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旭
做一名合格的教師是我的夢想,16年大學畢業(yè)的我毅然選擇了教師這份神圣而光榮的職業(yè)。
在一次新教師培訓學習中,教研員說了一句:“某些年輕老師,每天就像踩著彈簧一樣就去上課了”。想想自己,好像還真的是,每天在三尺講臺上,沉浸在自己洋洋自得的講解中,好像學了這么多年的知識,終于有個地方傾瀉了,充分展現(xiàn)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實力,然而經(jīng)過一段時間,我發(fā)現(xiàn)這樣的課堂效率比較低,通過對而新課標準的研讀悄然來襲引發(fā)了我的思考。
回歸語文教學原點——初中語文學什么?
語文作為我們的母語,是基礎性的,具有承載傳承民族文化的歷史使命和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功能。所以初中語文教學應注重的是適應與積累,把握住提高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這兩條曲線,融入專題性質(zhì)的文章中學習,擁有對作品的初步鑒賞能力。
回歸語文教學原點——學生如何學?
一、自主學習——讓讀書推進課改。
回歸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機統(tǒng)一,從部編版教材的編寫理念中我們看到了“雙線組元”和“語文要素”的凸顯,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新課改突出了讀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而課內(nèi)的大量閱讀,就是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
調(diào)整課內(nèi)閱讀,拿出課堂三分之二的時間用于課內(nèi)閱讀,為課堂教學提速。
更改教讀方式,教讀課文也不要老是一套固定的程式,應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問題以及單元要求的教學目標來設計教學。教師要從深奧中抽出來,不要刻意教授思想之博大精深,而是應該讓學生自己去讀,去感悟,去理解,經(jīng)典本身就是最好的老師,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去思考。
注重實行內(nèi)外結(jié)合,從“教讀”到“自讀”再到“課外閱讀”三位一體,讓課外閱讀成為課程的有效組成部分。
學生在課余時間,大量閱讀并最終回歸課堂。利用課前5分鐘,讓學生進行脫稿演講,和全班同學分享讀書心得,再由全班同學進行打分點評。這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演講能力,還激發(fā)了學生的表演欲望,增強了他們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趣。
二、實行小組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將課堂還給學生。
在教學過程中,我選擇實施小組探究的教學模式,充分發(fā)揮小組的作用。 ???學生可以通過導學案,進行自主學習,小組討論交流,共享學習成果,集體交流匯報,反饋檢測。
回歸語文教學原點 ——教師如何進行教學?
一、做好課堂的引路人。
我們學校提倡六步教學法:定向、自學、討論、答疑、自測和總結(jié)。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教師起到引導作用。
根據(jù)新課標的要求以及《中考考試說明》,教師要明確對于整個初中階段,一個學年,半個學期,一個單元,甚至是每一課時,學生到底應該收獲哪些知識,掌握哪些技能。
學生已經(jīng)會的知識我們不講;學生自己能學會的不講;講了學生也不會的不講。要講學生易錯的、易混淆的、易漏的;講學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知識;講學生自己難以解決的。
二、尋找能力訓練突破點。
回歸語文教學,尋找恰當?shù)哪芰τ柧毻黄泣c。選準目標,定好主題。
比如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提到了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那么難點是什么呢?難道不就應該是什么是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或者二者的區(qū)別么?其實不然,我認為,難點應該是如何“托”和如何“借”的問題?如何托如何借就要尋求方法:比如環(huán)境烘托、化靜為動,感官互通、各種對比、聯(lián)想、修辭等,而這些才是學生真正不會的。
實施單元整合。以我參加滄州市的單元說課比賽為例,對單元整合有以下見解:
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本優(yōu)質(zhì)課獲滄州市二等獎)
1、微觀整合——單元之內(nèi)的整合。
這一個單元,主要學習的是議論性的文章。通過對比學習,可以讓學生充分了解議論文的文體特點,理清論證思路,學習論證方法,提煉出每一課的論點。通過對本單元的學習,會深化學生對社會、人生的認識,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2、中觀整合——單元之間的整合。
這一單元與本冊書的第五單元可以進行整合。那么一本書中,出現(xiàn)兩個以議論文為主的單元,就需要教師進行思考了。依據(jù)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做出整體規(guī)劃和合理安排,形成梯度教學。
仔細分析,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兩個單元在難度上是有區(qū)別的。第二單元中的《敬業(yè)與樂業(yè)》是典型的議論,《而就英法聯(lián)軍遠征中國致巴特雷上尉的信》和《精神的三間小屋》卻不是那么典型的議論文,這個單元主要側(cè)重的是讓學生了解議論文文章的基本特點,把握作者觀點,了解常見的論證方法,初步學習。
但是第五單元難度明顯提升了不少,有駁論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也有《懷疑與學問》從正面立論的文章。那么在教學的時候,我們就要對教學目標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對觀點和材料做出區(qū)分和分析,并且達到掌握和運用的水平。
3、宏觀整合——整套教材之間的整合。
其實我們在學習七年級上冊《紀念白求恩》,七年級下冊的《最苦與最樂》,八年級下冊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時候,也接觸過議論文,但是沒有這樣以單元重點學習的形式出現(xiàn)。所以有過學習的基礎,再次講解,也會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議論文文體。
通過長時間的學習,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整合能力,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依靠團體或者個人,創(chuàng)建知識體系。比如畫知識樹等形式,將學過的內(nèi)容有機的串聯(lián)起來,對初中語文教材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真正做到了回歸語文教學,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
一份春華,一份秋實,我們所做的就是要靜待花開。不忘初心,懷抱著對教育的熱枕,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幸福感。愿我們的回歸語文教學原點,在探索中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