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華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究直腸癌術后結腸造口患者的臨床護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隨機選擇了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140例直腸癌術后結腸造口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而實驗組給予了系統(tǒng)性了護理干預,然后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進行對比。結果 實驗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41.24±2.31)分、造口自理能力(20.15±1.15)分和排便規(guī)律(88.57%)等指標評分均高于對照組(16.47±2.06)分、(12.16±1.04)分、(51.43%),而排便障礙(7.14%)、排便不適(4.19%)、并發(fā)癥發(fā)生率(5.71%)等指標低于對照組(28.57%)、(20.0%)、(20.0%),兩組患者間的數據差異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對直腸癌術后結腸造口患者進行臨床治療時,為其提供系統(tǒng)性的護理干預,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排便癥狀,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而且還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直腸癌術后結腸造口;護理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本次研究隨機選擇了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140例直腸癌術后結腸造口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中38例男,32例女,患者年齡在33-75歲,平均(53.5±1.3)歲;實驗組中36例男,34例女,患者年齡在34-75歲,平均(53.8±1.4)歲。兩組患者臨床數據不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具備一定的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主要護理內容如下:(1)術后每隔30min對患者進行血壓、呼吸及脈搏測量,術后4-6h后,改成每隔1h對患者血壓、呼吸及脈搏進行測量;(2)對患者的引流性狀、引流管狀態(tài)、引流量及顏色進行觀察和記錄;(3)對無法正常排尿患者,需要為其留置導尿管,并且在術后5-7h指導患者開展膀胱舒縮功能訓練,待患者可以正常排尿后,可以拔出導尿管;(4)對患者會陰切口、造口部位及周邊皮膚給予系統(tǒng)性的護理,避免感染現象的發(fā)生。
實驗組給予了系統(tǒng)性了護理干預,護理內容如下:(1)術前護理:術前大部分患者會存在焦慮、緊張及恐懼心理,擔心手術是否成功,是否存在并發(fā)癥。此時就需要護理人員加強與患者進行交流和溝通,耐心向患者講解直腸癌手術治療及護理方法,這樣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緒,提高患者治療及護理的自信心;(2)術中護理:手術過程中,醫(yī)護人員需要根據患者的病情和身體特點為其選擇造口的位置,并嚴格按照手術規(guī)范和標準進行護理,這樣不僅可以降低造口旁疝的發(fā)生率,而且還可以確保手術過程的順利進行。(3)術后護理:①一般護理:待患者生命體征恢復平穩(wěn)后,護理人員可以協(xié)助患者保持半坐臥位,以確保腹腔引流工作順利進行。同時,還需要對生命體征變化情況給予密切觀察和記錄,且保證骶前引流管不會出現堵塞、彎折及擠壓現象,詳細記錄患者腹腔引流數量、引流液性質及顏色。②造口護理:醫(yī)護人員需要對患者造口位置是否存在異?,F象給予密切的觀察和記錄,并掌握患者腸段張力及造口血液循環(huán)情況,判斷患者造口位置是否存在出血、壞死、回縮等異常現象。在進行造口擴張過程中,需要戴一次性手套,并把石蠟油涂抹在食指處,隨后緩慢插入造口中,將插入深度控制在2-3個指節(jié),并停留3-5min,每天1次。當患者結束排便后,在外翻的腸黏膜上覆蓋凡士林紗布,并借助厚敷料來對造口進行保護。
1.3臨床評定標準
(1)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分和對比,主要包括規(guī)日常生活能力、造口自理能力等;(2)對兩組患者的排便規(guī)律、排便障礙、排便不適等指標進行對比;(3)對兩組患者治療和護理階段并發(fā)癥進行對比。
1.4統(tǒng)計學方法
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排便情況及不良反應借助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進行表示,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數(%)進行表示,組間研究所得數據對比采用t檢驗,如果P<0.05,則說明兩組患者研究結果異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通過相關治療和護理后,實驗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造口自理能力等指標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間的數據差異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2.3兩組患者并發(fā)癥對比
統(tǒng)計發(fā)現,實驗組中有4例(5.71%)患者出現并發(fā)癥,其中1例水腫、1例潰爛、1例壞死、1例出血;而對照組中有14例(20.0%)患者出現并發(fā)癥,其中6例水腫、4例潰爛、3例壞死、1例出血。在對并發(fā)癥患者實施針對性處理后,病癥得到有效緩解,數據差異具備一定的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臨床上,對直腸癌患者一般采用手術方法給予治療,術后需要在腹部留一個結腸造口,其會對患者的排氣與排便功能造成不良影響,同時也會危及患者的正常生活。為了使上述問題得到有效改善,則需要為患者實施系統(tǒng)性的術前、術中、術后護理干預,以加強患者臨床治療及護理的自信心和依從性,同時,系統(tǒng)性的護理干預還可以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從而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綜上所述,在對直腸癌術后結腸造口患者進行臨床治療時,為其實施針對性、系統(tǒng)性的護理干預,可以改善患者的排便情況,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趙麗君.直腸癌術后結腸造口患者的護理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6,9(2):35-36.
[2]黃家玉.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在直腸癌術后結腸造口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養(yǎng)生保健指南,2017,11(2):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