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歡林 曹愛琴
摘要:東蓍草庵自初建茅舍祭祀潮神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文中通過對東蓍草庵現(xiàn)存古跡和歷史事件的介紹,來見證錢塘江海門的改道與龕山十里長街的興衰。
關鍵詞:東蓍草庵;龕山老街;沈定一;南沙大堤;錢塘江改道
中圖分類號:K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177(2019)20-0020-02
0 引言
自有記載以來,錢塘江潮汐主流進出海門(龕山-赭山間,也稱南大門),大明天啟年間(1621-1628),龕山北端潮汐泥沙於積頻發(fā),主流道時有改中小門(赭山-河莊山-蜀山間)進出,直至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后清雍正十二年(1734)開浚(河莊山-蜀山)的南港,但沒幾年仍淤積成陸;至此,錢塘江潮汐進出蜀山以北的北大門;龕山-赭山之間的海門則全線漲成沙地,稱之為南沙;嘉慶十八年(1813),赭山-蜀山-義盛-新灣-頭蓬一帶的南沙由江北海寧劃給江南蕭山管轄(見圖1)。
1 明末清初錢塘江海門江道變遷與坎山長街的興起
自大明天啟以來,隨著錢塘江海門潮汐逐漸漲沙淤泥,最早期來南沙灘涂的大多為紹興、會稽、山陰等鄰近先民,他們從塘上橫街開始由南向北多次筑塘圍地,開墾荒草,種棉植桑;赭山西南江濱平坦沙地,晝夜潮汐漲退的天然環(huán)境條件,使之成為曬鹽的好場地。隨后又自長山-新塘沿錢塘江濱直至三岔路口(為龕山-赭山海門線與新塘線的交岔口)筑成南沙大堤,塘內(nèi)約15華里寬闊的海門東側(cè)則漸成荒涼草萊的鹽堿沙地。由此來自紹興、諸暨一帶民眾遷移來龕山落戶,并接塘上橫街,由南向北,至三岔路口的錢塘江邊方向鋪設大路,路兩側(cè)逐漸建起長街,直至龕山大灣頭。經(jīng)歷大清和民國三百余年移民的曬鹽田、搶潮頭、養(yǎng)蠶桑,種棉麻、織布綢、挑花邊、圍墾地的艱辛奮斗史,鹽堿沙地逐漸淡化成南沙大地。全長約十余里龕山南北長街,至民國初期形成塘上(上街)、雙板橋(中街)、大道地(下街)三個集市。
據(jù)現(xiàn)有資料考證,他們墾荒地、種棉麻、養(yǎng)桑蠶,并在大路東側(cè)建起三間茅草房以供養(yǎng)張神-張老相公,啟求張神保佑、風調(diào)雨順、灘堤穩(wěn)固、潮汐穩(wěn)流。因當時路東長有大量蓍草,故名東蓍草庵(如圖2)。到大清康乾年間,錢塘江潮汐改道北大門已成定局,南沙大片沙地漲出,移民逐漸增多,龕山成為江南沙地區(qū)的一個重要集散地,草庵香火也越來越旺,后拆廬建屋成現(xiàn)狀。據(jù)來裕恂《蕭山縣志稿》載,當時東蓍草庵就有前后二殿,均面寬3間,東西廂房各8間,其中東廂有6間樓層尚完好,占地面積約1000余平方米。
庵內(nèi)供有觀音菩薩等眾佛像、宋時治水功臣張老相公像,供周圍移民點燭、燒香祭拜。目前在東蓍草庵前大殿尚掛有大灣頭高氏后裔捐掛的清代匾額“惠徧君黎”,為“嘉慶庚午九月吉旦”(1810), 光緒丁亥八月大灣頭高氏后裔建(1887)。另一清代匾額書“裴大明王”,為歲次甲寅小春月榖旦周慶璋書,余嘉松等敬。
除二塊清代匾額外,據(jù)說當時還曾有7塊遺存石碑,現(xiàn)庵中尚存4塊,其中《留養(yǎng)蔭木碑記》石碑立于咸豐八年(1858),《捐鋪大路碑記》石碑立于光緒十八年(1892)碑記鐫字清晰可辨;另外二石碑:《永遠碑記》碑記立於嘉慶十年(1806)和《捐地碑記》石碑立于光緒十年(1884),石碑鐫字部分被磨平,字跡模糊不清。
《留養(yǎng)蔭木碑記》石碑記述:龕山向?qū)俸I,自大明天啟年間漲埠迨至熙朝雍正年間,經(jīng)前僧結(jié)草為廬,于車路之東故名其為:東蓍草庵。初期荒涼草萊之地,經(jīng)開墾成樂利之鄉(xiāng),人煙蝟集,點首蟻居。庵前樟、柟二木之培于巽、坤位,成兩峰之蔭。樟乃俞家所植,柟系朱姓所培。朱姓樂施,出捨書歸廟;俞家力軟,以捐買而培。契書均記庵僧,一樟一柟左右皆歸云云。并嘉、季捐碑、捐錢之人士與商號:何聚和、茅中和、成興、同泰、恒慶等龕山有名望之商賈。碑中所述之樟樹,植于庵前東南方約五十米處,其樹齡至少在三百年以上,三人牽手才能合圍。筆者孩時曾常到樹周圍玩撒過,當時樹葉茂盛,后被雷電劈打焦空后逐漸枯萎,上世紀60年代由大隊領導決定賣給某船廠;另述之柟樹,在草庵前街西側(cè),名為“謙誠和”的一家商號后院。由于柟樹植在人家園內(nèi),何時毀掉,影響不深。
《捐鋪大路碑記》石碑記載:當時龕山街市通衢,而東蓍草庵附近仍是單石板路,遇積雪堅冰之際,往來殊多跋涉不便。據(jù)傳,由三岔路楊家二太太發(fā)起捐募,用于鋪設石板大路,雖不及康荘九達之優(yōu),往來至此亦覺稱快矣。完工之際,贅數(shù)語而鎸,設碑云云。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21年8月19日,衙前農(nóng)民運動發(fā)起人,沈定一先生曾在東蓍草庵的“萬年臺”上,進行過慷慨激揚的演講:“誰是我們的朋友”!當時得到南沙地區(qū)數(shù)百名貧苦農(nóng)民的熱烈歡迎。他用方言號召:“老百姓要從地主手中奪回自己的權(quán)利”;“你們要結(jié)合起來,不要做一堆散沙”;“你們要結(jié)成一塊石頭,別人很不容易把你們分開”等等, 臺下百姓群情激昂,感動萬分。由此鼓動起來的蕭山衙前抗租、減息農(nóng)民運動,也成為我國最早進步宣傳活動內(nèi)容之一。
現(xiàn)在東蓍草庵內(nèi)還存有一口缽形香爐,由生鐵鑄就,外壁銘鐫“斷云禪院”,大清道光壬癸(1842)仲秋立,為紹興安昌冶士易國安造。據(jù)傳,此缽形香爐原為西邊約二華里處的“斷云庵”之物。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我抗日軍民曾駐扎在“斷云庵”內(nèi)抗擊日本鬼子,不敵后撤退。鬼子攻占后,放火燒毀了“斷云庵”,缽形香爐未毀,有信士搬至東蓍草庵內(nèi)保留至今。
在庵前曾有一個“萬年臺”,解放后分給紅星大隊管理,作為紅星7隊農(nóng)民的倉庫。每年舊歷節(jié)日期間用來演社戲、大戲。直至1966年,當時的大隊領導執(zhí)行上級指示而拆除。庵前尚一條通往各地水路的大灣,用于紅星、新華地區(qū)的抗旱排澇,大灣設有船埠頭,用長石條鋪成岸,約有十余級石階。在未通自來水時,遠近居民皆用此灣水生活、灌溉;筆者孩童時常在此游泳洗澡,直至2000年前后填成水溝,十余級石階埠頭被填埋于地下。
如今瓜瀝鎮(zhèn)政府已開始改造具有四百余年的龕山老街,破爛不堪的低矮危屋,將被融有明、清、民三朝江南古式建筑風格特色的二層樓房所替代,并在原街面屋基上后闊約3米處拔地而起。不需多久,比老街更為開闊的步行特色街道將展示在游客面前,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
2 結(jié)語
昔日海門潮汐滔,江灘蓍葦疾風飄;如今機場飛降隆,街庵錠燭香火旺。四百年來錢塘海門江道變遷、龕山十里長街商業(yè)興衰史,早已銘刻在東蓍草庵的碑爐鼎鐘上,并仍隨悅耳的鐘磬饒鈸聲中譜寫著嶄新的篇章。
參考文獻
[1]郭漢興.蕭山縣境之圖(嘉靖蕭山縣志之附圖)[M].上海:上海書店(影?。?,1988.
[2]陶存煥,周潮生.明清錢塘江海塘[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1.
[3]馬丁.試論錢塘江南岸古海塘旅游資源的保護與開發(fā)[J].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3(3):24-27.
[4]中共浙江省委、中共蕭山縣委黨史資料征集研究委.衙前農(nóng)民運動[M].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7.
[5]呂意.瓜瀝圖說[M].長沙:湖南地圖出版社,2017.
(編輯:王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