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
到廣安,不敢去東門碼頭
我怕碰見15歲的鄧希賢
怕他喊我一同坐船去重慶
然后上海然后巴黎……
這一路的波瀾太壯闊了
此去肯定要一個世紀
今晚絕對回不到廣安
是的,我是一個多愁善感的詩人
經不起大風大浪風浪里
容易頭暈目眩況且明天
我還要隨團采風去牌坊村
還有鄧小平紀念館
然后再寫一篇文章
題目叫飲水思源
抱歉此時我就在思源廣場
但無暇探詢渠江之源
只見她在東門碼頭
拐了一個很大的彎兒
比逗號激蕩比問號蜿蜒
夕光里宛如一頁華章
一幅畫卷恍惚間
我看見一位百歲老人
從畫卷中起身
徑直在東門碼頭上岸。是夜
我做了一個夢夢見那個原名
叫鄧希賢的人回來了
他告訴我從15歲那年開始
他一生拐過了
許多驚心動魄的彎兒
但最大最漂亮的
是1978年那次如用普通話來說
應該稱之為:歷史的轉折……
(廣安東門碼頭位于渠江流經奎閣半島的拐彎處。1919年秋天,15歲的鄧小平(時名鄧希賢)在親人陪伴下,由此登船告別故鄉(xiāng),先到重慶,后去法國勤工儉學,直到1997年逝世,再也沒有回來過。)
思源寶鼎
高十米直徑八米重四十一噸
這么大的炊具我從沒見過
即使我使出吃奶的勁兒
肯定也搬不動了
好吧,就讓它如此矗立
在思源廣場的制高點
讓我仰望讓我景仰
天地人三足鼎立起
黎民百姓的樸素愿望
民以食為天
我是饑餓年代出生的人
原諒我的不敬吧黃昏時分
我的胃在習慣性痙攣
此時渠江的濤聲在我聽來
猶如饑腸咕嚕咕嚕的聲響
我仿佛看見四十多年前的一個黃昏
我的母親在下地勞作之前
留一只海碗在堂屋的方桌上
碗底壓一字條:人是鐵飯是鋼
兒啊,放學回家
你把這碗稀飯喝了吧
淚眼婆娑間我依稀覺得這個鼎
就是母親當年留下的那只海碗
只是碗底的字條變成了:
發(fā)展才是硬道理……
(2004年,小平同志誕辰一百周年之際,廣安人民在緊鄰渠江的思源廣場鑄造一口三足青銅大鼎,鼎的底部平臺上鐫刻有小平同志的鎏金手跡——發(fā)展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