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
◎黃庭堅
槐綠低窗暗,榴紅照眼明。玉人邀我少留行無奈,一帆煙雨、畫船輕。
柳葉隨歌皺,梨花與淚傾。別時不似見時情,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
江淹《別賦》曾嘆:“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倍际欠謩e前兩情依依,難舍難分,柳詞不但有“留戀”這樣的描述,也有“都門帳飲無緒”的交代;黃詞則道出玉人邀我我不得留的“無奈”。都寫有情人分手時的悲情難抑。柳詞則“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黃詞則“柳葉隨歌皺,梨花與淚傾”。都寫分手后的凄楚難堪。柳詞下片除了前三句,其余均寫別后的孤苦寂寞;黃詞則以“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帶出。柳、黃二家寫離情,抒發(fā)的情感同中有異,這與詞人各自的身世際遇有著極大的關系。
黃詞寫離情更為純粹,可以謂之“傷感”;柳詞寓個人身世之慨于字里行間,傳達出歡娛苦短、人生無常、前途莫測、歸期難期的“哀痛”。歷史上的柳永,“仕途坎坷,景祐元年(1034)約50歲才中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唐圭璋主編《唐宋詞鑒賞辭典》)。青壯年時期的柳永屢試不第,只能在紅顏知己那里尋獲溫暖慰藉。一旦分手,百感交集,“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此句與杜甫《旅夜書懷》中的“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詩句的意境相近,生命個體的渺小與宇宙自然的浩茫形成巨大反差;此句又與稼軒詞“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的慨嘆相通。相較而言,黃庭堅人生之旅更多得意,雖然仕途之中屢有波折,但22歲即中進士,曾任記錄皇帝言行的起居舍人,躋身“蘇門四學士”而名聞遐邇,故于離別之際更多憐香惜玉,筆墨中寄寓的情感不算復雜。
在傳情達意手法上,兩位名家也是同中有異。都用寫景起筆,借景而交代離別時節(jié),烘托渲染離情。但柳詞以冷落凄清之景正襯離愁,黃詞則以怡紅快綠之景反襯離愁。都借“留”和“催”的矛盾,突出離別時的難舍又無奈,只是柳詞以“蘭舟催發(fā)”直接點明,黃詞以“畫船輕”予以暗示。都寫分手灑淚,柳詞輔以“執(zhí)手”“無語凝噎”的動作表情,有“此時無聲勝有聲”之妙;黃詞以“柳葉”“梨花”狀玉人美眉粉臉,“梨花一枝春帶雨”,有憐香惜玉的心疼。都有議論抒情,“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借古來常情鋪墊,強調此刻有情人的難以承受;“別時不似見時情”,則以當下分離的凄然與當初相逢的歡情形成強烈對比,貌似平淡而實耐咀嚼。都設想別后的心緒景況。柳詞由酒宴而推想“今宵”,推想“此去經(jīng)年”的愁苦不堪,百無聊賴,端是癡人癡語;黃詞只淡淡一句“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暗示別后的寂寞失落,情感真摯而委婉有致。
概而言之,同寫離情,柳永大膽癡情,更為痛快淋漓;黃庭堅典雅優(yōu)美,更為含蓄有味。
《望海潮》和《雨霖鈴》鋪敘手法之比較
柳永之前的詞,“大抵是以《花間集》中所載為宗,然多小闕。至柳耆卿,始鋪敘展衍,備足無余”(李之儀《姑溪居士文集》卷四十《跋吳思道小詞》)。
《望海潮》是描寫杭州城市風光的名作。相傳“孫何帥錢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詞贈之”(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因此,詞的結尾點綴了對朝廷大員的逢迎之詞,然而這并沒有影響到作品的藝術魅力,相反,卻成為整首詞嚴密章法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柳永沒有將杭州的繁華景象簡單羅列,而是采用了由遠及近、由外及內的手法,將城市風光表現(xiàn)得全面而有縱深感,既有時代氣息又不乏歷史深韻,筆筆精到,面面可觀。
起句先追述杭州的地理位置,點出“錢塘自古繁華”的題眼,俯仰古今,從空間與時間的角度,對杭州做了高度概括,大氣磅礴,氣勢雄渾。但“形勝”“都會”“繁華”僅僅是概括性的直陳,難以給人深刻印象。所以緊接著,詞人便圍繞這六個字層層展開鋪敘。然后寫遠景之景色,先是城市的印象“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人煙稠密,人事鼎盛,正應“三吳都會”之句。其次寫城市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云樹繞沙堤。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雄闊壯美,地勢絕佳,則扣住“東南形勝”之句。最后又回到城市,將鏡頭拉近,寫集市民戶的情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民殷財阜,喧鬧興隆,描述了杭州今天的繁華。
下闋則細寫西湖,先總體概括:重湖疊■清嘉,繼而以簡練傳神之筆寫天然秀麗的湖山之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成為杭州的一個象征。如此秀麗的山水美景,很自然的就有游人之樂。游人之樂又涵蓋官府和民間,官員市民的游賞之樂,是“形勝”與“繁華”的具體化??v情游樂的市民,從老人(釣叟)到孩子(蓮娃),從白天到夜晚,都沉浸于山水美景之中。
最后歸結于杭州地方長官的個人行為和感受,他也陶醉在這樣的繁華盛景當中,“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既是對孫何瀟灑風度的頌贊,也是對杭州的誘人景色承平氣象的夸飾。
全詞畫面切換頻繁,錯落有致,脈絡清晰,首尾呼應,結構緊湊,可看作一篇微型游記。
《雨霖鈴》寫離情別緒,則是典型的縱向鋪敘,“即從歷時角度,自古及今,由先而后,描述客觀事物的發(fā)展過程和心理狀態(tài)的綿延變化”。從將別時的外在情境(寒蟬、長亭、驟雨三個意象)到內心的心理情緒(無緒、留戀等),從未別時的“都門帳飲”寫到“執(zhí)手相看淚眼”的灑淚而別,從別后的“千里煙波”寫到次日凌晨的“曉風殘月”,繼而設想經(jīng)年之后漂泊天涯、無人訴說的苦悶。隨著時間的推移,人物活動的空間與心態(tài)都在發(fā)生相應的變化。圖示如下:
總的過程:將別帳飲——執(zhí)手分別——別后凄涼——
設想未來處境
時間變化:對長亭晚——暮靄沉沉——曉風殘月——
此去經(jīng)年
空間變化:都門——楚天——楊柳岸
情態(tài)變化:帳飲無緒——相看淚眼、無語凝噎——多情傷離別——千種風情無人說
全詞層層鋪陳,步步點染,情景交融。依依難舍中蘊前路黯然,心境之苦,感人至深。
閱讀柳永的《八聲甘州》,完成1~6題。
八聲甘州
◎柳 永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xiāng)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颙望①,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②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
注:①“望”即仰望。②“爭”同“怎”。
1.對該詞詞句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瀟瀟暮雨”指傍晚的雨勢急驟。
B.“苒苒物華休”指美好的景物逐漸凋殘。
C.“何事苦淹留”指不知道什么原因流連于此,不忍離去。
D.“正恁凝愁”指正有許多愁緒凝結,如此難以排解。
2.對該詞詞句所作的比較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一句與《雨霖鈴》中的“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一句在全詞中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
B.“紅衰翠減”一句與李清照《如夢令》中“綠肥紅瘦”一句從修辭煉字的角度來看有相同的妙處。
C.“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與姜夔《揚州慢》中的“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同樣有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D.“關河冷落,殘照當樓”與辛棄疾《永遇樂》中的“斜陽草樹,尋常巷陌”描寫的都是山河破敗之景象。
3.對該詞有關內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該詞上闋寫景,景中寓情。特別是“是處”與“惟有”兩句動靜結合,衰榮相對,又蘊含詞人的憂愁。
B.該詞下闋抒情?!跋爰讶恕迸c“爭知我”兩句對照呼應,刻畫出天各一方的一對戀人的相思之苦。
C.本詞情景交融。景是蕭條破敗之景,與姜夔《揚州慢》中所寫之景幾近相同;情是離別相思之情,與《雨霖鈴》中所抒之情別無二致。
D.本詞中“對”“漸”“望”“嘆”“爭”等字都一字領起,稍作停頓,然后下接幾字或一句。
4.“想佳人”一句中的“想”應該理解成“思念”還是“想象”?請談談你的理解。
5.這首詞上下兩片的抒情方法有何不同?試作分析。
6.簡析“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的意境。
(參考答案見下期2、7版中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