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偉平
科學課的交流研討環(huán)節(jié)是學生活動后的信息共享、整理、分析的過程,交流研討的效率如何,直接影響著科學探究的質量。在實際教學中,課堂交流研討環(huán)節(jié)常常出現(xiàn)一些問題:
一是,交流研討未展開。教師在組織學生研討時,只要一聽到正確答案就中止研討,對與結論無關的一些有創(chuàng)意的發(fā)現(xiàn)則置之不理。
二是,交流研討的形式單一。一味采用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作答的單向形式,交流研討不自覺、不充分,師生、生生間缺少互動,學生互相質疑少。
三是,評價缺乏指導性。教師對于學生的表現(xiàn)往往缺少科學性的評價,有時甚至不予以評價,打消了學生的積極性。
為改進上述問題,在研究、編制交流研討環(huán)節(jié)觀察量表時,我們首先確立了量表的主要評價指向。
主要評價指向
1.交流主題明確
交流主題指向的是科學概念或科學方法。學生在交流時,不管是表達或者傾聽,都要圍繞主題展開。在研討時,研討的話題并不是每個都必須出現(xiàn),話題也沒有固定次序,但是要求學生一定要沿著基于證據(jù)和邏輯、是否能證明科學假設這條主線進行,而教師要按照怎樣有利于學生科學概念、科學思維的發(fā)展,怎樣有利于提升學生科學素養(yǎng)這個目標引導研討活動。
2.交流時間充分
在學生學習科學探究、學習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時,教師要為學生的活動留有充足的時間。體現(xiàn)學生主體性的課堂往往需要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和交流研討,這是提升整節(jié)課思維含量的保障。
3.交流習慣的養(yǎng)成
學生在交流過程中能否表達出高質量的發(fā)現(xiàn)與思考,與他們的交流習慣息息相關。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交流研討的規(guī)則,使他們在課堂中秩序井然地展開交流研討,幫助他們學會準確地與他人交流,學會向他人解釋自己的想法,傾聽他人的想法,從而獲得正確的認識。
4.交流形式多樣
教師要發(fā)揮多種媒體的作用,讓交流形式變得多樣化,提高交流效率。教師可以借助白板展示照片或視頻,可以利用圖表巧妙地把分組記錄表和全班綜合表結合起來,可以利用展板直接舉板向全班展示,從而使交流研討的參與面更廣,避免教師和學生過多一對一的交流帶來的低效。
5.交流內容豐富
課堂上,教師應該允許學生把探究過程中的新發(fā)現(xiàn)、新問題表達出來。教師還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對有價值的“意外”發(fā)現(xiàn)小題大做,挖掘交流研討中更深層次的信息,從而產(chǎn)生更高的教育價值,達成更高的教學目標。
操作例談
1.交流研討時間觀察
課堂交流時間的長短直接反映出交流的深入程度,采用觀察量表可以很準確地梳理出師生交流時間。這個課堂觀察做起來比較容易,當學生開始交流時,教師開始計時,把與學生的整個交流過程作完整記錄,最后剔除一些無關的時間,再把交流的時間進行分類,就可以計算出師生交流研討所用時間總和以及所占比例(如圖1)。
2.交流研討形式觀察
我們倡導在課堂中更多地開展小組交流,可以是小組內的交流,也可以是組與組之間的交流。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敢于自主交流和面向全班同學交流,多展開一對二、一對多的深入交流。
除了人與人的互動,教師還要充分利用各種媒介,開展多種形式的交流互動。在實際教學中選取何種具體方式,要根據(jù)教學內容、學生的實際情況、硬件、教師自身素質等靈活選擇,可以采用其中的一種展示方式,也可以采用多種展示方式組合呈現(xiàn),融合到整個交流研討過程中。課堂觀察時,只需把用了哪些方法、學生有怎樣的表現(xiàn)記錄下來(如圖2)。通過量表,觀察教師采用不同方法后學生的投入程度,從而為選擇合適的交流方式提供依據(jù)。
3.學生交流習慣觀察
學生的交流習慣直接關系到交流的成效??晒╆P注的學生的習慣很多,教師要先根據(jù)不同年級確定習慣的觀察要點,再由做觀察的教師結合課堂一一記錄,最后梳理交流習慣的方法和每種方法使用的次數(shù),客觀呈現(xiàn)交流時學生的習慣狀態(tài),綜合學生課堂表現(xiàn),供執(zhí)教教師自己分析反思(如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