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明葉
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wù),中小學要堅持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義務(wù)教育階段的小學生,在人生成長的路上剛剛跨出了充滿希望的第一步,培養(yǎng)他們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可以為他們將來努力學習、快樂工作、幸福生活奠定扎實的基礎(chǔ)。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教育目標就是要“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更好地適應學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在充滿探究與創(chuàng)造樂趣的童年生活中,為學會生活、學會做人打下基礎(chǔ)”。
以教師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調(diào)查表明,學生喜歡的教師的人格特性有:合作、民主的態(tài)度;善良、耐心、體諒人;興趣廣;令人愉悅的儀表、風度;公正無私;有幽默感;性情溫和、行為堅毅;關(guān)心學生、對學生問題有興趣;工作具有靈活性;善于利用表揚的方法;熱愛所教學科等。
作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一要做到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讓學生佩服你,親近你,愿意與你溝通和交流;二要善于用微笑面對學生,按照積極心理學要求正面看待評價學生,讓學生感受到來自老師的信任與尊重關(guān)注;三要在自己的言談舉止中讓學生體會到老師的陽光、自信、儒雅、大氣……
教師自身人格的示范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是說教形式所不能代替的,因此,教師要加強自身修養(yǎng),優(yōu)化提升自己的心理品質(zhì)。
挖掘課程資源,充分利用教材的教化功能。道德與法治教材本身蘊涵著極為豐富的德育資源。首先,對課程內(nèi)容要加以梳理,挖掘教材中德育內(nèi)容?!洞禾斓乃寄睢芬徽n,我們可以讓學生訪談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感受生命的來之不易,感受對已故親人的永遠懷念,感受“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無奈,從而深刻體會孝老愛親的意義,從而樹立正確的家庭觀,主動陪伴親人,理解親人的愛與關(guān)懷。在教學《我是學校小主人》一課時,我讓學生們在“一日班主任助理”自我體悟,以自己的切身體驗去認識集體成員之間相互支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意義,從而增強建立班集體的自覺性,使得班集體更有凝聚力。
優(yōu)化教學方式,增加學生的自我體悟。新課程改革要求學生能走出課堂,走向廣闊的社會,在社會大課堂里,自主開放地學習,把理論與社會實踐相結(jié)合。同樣,道德與法治課關(guān)起門來上課是沒有效果的。如《禮儀伴我行》一課,如果利用雙休日,走上街頭,通過向行人分發(fā)禮儀溫馨提示,宣傳有關(guān)禮儀的常識和故事,在實踐過程中,體驗禮儀的價值與意義,就比單純地灌輸禮儀知識效果要好得多。不僅使學生獲得相應的禮儀知識,也使自己得到了一次鍛煉和升華。如何說服他人,如何學會承受被拒絕,如何克服害怕心理與陌生人交談等,都是其中的收獲。
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內(nèi)容的新異性、不確定性,創(chuàng)設(shè)問題情境,引起學生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生好奇心。要多采用合作、探究、交流的教學方法,激發(fā)每一位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發(fā)表意見的機會,既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表達能力,又在教學中獲得合作和探究的快樂。例如學習《成長中的快樂和煩惱》,我讓學生寫出最近一星期令自己快樂和煩惱的幾件事,然后再分到不同小組進行討論交流,最后各小組派代表發(fā)言。此時,我會用贊賞性的語言及時評價各組的表現(xiàn),對他們的方法進行指導,使他們了解人人都有煩惱,只要能夠正確對待,做情緒的主人,就不會被情緒牽著鼻子走。
依靠多元評價,促進學生多元發(fā)展。現(xiàn)在的評價方式多為篩選式的評價、單一的評價、終結(jié)性的評價。在這種評價方式下,被否定掉的并不僅僅是一些學生的成績,更是學生的自信、樂觀、積極向上、不斷奮進的人生態(tài)度和健康的心理。道德與法治課的評價,必須要關(guān)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學會學習、是否學會合作、是否形成辯證唯物的方法論,是否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zhì)。所以評價的重心必須從結(jié)果轉(zhuǎn)向過程,從單一走向多元,不僅教師參與學生評價,還要讓社會、家長參與對學生的評價。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逐漸學著走進社會、適應社會,逐漸養(yǎng)成積極、自信、樂觀、向上的健康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