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跡而給予的帶有褒貶意義的稱號。
【辨析】
“謚”容易誤讀為yì,也容易與“溢”“隘”搞混。
“溢”從水,指充滿后流出來。
“隘”從阜,與地勢有關(guān),本義狹小,用作“隘口”“隘谷”等,也引申為心胸狹隘。
【起源與演變】
“謚”,從言,益聲。用言論給予褒貶,故從言。《逸周書·謚法解》:“惟周公旦、太公望,開嗣王業(yè),建功于牧之野。終,將葬,乃制謚?!币馑际钦f周公旦、太公望(姜子牙),輔助周武王開拓帝業(yè),在牧野之戰(zhàn)建立功業(yè)。等他們死去,要埋葬的時(shí)候,給他們封以謚號。
“謚號”在殷商時(shí)期開始流行,到西周周公、召公時(shí)開始定了下來。帝王的謚號一般由禮官議上;臣下的謚號由朝廷賜予。文人學(xué)士或隱士的謚號,由其親友、門生或故吏所加,稱為“私謚”。
【例句】
皇帝都有謚號,但是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廟號。
【字里字外】
中國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還有廟號、謚號、尊號和年號。
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廟里立宣奉祀時(shí)追尊的名號。廟號常用“祖”或“宗”。開國皇帝一般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廟號太祖。繼任的皇帝一般稱為“宗”,如李世民廟號太宗、李治廟號高宗。
謚號是古代統(tǒng)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朝廷根據(jù)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來褒貶他們的善惡,稱為謚或謚號。周厲王就因?yàn)椤胺烂裰谏跤诜来ā钡谋┱?,謚號為“厲”。清朝歷史上有名的賢后孝莊皇后,其謚號“孝莊”體現(xiàn)了人們對于她政治功績的肯定。
尊號,是尊崇帝、后的稱號。一般是由大臣在皇帝、皇后生前尊奉,或者由繼位的皇帝在帝、后死后奉上。尊號多為溢美之詞,字?jǐn)?shù)不一,常遇事而累加。比如朱元璋的尊號長達(dá)二十多字:太祖開天行道肇紀(jì)立極大圣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年號,是指用于紀(jì)年的名號。一般由皇帝發(fā)起,但也有以國家名來紀(jì)念的。有時(shí)遇到重大事件或者祥瑞事件,還會(huì)改立年號?!疤鞂殹薄翱滴酢薄柏懹^”等均是年號。
(摘自《我的趣味漢字世界(第2輯)》,接力出版社2014年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