抓捕國氏。
看到這里,我們明白了國氏其實是在“盜天(公)”,即順應天時地利,利用大自然的資源,經(jīng)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有所收獲。而向氏是在“盜私”,別人辛勤“盜天”創(chuàng)造了私人財富后,他想坐享其成,把別人“盜天”的果實直接偷過來。因此,遭到了懲治。
不過,向氏偷盜,國氏也有錯,錯在脾氣不好,還不會說話。國氏直接回答他是通過辛勤勞作才有所收獲的就好了,偏偏說自己善于偷盜,結果人窮志也窮的向氏聽不懂其“拐彎抹角”的話,直接偷竊犯了罪。
向氏覺得國氏又在騙自己,就去找東郭先生問個究竟。東郭先生很有文化,但比國氏更不會說話,說得更不客氣。他說:“盜陰陽之和以成若生,載若形;況外物而非盜哉?”意思是說,你向氏的身心都是偷天地之氣因緣而生的,更別說身外之物了。
東郭先生又說“天地萬物不相離”,天地、萬物都是一體的,人類的生活所需都來自大自然,“盜取”于大自然?!肮剿?,天地之德”,公也好,私也好,都是天地的德行,都不是人類自己的。
在道家,道指自然規(guī)律,而德是道的載體,順應“道”,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的)客觀規(guī)律去做事,就是有“道德”。國氏之所以沒罪,是因為他的“偷盜”順應了天時地利,是借用大自然的資源,并通過自己的努力有所收獲的積極行為?!氨I夭(公)”是順應了自然規(guī)律的實踐行為,可以說不僅有“道”,還是“德”的體現(xiàn)。而向氏之所以是錯的,就在于誤解了“盜”,不懂得“道德”。他的偷盜,損害了別人的生活、利益,當然會受到懲罰。
如此說來,“有公私者,亦盜也;亡公私者,亦盜也”這句話還是在說偷盜,不過并不單指不道德的偷竊行為。從自然的角度來說,即使有公共資源和私人財產(chǎn)之分,但私人財產(chǎn)是我們利用自然資源、遵循客觀規(guī)律收獲的,是“盜”亦有道。而從社會個人財產(chǎn)的角度來說,不分別財物的公私,像向氏一樣,想要不勞而獲占有別人的財產(chǎn),那就是不光彩的偷竊行為了。
總而言之,“有公私者,亦盜也;亡公私者,亦盜也”其實是在提倡人類要順應自然規(guī)律,表現(xiàn)了人類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進步思想。
古文有公私者,亦盜也;亡公私者,亦盜也。
出處《列子·天瑞》
原文段落東郭先生曰:“……盜陰陽之和以成若生,載若形;況外物而非盜哉?誠然,天地萬物不相離也……有公私者,亦盜也;亡公私者,亦盜也。公公私私,天地之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