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華
從事教育多年,智慧、思想、境界,是我渴望寫入生命的三個關(guān)鍵詞。朝向這樣的愿景,這些年來,我上下求索,且思且行,用真實的行動和思考,一天天累積著自己成長的高度。
沉下心來,把每一件事都做到極致乃至成為藝術(shù)
美好的成長應該是由內(nèi)及外的,是一種內(nèi)心的覺醒和生活方式的選擇。把每一項任務、每一件小事當作磨礪自己、成就自己的機會,這樣一種心態(tài)的選擇,讓我擁有了明朗開闊的心境,也獲得了更快的成長。面對我們每天必須要做的日常工作,還有隨時面臨的一些挑戰(zhàn)性、創(chuàng)新性任務,我始終堅守著一個信條:沉下心來,把每一件事都做到極致乃至成為藝術(shù)。每設計一節(jié)課,我都會想出幾種思路,然后反復推敲和修改,一個教案修改十幾次是常有的事;每遇到一個教學問題,我都會追根溯源,找到問題本質(zhì),想出至少兩種以上解決辦法,找到最佳的解決途徑;每研究一項課題,或者建構(gòu)一個新的模式,常常連續(xù)幾個月沒有節(jié)假日,晚上挑燈夜戰(zhàn),沉浸其中,達到癡迷的程度……
教師成長的目標和意義,在我看來,就是有能力把教育做成一份幸福的事情,從而在成就自己的同時成就學生。把任務當作機會幫我實現(xiàn)了這樣的意義。當我把每一項臨時任務、每一件日常小事都當作自己成長的機會時,我發(fā)現(xiàn),就在這些小事中,自己一點點成長起來了。每完成一項任務,都能感受到自己在能力上、思想上,在對人對事的感悟上又有了進步。
把任務當作機會,所有的任務都會變成成長的禮物。
把反思作為一種行走方式和生活方式
反思可以提升智慧。每節(jié)課后,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坐在電腦前寫下自己對上節(jié)課的思考。我的課堂是否有效?能否激發(fā)起學生積極的情感?是否曾經(jīng)給孩子帶來心靈的震憾?是否關(guān)注到了學科的美感?正是對這些問題的不斷追問,才讓我的教學逐漸從“術(shù)”走向“道”,讓我可以站在教育的高度來審視自己的教學,滿懷著敬畏之心對待每一個生命,立足當下,著眼未來,為孩子的一生負責。
每天,我還要追問自己三個問題:我今天收獲了什么?我今天改變了什么?我明天會做怎樣的改進?
這樣,每天就有了亮點,有了可圈可點的東西,當然也有問題與困惑。但因為我學會了反思,這些困惑也就成了智慧的生長點和靈感的源泉。而在這個過程中,智慧生長和自我超越帶來的喜悅,激勵著我滿懷希望更加堅定地走下去。
讀寫為智慧行走奠定了厚實的根基
我的一切發(fā)展與改變幾乎都離不開對讀書近乎癡迷的熱愛。讀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生活的充實與美好,更是豐厚的知識財富和為實現(xiàn)能力的飛躍所做的必要積累。教育經(jīng)典專著、哲學、美學、文學、企業(yè)管理等這些不同領(lǐng)域的經(jīng)典書籍和網(wǎng)絡、媒體信息,每天都會為我打開新的視窗,帶給我新的思考和感悟。我通過閱讀建立的電子資料庫有幾千萬字,這種持之以恒的日積月累為我更智慧地行走奠定了厚實的根基,讓我可以站在更高的起點上,更加從容地思考和面對每天發(fā)生著的教育問題。
在讀書和反思的同時,我又不斷寫下自己對教育的感悟和理解。每當我重溫自己寫過的教育思考與故事,往昔歲月的點點滴滴就會像細碎的陽光斑駁而至,每天的教育生活便猶如一軸畫卷在我面前徐徐展開。我常常沉浸在那些曾經(jīng)的教育體驗中,隨著那一行行文字,忽而歡笑,忽而感動,忽而深思,我的那些已經(jīng)沉入記憶底層的經(jīng)驗與感悟一次又一次被激活,讓我伴隨著每一個教育故事一次次走回過去的自己。這時,寫作本身于我而言便不再是一種負擔,也不是一份延長了的工作,而是一種美妙的享受。
千年之前,柏拉圖問:哪種生活最值得過?于我而言,便是一種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的生活,一種充盈著愛與感動,快樂與智慧的生活。讓每一天活得有作品感,讓每一個片刻都彰顯美意,讓每一件事都成為值得感恩的際遇,無論是當下還是未來便不會有遺憾,因為未來是由當下一個個片刻累積起來的,做好了當下,也就成就了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