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紅
冰山理論是薩提亞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行為、應對方式、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我七個層次。冰山理論,實際上是一個隱喻,它指一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樣,我們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這就是外在的行為和表象,而更大的一部分內在世界卻潛藏在更深層次,不為人所見,恰如冰山,這是無法被人輕易覺察的客觀存在。
冰山理論主要應用在心理咨詢場合,家庭教育咨詢師經(jīng)常使用到。但在幼教領域,如果我們也能加以理解、吸收和轉化,注意了解幼兒的內心世界以及他的行為成因,我們就能更好地和幼兒溝通,排解心理方面的“小小困擾”,成就他們的“大美人生”。下面,通過兩段小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冰山理論的運用和實踐。
故事一:排隊風波
在幼兒園里,幼兒的戶外活動都是自由排隊,誰先來、誰就排前面,誰后到、誰就排后面。我發(fā)現(xiàn),曉曉的反應很快,聽到排隊音樂,就立馬沖到前面,總是能排到第一位。但有時運氣也不是那么好,有的小朋友動作比他還快,搶了第一。他就會和其他小朋友發(fā)生爭執(zhí)非第一的位置不可。我就提醒他,“大家要按規(guī)則,先來后到,插隊是不對的”,并請他到后面排隊。他卻好像很委屈,紅著個眼圈兒,心不甘情不愿地,磨磨蹭蹭踱著步子排到后面去。這一次,他還是這樣,又想爭第一,我再一次毫不客氣地讓他排到后面去。隊伍解散后,我卻突然發(fā)現(xiàn),曉曉獨自一人,坐著角落里,悶悶不樂,也不參加后面的活動了。
故事二:我就喜歡坐這兒
入園有一段時間了,小朋友們都有自己相對固定的座位??墒菬顭畈恢涝趺椿厥?,這次卻把椅子挪到前面來了?!盁顭?,你怎么跑到前面來坐啦?為什么不回去和大家一起坐呢?”他小嘴嘟噥起來,回答道:“我就喜歡坐這兒?!蔽疫B忙“開導”他:“為什么不和小伙伴們一起,又熱鬧,又有伴……你看,大伙一起坐多整齊啊,快把小椅子搬回去吧。小朋友要遵守班級常規(guī)哦……”我耐心地開導他,念叨了一大堆,他卻絲毫不為所動。我放棄說教,直接把他的椅子從前面搬回原位,他卻又把椅子搬到前面,邊走邊說“我就是喜歡坐前面”,還鼓著個腮幫子,直直地瞪著我。
在上面的這兩個小故事中,大家有沒有覺得很熟悉?幼教活動中,確實會經(jīng)常遇到這樣類似的情況,老師和家長說教了半天也沒用,有時甚至會覺得頭疼,不知道到底要如何應對才好。這也正應了薩提亞的一句話“問題不是問題,如何應對才是問題”。換成是你,會怎樣處理這樣的“問題”呢?
薩提亞冰山理論給我們提供了這樣的思維路徑:
首先,要觀察幼兒的行為
通過觀察,我們發(fā)現(xiàn)曉曉喜歡排第一位,就算遲來,也要搶第一;而燁燁,則是想坐哪兒就坐哪兒。兩位幼兒都有破壞班級規(guī)則的行為。
第二,發(fā)現(xiàn)情況時的初步應對方式
老師開始是通過講道理、提醒、開導、勸說、批評等方式對他們進行教育指導應對,但結果呢?曉曉是屢次不改,而燁燁也不為所動,這樣的應對方式總體來講,并不是很有效。
第三,理解幼兒的感受
當排不到第一時,我們發(fā)現(xiàn)被批評后曉曉的情緒就是郁悶、生氣、不開心;而燁燁則顯得很固執(zhí),比較強硬,希望事情能按他的想法和意愿去辦。這有可能與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處在執(zhí)拗的敏感期有關。
第四,確認幼兒的觀點和原因
在曉曉的故事里,我問他:“沒能排第一,有點難過是吧?”他低著頭不吭氣兒?!澳阆矚g排第一個,是因為喜歡當?shù)谝幻麊??”他搖搖頭?!澳鞘遣皇且驗榭梢韵鹊酵婢邎鏊冗x擇好玩的玩具呢?”他又搖了搖頭?!澳悄闶且驗橄矚g和老師手牽手嗎?”我又試探道。這次他不說話,然后點了點頭。原來曉曉是覺得排第一位,可以和老師手牽手、更親近。
在燁燁的故事里,我靠近燁燁說:“有的時候坐在最前面,就是覺得很舒服?燁燁很想要這樣做,對嗎?”他點點頭。
(對于幼兒的觀點和原因,教師可以通過觀察、注意或和孩子一起確認。需要注意的是,越小的孩子越無法清晰表述自己觀點,老師可用啟發(fā)式的提問,或者排除法進行確認)
第五,明白幼兒的期待、了解幼兒的渴望、彰顯幼兒的自我
在曉曉的故事里,老師是這樣處理的:“哦,原來你是想和我好,想和我手牽手啊。那現(xiàn)在我就可以牽牽你啊,我還可以抱抱你呢?!闭f完我就抱抱他,并牽著他的小手。“我看出來了,你很喜歡老師,老師也喜歡你。只要你想牽手,在自由活動、戶外活動的時候,我們都可以牽牽手、抱一抱的,對吧?”他害羞地笑了笑,又點了點頭?!澳悄阆麓闻抨牭臅r候,排到哪就接在哪兒,不用爭第一個了,想找老師牽手抱抱,隨時都可以的,好嗎?”他認真地看著我的臉,又很認真地點了點頭,于是他就很開心地跑去玩了。
而在燁燁的故事里,老師是這樣應對的:老師說:“事情如果都能按照自己想的去做,一定很爽??墒?,如果大家都想怎么坐就怎么坐,想坐哪兒就坐哪兒,那我們教室就會像菜市場一樣亂哄哄的,對吧?”燁燁沒吭聲?!澳沁@樣行不?老師讓你在這兒好好坐一分鐘?”我在互動白板上調出時間,“現(xiàn)在是10點5分,等跳到了10點6分時,你再回去好嗎?”他同意了,抬起頭盯著白板上的電子鐘,生怕錯過那個重要的時刻。電子鐘很快就蹦出了“6”。我笑瞇瞇地看著他:“燁燁,時間到了哦?!彼芸彀崞鹦∫巫樱纱嗬涞刈氐搅俗约旱奈恢蒙?。
我們看到了,曉曉希望可以得到老師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愛;燁燁則希望自己更自主、更獨立。在得到了老師的愛和關注后,曉曉很開心;在得到老師的支持和寬容后,燁燁很滿足。
通過以上案例,我們在日常教育活動中就需要去思考,到底哪些表面行為屬于冰山上面、直觀就可以看見的,哪些是屬于冰面以下,需要觀察注意并和孩子共同確認的。就像曉曉的故事里,我們看到了這個孩子插隊不守規(guī)則,燁燁的故事里他有點叛逆,不聽話。有些教師或家長,就容易采取一些簡單粗暴的方法,去批評、去打壓這些現(xiàn)象。但是在冰面以下,有更多更深層的東西需要我們思考,比如:為什么這樣做?幼兒的感受是什么?他的觀點、他的期待又是什么?
通過冰山理論,我們了解到,曉曉期待得到的是老師更多的愛、更多的關注;燁燁正處在執(zhí)拗敏感期,他在建立自己的自我和自尊。冰山教育提醒我們,不要被一時的表面現(xiàn)象迷惑,要冷靜觀察、深度思考,選擇正確的方式和做法,滿足孩子們最深層次的渴望,被愛、被理解、被接納的渴望,這樣才能幫助他們成就更好的、更有生命力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