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鎮(zhèn)西
那天中午,我接到王兮老師的一則微信:“今天是9月18日,2012年的今天,是您把我領上了新教育之路。往事歷歷在目,謝謝您!”
陡然間,這條短信讓我想到了2012年的9月18日,我在武侯區(qū)教育局做新教育培訓時的情景。那天,當我在講述一些新教育人的成長故事時,王兮老師聽得特別專注。當天晚上她就寫下了這樣一段教學日志:
今天,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天,我第一次接觸了新教育——一種樸實無華的教育,一種浸潤孩子心靈的教育,一種折射著教師情懷的教育理想,對人性充滿了溫情關懷的教育。
當天晚上,我在李老師的建議下在網(wǎng)上看新教育榜樣教師的故事??粗粗?,我哭了,因為我想帶著我的孩子們去走這條路吧。
要知道,在這之前,王兮有著嚴重的職業(yè)倦怠,她甚至想辭職去當網(wǎng)絡作家。但正如幾年后王兮在其專著《做有溫度的教育》中所說:“從那天開始,我的教育生命被改寫?!本驮谕踬饬鳒I的那一刻,她做出了一個莊嚴的決定——我要做一個新教育者!就這樣,王兮開始了她的新教育之行。
知易行難。
在接下來的幾個晚上,王兮失眠了,腦袋里翻騰的都是新教育的信息。躺在床上她總是在想:我要怎么做?——要知道當時她所在的雙楠實驗學校還不是新教育實驗學校,沒有一點“新教育氛圍”,周圍也沒老師搞新教育。王兮只能自己摸索。
她想到了教育在線論壇,這是新教育的一個網(wǎng)絡平臺。她注冊了會員,閱讀學習了有關新教育的帖子。漸漸地,她有了些眉日了,決定從閱讀人手,營造書香班級的氛圍,并著手“締造完美教室”。她根據(jù)一些相關的網(wǎng)帖理出了一個簡單的思路——
1.利用百度等網(wǎng)絡資源,收集了一些繪本資料,將每周五的一節(jié)語文課固定為閱讀課給孩子們講故事;
2.全班統(tǒng)一購買兩個筆記本,進行讀寫繪作業(yè)和晨誦作業(yè)的記錄。
3.啟動讀寫繪作業(yè)和晨誦評價表。
4.通過校訊通聯(lián)系父母,讓父母獲悉班級即將開展的閱讀之旅,并且及時指導父母和孩子共同參與。
5.請同學們給班級取一個響亮又富有意義的名字,設計獨一無二的班級標識。
第二天一大早,王兮老師就迫不及待翻開了家校聯(lián)系本,家長和孩子們?yōu)榘嗉壢×撕枚嘤腥さ拿帜兀骸翱▓@”“毛蟲班”“阿凡達班”“星星班”“起航班”“蜜蜂班”……
究竟確定什么名字呢?孩子們爭論不休?!澳蔷团e手表決吧!”王兮老師對孩子們說。一雙雙小手臂像田地里齊刷刷的秧苗。最后,“星星”以最高票數(shù)得以成為班名。孩子們鼓起掌來。
那一刻,王兮老師怦然心動。她想:是啊,“星星”,這個名字多響亮!多有意思?。∧憧?,孩子的眼睛多像天空中閃爍的繁星,每一個孩子,就是班級里一顆顆充滿無限幻想的智慧星、聰明星……這就是民主吧。尊重孩子,從每一點做起。
在接下來的很長的日子里,王兮老師和孩子們一起把“星星班”這個名字變得真正富有意義。
星星班的孩子們在王老師的指導下,圍繞著星星的主題設計了班徽——打開的書里夾著一支筆,象征著熱愛閱讀的人能妙筆生花;那只筆似乎在記錄,記錄著孩子和老師的收獲和成長。筆的一端是花吧?書本筆墨是香的;筆的一端是星星吧?因為星星班的孩子將通過書本走向美好的未來!
他們選定了班歌——《星星的心》,同學們還為這首歌曲自編自創(chuàng)舞蹈動作呢。每一次班級的慶典上,這首歌作為結束曲一再被同學們唱響,成為了一種特別的班級儀式。
運動會上,全班同學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手工制作了“飛翔的小星星”的頭飾,作為班級運動會的標識;QQ群和微信群統(tǒng)一命名為“星星班”;給孩子們制作的成長冊、訂制的小印章、班級的班牌以及后來發(fā)行的星星幣都印上了這個響亮的名字。當然,班級文化墻上也少不了關于星星的文化符號……
而班詩,是直到二年級的時候孩子們才選定的。二年級時,當同學們讀到謝爾的詩歌,大家眼前一亮——這正是班集體里每一個孩子的心聲??!
總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美國)謝爾·希爾弗斯坦
總得有人去擦星星,
他們看起來灰蒙蒙。
總得有人去擦星星,
因為那些八哥、海鷗和老鷹
都抱怨星星又舊又生銹
想要個新的我們沒有。
所以還是帶上水桶和抹布,
總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就這樣,王兮和孩子們用時間充實著“星星”這一詞匯的含義,不斷“擦亮星星”,并賦予了它屬于班級的每一位成員的獨特價值。
正如王兮給孩子們寫的第一封信——
親愛的星星班的孩子們,你的夢想是什么?
星星班的孩子啊,你走到窗前,看看遠處的天邊。你看得見那顆星星嗎?或許你會茫然地說,那是白天,怎么看得見呢?可是有個小男孩卻說:“就是那顆星星?。∥艺娴目吹玫?,它依然高掛在天邊,不分日夜,一直為我而閃爍著,那是屬于我的希望之星;只要它存在一天,我的夢想就永遠不會破滅。”那個男孩長大后帶著他的士兵席卷整個歐洲,成為真正的法國皇帝。他就是拿破侖。
星星班的孩子啊,尋找你的理想之星吧,或許它就藏在你內心深處,等待你的喚醒。你要相信,只有從小就種下夢想的種子,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堅持不懈,美夢就能成真。
就這樣,被新教育重新點燃職業(yè)理想的王兮,開始了她一個人的新教育實驗,帶著四十個孩子揚帆起航,踏上了共同成長的道路。
在這條道路上,“課程”創(chuàng)造了情境、故事和經歷,而“每一個生命在課程中拔節(jié)”。在王兮的“星星班”里,有多彩的課程,有生動的情境,有精彩的故事,有豐富的經歷。我這里只簡單說說她的“筆記大自然課程”。
這門課程的靈感來自王兮和她的女兒的踏青的經歷。當母女倆在郊游中呼吸著大自然的空氣時,她突然想到班里的孩子們似乎并沒有自己女兒那么幸運,因為他們時常抱怨:周末的補習班已經把親近自然的時間壓榨得所剩無幾了。能否將學習與自然結合呢?抱著這樣的想法,她覓到了一本有趣的書《筆記大自然》。該書作者克萊爾是美國著名的藝術家、教育家和環(huán)保學者,而這本書也被譽為《瓦爾登湖》的現(xiàn)代教學版,它詳盡地敘述了日記的布局方式,各種不同風格的日記主題和技巧范例,怎樣指導他人寫自然日記。
讀罷,王兮頗受啟發(fā),決定將書中介紹的極具操作性的小課程融入了班級的教學里。于是,自然筆記課程就這么簡單地啟航了。
那天早讀課時,她給孩子們欣賞了克萊爾的自然筆記練習——三月里長葉的車前草,黑橡樹的芽葉開始脹大,雪雁從空中飛過,朝不遠處的野地飛去;四月老白蠟樹的種子橫躺在校園的石板上,小朋友拿它當作直升機玩耍,蚯蚓和它們的孩子在土地里微微隆起;五月的木蘭花開得正旺,這個春天看到的第一只喪服蝶正翩翩飛過大街……還有什么比這些美妙的文字和圖畫更具有吸引力和說服力呢?孩子們看著投影儀里的圖片發(fā)出一陣陣贊嘆之聲。
隨后,她給孩子們具體介紹了自然日記的寫法。比如,在圖畫的右上角寫上姓名、日期、地點、時間、天氣、第一印象、風向、云相和云量;在地面觀察時,聚焦于一個固定的觀察目標,冉描述周圍的環(huán)境,將目標事物與周圍的環(huán)境聯(lián)系起來。
那天的第一節(jié)正是語文課,孩子們便拿著自己的圖畫本、鉛筆,端著小板凳,來到了四樓的種植園里。這是學校新辟的一塊種植園地。三十多平方米的小花壇里種植著各類蔬菜和兩棵黃角樹。中間有一個橢網(wǎng)形的小池子,里面有些水草和浮萍。
孩子們或坐或站,有的孩子干脆趴在用瓷磚砌起的半米高的隔欄上,按照王老師上一節(jié)課教授的方法開始畫起來。孩子們專注于植物的根、莖的形態(tài),用尺子或用手估量著植物的高度、葉片的寬度,孩子們彼此之間小聲地交流:“你看,水池的底部的青苔泛白。為什么呢?”“這個是什么?”
雖然王兮老師戲稱自己“四體不勤,五谷不分”,但她為了這門課程虛心求教,請來了學校種植園的管理員孫師傅。孫師傅耐心地跟同學們介紹:“這是小白菜,這是黃瓜,這是金魚草,這是厚皮菜……”
“除了觀察具體的某一樣事物外,還要觀察周圍的環(huán)境?!蓖趵蠋熂毿牡刈叩胶⒆觽冎虚g提醒著。大伙便抬起頭來,看天上的云朵的形狀,看幾只麻雀撲棱著翅膀飛過樓頂。于是,孩子的自然筆記上便有了這樣一段話:“今天是9月的最后一天,9:00PM,氣溫20°,觀察地點為學校四樓數(shù)學辦公室對面的小花園。天空是灰白色的,陰沉沉的,空氣很潮濕,幾只麻雀振翅飛過,我覺得很冷,可能要下雨了?!?/p>
你可以從孩子們下面的作品中感受到這個課程的生命力。
康吉曄在觀察黃角蘭的筆記中寫道:“這株植物好像跟普通的樹沒什么兩樣,唯一不同的是它比別的樹更小一些,它樹皮呈棕色,葉子扁平,橢圓狀。它大約有2米高,樹干和樹枝都很細,最大的枝直徑大約2厘米,兩根指頭就能握住?!?/p>
刁玉潔的畫面里用鉛筆涂抹的線條表現(xiàn)天空的色彩,那是背景;天空下用鉛筆勾勒出一方池塘的輪廓和水紋,這是前景。在池塘中,她畫了金魚草、浮萍和青苔,并打上箭頭一一注明。水位:7-12厘米;金魚草的葉子軟軟的,有細毛;一種綠色的不明植物,像浮萍;水里有透明的水蜘蛛在奮力劃動雙腳。
王兮說,那天雖然只是初步實踐,但她十分驚喜地發(fā)現(xiàn),就算是最拙劣的畫技通過細致入微地觀察也能描摹出如此生動形象的圖畫作品,而這些圖畫作品通過數(shù)學的測量又最大化地將孩子們的記錄變得科學、豐滿、詳實。第一次的課程嘗試給她以莫大的信心。一節(jié)課的觀察日記時間同學們竟然意猶未盡,于是,她趁機提出,10月的國慶大假,作業(yè)便是一篇自然日記。她想,很多孩子跟隨父母出門旅游,這份作業(yè)不是正好為他們提供了一個與大自然耳鬢廝磨的機會嗎?
果不其然,孩子們聽說這樣的作業(yè)都歡呼起來,一個個喜笑顏開。開學后,同學們齊刷刷地交上一沓作業(yè)。王兮驚訝地發(fā)現(xiàn),班上竟然有一半的孩子做了七篇自然日記,再配上漂亮的封面,便成了一本自然手繪書。孩子們主動超額完成任務,足見這樣的課程多么具有吸引力啊。
這樣的自然日記課程能不能做得更深入,與其他課程做整合呢?王兮老師又開始第二次嘗試,這一次的實踐便更具有語文學科的味道了。
那天早上,下著蒙蒙細雨,要是平時,王兮老師和孩子們都會躲在教室里晨讀。但是不同的季節(jié)不同的天氣,正是用另一種視覺觀察大自然的絕好機會。于是,她帶著孩子們打著傘,拿著筆和紙蹲在石坎上,圍在小池子旁看植物的變化,孩子們的觀察視角也從菜園里的小小植物擴大到觀察大自然的昆蟲。
孩子們的語言真實、細膩、風趣又生機勃勃,平日里業(yè)已成形的詞語通過孩子們的觀察力的雕琢一下子就鮮活起來,他們變得敏銳,駕馭文字的能力也迅速提高。
最重要的是,孩子們對這樣的日記樂而不疲。不同時節(jié)、不同天氣、同一地點進行比較、記錄,還可以在同一時節(jié)、不同地點進行對比。
“王老師,這是什么?”筆記大自然課程帶動了孩子們寫作水平的提高,也帶動了孩子們的好奇心,他們經常指著各種植物或動物追著詢問她。王兮這位語文老師常常被孩子們問得啞口無言。于是她把照片拍下來,向科學老師求教,或放在班級群里請孩子們的爸爸媽媽幫忙解答,或變成作業(yè)讓孩子們查閱資料,尋找答案,寫調查報告。漸漸地,孩子們教王老師辨認積雨云、層云、卷云,教她認識龍葵、車前草……周末的時候,王老師帶著孩子們去白鷺濕地觀察植物和動物,一起在科普長廊里了解濕地的形成過程,以及動植物的物種,孩子們成了王兮的老師,這樣的課程也不知不覺竟有了科學、生物學的意味。
在晨誦《詩經》時,王兮發(fā)現(xiàn)《詩經》里出現(xiàn)了很多植物的名稱,于是她百度輸入“詩經里的植物”,沒想到,里面的資料應有盡有。于是,她帶著孩子們讀《關雎》時認識了荇菜——那不正是水池里像浮萍一樣的不明植物嗎?讀《芣苜》時認識了車前草,那可是利尿清熱的常見藥物……就這樣,晨誦與筆記大自然又有了新的契合點。
王兮說,“我只是把孩子們帶進了自然里,讓他們專注于一花一草的形狀、紋理、氣息,讓他們感受大自然植物、動物彼此之間的關系,他們通過觀察、畫畫把事物具象化、細節(jié)化,捕捉到偶然闖入我們生活中的一只菜粉蝶、一只蝸牛、一只水蚊子的剎那感覺,他們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心靈便打開了,他們便真正成了大自然的一部分?!?/p>
不經意之間,王兮找尋到一種學習的新途徑,一種整合數(shù)學、科學、藝術、語文等多學科的方式。她感到自豪,因為她覺得自已為孩子們打開了一扇通往真正學習的小窗。
除了“筆記大自然課程”,還有“新父母課程”“生命課程”“經濟學課程”“甲骨文課程”“吟誦課程”……王兮老師將新教育實驗做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
王兮,從一個曾經有過職業(yè)倦怠的普通教師,成長為一名新教育實驗的踐行者。三年后的2015年7月,在一年一度的全國新教育年會上,王兮老師被評為全國新教育榜樣教師。組委會的頒獎詞是這樣的:
一場不期而遇的邂逅,一次點燃夢想的追尋。從初識到深諳,從懵懂到熱愛,她選擇了新教育的路,一條注定不平凡的路。這里,有她愿意為之奮斗的理想,這里有她傾心呵護的孩子。聽,那清越激昂的晨誦清音,不正是她和學生們共同吟誦的生命之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