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莘縣人,1955年1月生,教授,碩導。
自幼受隨父學書,少年即寫得一手好字,因書畫特長十五歲被特招入伍,癡情於翰墨已半個多世紀。
取法二王、心追二爨、神接漢魏,以軍人之懷,開“刀劈斧鑿”之書風。
獨創(chuàng)“以意賦形”的創(chuàng)作理念,作品風格依書寫內(nèi)容而變化,打破了千作一面的局限,把書寫變成真正的創(chuàng)作。
主張“德、識、技”三位一體書學實踐,注重個人品德培養(yǎng)、學識修養(yǎng)和技能訓練的一體化提升,直達“書法即心法”、“書寫即書人”的書道境界。
代表作《厚德載物》永久性鐫刻于八達嶺長城居庸關;《中國風》展現(xiàn)于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部分作品連續(xù)高價成交於翰海、保利、太平洋等各大拍賣會。
著有《書法教程》、《教師板書入門》、《書法大道365》、《書法心靈軌》、《張濟海書法作品選》,主編《封龍杯全國書法大獎賽優(yōu)秀作品集》、《燕趙風——書畫名家系列作品集》等。
書法講“道”。張濟海的書法之道,既源于自然之道,又源出家學之道。他的書法啟蒙者是父親。父親堅守耕讀家道,勤勞樸實,書法水準頗有造詣,成為張濟海日后走上書壇大道一座燈塔。
家道之傳,成為張濟海書法的高啟端點,加上張濟海天性聰靈,識帖悟碑,皆能自然而成,讓他的書法藝術盡得自然之道,造詣純高,書風高古而奇特。
張濟海憑借對書法藝術的行道之功,被征召入伍,成為軍旅特殊人才,從而觸及兵法,論及書道,書法融兵法,將校點兵沙場頓時起秋風,筆墨一派雄奇堅韌,驚心灼目。他的書法留跡,字字如刀劈斧鑿,力道千鈞,兵家豪情與文人雅致,通過筆墨碰撞,生發(fā)出文武雙輝的藝術特色,書法迅速成為書壇奇葩,引發(fā)好評如潮,盛贊不絕。
張濟海家學向來以耕讀為尚,家道期望后人能文能武為榮。張濟海不負家道涵養(yǎng),在部隊是優(yōu)秀的軍事干部,在文化上是造詣深厚的書法家,文武雙功,家道之興,可慰祖上。他的書法藝術上造詣,得父親指明成功路徑,以師法二王為宗,潛心漢隸正楷打滿基礎,力攻行書,意練草書,帖碑功力,十乘有余。在長年的書法修煉中,張濟海堅定走臨帖學碑的路徑,事苦修為樂,以捷徑為恥,扎扎實實向古法學技,認認真真向先賢求經(jīng),他的書法修養(yǎng)鑄造的是專業(yè)品質(zhì),是傳統(tǒng)功法,成書界真人。
長期的書法修煉,讓張濟海既能看透書法的形質(zhì),又能悟透書法的精意神采,形意雙達,功成圓滿。所以你看他的書法,剛柔相濟,瘦硬流暢,結體以方正為端美,墨意飽滿淋漓,形得高古,韻具神質(zhì)。他對書法高看為最近于“神性”的藝術認識論,讓他站位高,眺看遠,直入書法意境深處,以實踐體驗書法神機,最終歸于大成:筆法端莊大方,處處不缺俊逸灑脫,圓潤豐余,工巧大氣。
從更加具體的形質(zhì)來看,張濟海書法有明顯的四大美質(zhì):一是雄強魄力,渾厚筆力,書法豪邁,這是筆法之美。二是氣象嚴穆,意趣巧成,這是墨韻之美。三是精神崇高,以意賦形,以形表意,這是意境之美。四是布局謀篇,刀劈斧鑿,兵法之雄,暗寓其間,這是章法之美。書法能達四質(zhì)同美,筆、墨、韻、法皆為絕成,可謂是功成卓著,藝歸主流成大品質(zhì)。所以喜歡張濟海書法的觀賞者涌涌而多,書法能悅人目,動人心者,張濟海也。
張濟海不僅僅是一位勤修不止的書法實踐主義者,還是一位書法理論修養(yǎng)深厚的理論家。他經(jīng)由科學的書法理論研究,與自己的書法實踐相對照,有根得據(jù),條理清楚,論據(jù)充足地提出“能量書法”和“生命書法”兩大時代新書論,讓書法從技能提升到“道法”的高度,真正實現(xiàn)了他書以論道,書成生命的哲學思想。他的書法理論與實踐,成為印證書法之道博大精深,造化無窮的最好印證。
不必勉強方通神,歷來勤修成大家。張濟海在追求書法藝術功成的道路上,不強求名利,書道僅為修身,所以他書法更具自然得體的氣質(zhì),字字美觀有形,整體豪邁有情,唯美勝觀,美不勝收。書法家張濟海以深厚的藝術造詣,在書壇立言立身,功名成大家,輝煌有成就!
(作者簡介:史峰,著名藝術評論家、現(xiàn)為華藝書韻文化傳媒藝術總監(ji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