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燕玲
摘 要:蘭溪先賢,明代著名學者章懋曾以“道學、功名、文章三大擔”期許后人。唐宋以來,蘭溪三大擔的代表人物有:道學有金履祥、功名有唐龍、文章則有章懋、李漁等人。
關(guān)鍵詞:歷史;明代;唐宋
歷代以來,蘭溪人文蔚盛、才俊如云。在《二十四史》中列傳的就有16人,載入《中國名人大詞典》的有50人。歷代共出文武進士230人,其中狀元、探花各1人,共出宰相3人,從祀孔廟的“大儒”1人??胺Q精英輩出,代不乏人。
戲劇宗師李漁
李漁(1611—1680),字謫凡,號天徒、湖上笠翁,永昌街道夏李村人。25歲中秀才,29歲鄉(xiāng)試落第,后因明清鼎革而未再試。清順治八年(1651)舉家遷居杭州,賣文為生,著有白話小說集《無聲戲》、《十二樓》以及《風箏誤》等六種戲曲??滴踉暌萍夷暇k戲班,刊書籍,建園林,以家中婢妾為主組成昆劇班,自編自導自教,從事演出活動,一時走紅大江南北,歷時7年。后又遷回杭州??滴跗吣辏 独铙椅淌N曲》,八年,建成芥子園,開芥子園書鋪,刊印《芥子園畫傳》,十年,《閑情偶寄》刊印問世,十六年,完成《笠翁論古》等作品,康熙十九年(1680)去世。
李漁是中國明末清初著名的戲劇家、小說家。一生著作六百多萬字。學術(shù)價值很高,《閑情偶寄》的《演習部》和《聲容部》是中國古典戲曲藝術(shù)創(chuàng)作、導演和演出上的第一部完整、系統(tǒng)、實用的理論專著,對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發(fā)展繁榮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至今仍為學術(shù)界所重視。李漁才華出眾,博學多能,在飲食、營造、園藝等方面造詣甚高,所見皆能獨辟蹊徑。他在故里設(shè)計建筑的四條堰壩,引水灌田,村人至今受益,被定為省級文保單位。
五代詩僧貫休
貫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隱,太平鄉(xiāng)(今游埠鎮(zhèn))登高里人,7歲在和安寺出家為僧,天資聰慧,過目不忘,以詩名。唐乾寧間(894-897年)錢镠稱吳越國王,貫休往謁,作《獻錢尚父》,有“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句,錢镠不悅,傳命改為四十州才可相見,貫休笑曰:“州也難添,詩也難改,閑云野鶴,何天不可飛耶?”遂拂袖而去。天復三年(903)入川,蜀主王建賜號禪月大師,并建龍華道場以待之。卒于成都。
貫休擅詩、書、畫,人稱三絕。著有《寶月集》一卷、《禪月集》三十卷,其詩多勸善懲惡,指斥弊政;擅長草書,與閻立本、懷素齊名,因其俗家姓姜,時號“姜體”。貫休又工人物畫,筆力堅勁,原存杭州孤山圣因寺的十六應真(羅漢)像,即系貫休所作,是我國繪畫史上罕見的精品。
理學大家范浚
范浚,字茂名(一作茂明),蘭溪香溪鎮(zhèn)人,人稱香溪先生。約公元1102至1150年前后在世。祖父范鍔,皇祐五年進士。父親范筠,元祐三年進士。范氏系蘭溪名門,有“一門雙柱國,十子九登科”的美譽??L熨Y高邁,自幼嗜學,不喜榮利,篤志求學,于諸子百家無所不通。南宋紹興間,秦檜專權(quán),浚隱居不仕,于保惠寺授徒講學。但曾擬《策略》25篇,詳論富國強兵之道與經(jīng)國要務,供朝廷采擇施行。范浚精于理學,講究存心養(yǎng)性,提出“天理即人事,人事即天理”的主張,實際上主張積極“用世”,他提倡修身、養(yǎng)氣、篤學、致用,勉勵“以弘毅自期,任重而力行,居困而心亨”。朱熹曾兩次謁訪,尊其為師。范浚是宋代浙江本土誕生的第一位著名理學家,影響深遠。元代學者黃溍曾說:“婺學大振于世,而談者推原所自,必歸于先生。”浚卒后,朱熹再次來訪,浚已經(jīng)去世。評范氏之學為“其學甚正”。范浚著有《香溪文集》22卷,收入《四庫全書》。
理學鴻儒金履祥
金履祥(1232—1303),字吉父,號次農(nóng),黃店鎮(zhèn)桐山后金人。少時即抱經(jīng)世志,師從金華儒士何基、王柏。天文、地理、禮樂、圖乘、兵謀之書無不通曉,尤精經(jīng)史,主張學以致用。因奸佞當權(quán),雖絕意仕進,但仍憂心國事。元兵圍攻襄陽,上書“牽制搗虛”之策,以重兵由海道直趨河北,以解襄樊之圍。宋亡,金履祥隱居仁山下,著書講學,教育后進,淳淳不倦,學者稱之仁山先生,為金華朱學中堅骨干,許謙、柳貫、吳師道皆為其學生。清雍正二年(1724)作為古今73名“大儒”之一,從祀孔廟,列東廡第22位。金履祥一生著述豐碩,《尚書表注》、《大學疏義》、《通鑒前編》等皆有獨到見解。
明代教育家章懋塑像(“翰林四諫”之一,因反對皇上元宵節(jié)大張煙彩燈火,被貶)
章懋(1437—1522),字德懋,號闇然翁,晚年又號瀫濱遺老,蘭溪渡瀆村人。15歲補博士弟子。明天順六年(1462)以第一名中舉(解元)。成化二年(1466)會試第一(會元)成進士,選為庶吉士。次年冬,授翰林編修,因犯顏諫上,被憲宗廷杖,并被貶為臨武知縣、后改南京大理寺左評事、福建按察司僉事。成化十二年(1476)辭官歸里,于楓木山讀書講學,世稱楓山先生。弘治十四年(1501),起為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正德元年(1506)因病棄官,正德十六年(1521)年底病卒。次年,追贈太子少保,謚文懿。章懋為人坦蕩,生活儉樸,道德文章為世推重。其學以濂洛關(guān)閩為宗,是明前期理學的主要傳人之一,也是蘭溪明代文風的先導。著作有《楓山語錄》、《楓山集》及附錄等,他主撰的正德《蘭溪縣志》為蘭溪最早方志。
三部尚書唐龍
唐龍(1477—1546),字虞佐,號漁石,城中北隅人,明正德三年(1508)進士,授郯城知縣,先后巡按云南、江西,穩(wěn)定政局,深得民心,升陜西提學副使、山西按察使、太仆卿。嘉靖七年(1528)改官右僉都御史、總督漕運兼巡撫鳳陽諸府,后遷左副都御史、吏部左侍郎,攝銓人事;明嘉靖十一年(1532)以兵部尚書總制延綏三邊軍務,兼理賑務,反擊吉囊、俺答所部入侵,令其北徙六百里,三邊平定。召還為刑部尚書,徹查劉東山構(gòu)陷一百四十余人的大冤案,使蒙冤者得到昭雪。加太子太保,轉(zhuǎn)南京吏部尚書。嘉靖二十五年罷歸故里,卒于道途之中。著有《易經(jīng)大旨》、《漁石文集》等。其次子唐汝楫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殿試第一,狀元及第。
蘭溪歷代名人輩出,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歷來為魚米之鄉(xiāng),絲綢之府。自唐宋以來,水路交通興盛,逐漸形成以商埠文化為特色的鄉(xiāng)土文化,名聞遐邇。蘭溪,人文蔚盛。數(shù)千年來,蘭溪人用勤勞、善良、智慧賦予蘭溪豐富多元、兼容并蓄的文化內(nèi)涵。今天,千千萬萬蘭溪人正以開拓進取的精神續(xù)寫著蘭溪的人文,一座跳動著強勁時代脈音的千年古城,已然屹立于蘭陰山下、蘭江水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