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建國
在我看來,萬榮籍的名人,最知名的當推戰(zhàn)國時期的張儀,也許正是有了張儀,才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進程,改變中國歷史的格局,從這一點上來講,他應是萬榮人的驕傲。只是,萬榮縣在宣傳自身文化時,卻往往忽略了這個在中國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以至運城都很少有人知道,在歷史上曾因“連橫”而蜚聲遐邇的張儀,原來是萬榮人。
張儀,戰(zhàn)國時魏國人,故里在萬榮縣王顯鄉(xiāng)張儀村。他與蘇秦同為鬼谷子的弟子。相傳,張儀村南的大嶷山,便是鬼谷子授徒的云夢山。那時,山上人煙稀少,到處長滿了蘆葦,每到秋末,白茫茫一片,故又叫白草山。山上有位異人,號稱“鬼谷子”。張儀聞訊后,徒步上山,拜鬼谷子為師。五年學成后問先生道:“當今七雄割據(jù),弟子該往何方?”先生說道:“你拔一根草,我給你占卜后事?!睆垉x面對西崖,隨手拔起一根細葉小花。先生一看便說“好!好!好!此草名日遠志,象征你志向遠大。”并隨口作歌道:“小花細葉貌不揚,根深入土三尺長。遠志辛溫除疫病,隨馬西去佐秦王?!?/p>
不過,他離開云夢山后并未直接去到秦國,而是輾轉(zhuǎn)來到楚相昭陽門下作食客,因赤山宴會疑其盜走“和氏璧”,險被杖斃。后來在蘇秦相助下才為秦王客卿。他看到秦國日漸強大,便力勸秦王連橫,利用各國君主的貪心,挑撥他們自相侵奪,使秦王乘機漁利。
秦孝公用商鞅變法后,南取巴蜀,國勢日盛。周顯王四十一年(前328年),張儀受命與公子華攻取魏地蒲陽及陜地(今河南陜縣),后復奉還于魏,并命公子瑤屬于魏。于是他軟硬兼施,導致秦魏結(jié)好,魏南上郡(今延安、榆林一帶)十五縣謝秦,秦王為答謝張儀,便任他為相。他又煞費苦心,自請免了秦相,親赴魏國,又被魏國任為相。在魏4年,處心積慮,破壞合縱。魏襄王死后,哀王立,他力勸哀王聯(lián)秦。哀王不聽,他暗使秦國伐魏,取了魏國曲沃、平周(今介休)等地,迫魏就范。
周慎靚王三年(前318年),魏、趙、韓、燕、楚合縱伐秦,聯(lián)合進攻函谷關(guān),皆為秦軍擊退,齊軍中途折返。次年,秦國再敗韓軍于修魚,斬首八萬,諸侯.震恐。張儀游說魏國叛縱約而附秦。魏派張儀去秦國說情,他回到秦國后又復為相。
周赧王二年(前313年),張儀想借機伐齊,害怕齊國與楚國聯(lián)盟,便自請使楚。他對楚懷王說道:“大王如果能夠絕約于齊,秦愿獻商之地六百里,并使秦女做大王妻。”楚懷王好色,決意與齊國絕約,派逄侯丑隨張儀到秦國割地。至秦京后,張儀佯裝墮車足傷,避不露面,等到楚齊斷交而秦齊交成后,乃食卻前言。逄.回報楚王,楚王大怒,派丐率師伐秦,結(jié)果大敗于丹陽一帶。楚國舉全部軍隊再度攻秦,又改于藍田。懷王被俘,只得獻地求和。
赧王四年(前311年),秦王派人與楚王商議,愿以武關(guān)之外易黔中地,楚王吃一塹長一智,并沒有輕易答應,而是提出一個條件,希望秦王能夠以張儀來換黔中之地。張儀明知楚王是為了挾嫌報復,此去兇多吉少,但是在權(quán)衡利害后,還是自愿請求去楚國為使。楚王見狀,心中暗喜,當即將張儀囚禁,準備斬首。張儀卻暗中勾結(jié)楚王夫人鄭袖,憑三寸不爛之舌,誘惑楚王同秦結(jié)好。楚王向來耳軟,在枕頭風的吹拂下,不顧屈原的忠諫,重新與張儀言歸于好。張儀回報秦王,得封地五邑,號武信君。
后來張儀又到齊、趙、燕等國,說服燕昭王聯(lián)秦,燕獻常山(今大同)五城以后。張儀出使歸來,惠王駕崩,武王即位。武王為太子時就厭惡張儀,各國此時也叛連橫復合縱,加之群臣多說張儀壞話,人心向背。張儀自知惹人甚眾,勢孤力單,已無法回天,便于赧王五年(前310年)借詞還魏,一年后卒于大梁。其后范.睢接秦相,將連橫演變?yōu)檫h交近攻,始皇登位,訂為國策,先后滅六國,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其中不能說沒有張儀的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