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學
“現場評論”是人民日報評論部學習和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增強“四力”重要指示精神,于2018年7月在評論版推出的新聞評論新欄目,也是一次對黨報新聞評論生產機制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創(chuàng)辦以來,從長江河堤到進博會,從與河長面對面到與兩會代表談心,過去囿于書齋的評論員化身為奔赴新聞第一線的記者,寫出了一系列“既帶思想力量,又沾泥土氣息”的好文章。人民日報“現場評論”的創(chuàng)新實踐給當下黨報的新聞評論創(chuàng)新以啟示。
一、“現場評論”的創(chuàng)新實踐
新聞評論作為媒體的靈魂和旗幟,擔負著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和任務。人民日報“現場評論”打破傳統新聞評論的生產流程和生產范式,為黨報新聞評論改革與創(chuàng)新找到了新的可能。
(一)新聞評論生產機制創(chuàng)新
人民日報“現場評論”作為一種新的評論生產范式,著力補足過去新聞評論員“腳力”不足的缺憾,將評論員從辦公室推向新聞第一線,在采訪中尋找新聞評論寫作的由頭和素材,從而改變了過去評論員囿于書齋、坐而論道的評論生產方式。這樣,既能讓評論員“走進實踐深處,觀照人民生活,表達人民心聲”,以此增進對國情、民情、社情的體察與了解;又能培養(yǎng)評論員扎實、樸素、深人的工作作風。除此,還能讓評論員在火熱的社會生活中找“活水”、抓“活魚”,做到有的放矢,真正讓黨報評論“上連黨心,下接民心”,從而增進黨報評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
(二)新聞評論表達方式創(chuàng)新
過去的新聞評論實踐中,為了追求立場的中立性和評論的客觀性,評論員多采用非第一人稱的方式進行評論。但在人民日報“現場評論”的寫作實踐中,評論員直接在新聞現場尋找評論寫作的由頭和素材,并以“我”的視角,“在場”對新聞事件發(fā)表評論。所以在“現場評論”的表達和論述中,明顯帶有一種“鏡頭感”,給受眾一種置身于其中的感覺,增加了評論的“感染力”。例如《竹海、石斛與鮮花的生態(tài)經濟學》一文,評論員將四川宜賓的蜀南竹海、貴州赤水的丙安古鎮(zhèn)、云南昆明的“花兒街”等三個不同時空的產物連綴在一起,以一種電影“蒙太奇”的手法,通過場景轉換來突出“在保護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保護”的評論主題,帶給受眾強烈的新鮮感和沖擊力。
(三)新聞評論論證模式創(chuàng)新
“現場評論”除了在新聞采訪中尋找評論由頭和提煉觀點外,在論證模式上也一改過去“觀點+材料”的傳統論證模式,挖掘新聞現場,甚至是直接引用采訪對象的原話來論證評論員自己的觀點。這種述評結合的論證方法,兼具新聞的故事性與評論的邏輯性,讓新聞評論更為生動和具有感染力,克服了過去評論文章過于強調思辨性和邏輯性的弊端,更容易讓讀者接受并產生“共鳴感”,評論的論證效率進一步得以提升。例如在《石鼓鎮(zhèn)里說植綠》一文中,評論員“在云南麗江石鼓鎮(zhèn)的林蔭道上行走,看到一位戴草帽的老人在慢慢踱步”,隨后就以84歲的趙碧和77歲的和澤周兩位老人的回憶和講述作為論據展開論述,最后又從年輕的石鼓鎮(zhèn)林工站站長和朝明的述說中落筆,文章邏輯清晰,讀來讓人信服。
(四)新聞評論傳播方式創(chuàng)新
一篇優(yōu)秀的新聞評論要形成傳播力、影響力和輿論引導力,還在于新聞評論傳播方式的創(chuàng)新。人民日報“現場評論”充分發(fā)揮人民日報在報、網、端、微的傳播優(yōu)勢,在做好報紙“現場評論”欄目的同時,深人挖掘和利用新媒體傳播技術和傳播方法,創(chuàng)新使用H5、短視頻直播等傳播手段,為黨報評論插上了新媒體的“翅膀”。例如,在中宣部組織的“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道”主體采訪活動中,“人民日報評論”微信公眾號不僅開設了《評論君的“長江號”》專欄,每天推送一篇“現場評論”,還推送了H5產品《快看!我把我印在了長江上》。用戶在閱讀評論內容的同時,還可以上傳個人頭像制作精美的明信片分享到朋友圈,形成了“二次傳播”的良好效果。這種“線上線下”共同發(fā)力的傳播方式,讓黨報評論更添影響力。
二、“現場評論”創(chuàng)新實踐的隱憂“現場評論”作為一種新的新聞評論生產范式,突破以往人民日報評論的宏大敘事模式,評論員深人新聞第一線,以老百姓可見可感的形式,創(chuàng)新新聞評論的生產、表達、論證以及傳播方式,獲得了良好的反響。但在“現場評論”的創(chuàng)新實踐中,由于評論員“我”直接介人“新聞現場”,并以此選題和寫作,所以如何在實踐中保持和平衡新聞評論的客觀性、代表性以及材料與觀點之間的關系等問題,還需在實踐中進一步思考與應對。
(一)“我”與新聞評論的客觀性“現場評論”最大的創(chuàng)新之處,就是評論員以“記者”的身份參與新聞采訪,在采訪中尋找新聞評論寫作的由頭和素材。雖然新聞評論本就是觀點表達的文體,但作為主流媒體的評論員,其觀點對受眾來說,顯然并非評論員的“一家之言”。所以,如何既以“我”的視角去采寫新聞評論,帶給受眾“置身感”,產生“信服力”,又從實踐本身的瑣碎中抽離,以客觀的眼光打量和分析問題,進而做出符合客觀實際的評論,是每個置身新聞現場的評論員不得不考慮的問題。這就要求評論員不斷提升自己的新聞敏感度和敏銳性,堅持新聞的客觀性準則,恪守新聞專業(yè)精神,以此來破解和平衡由于評論員“在場”而可能導致的“客觀性”難題。
(二)“小事件”能否反映“大問題”
“現場評論”的寫作實踐中,評論員奔赴一地進行采訪寫作,面臨的就是所在地的具體情況和具體問題。那么,如何透過這些“點”,上的“小問題”,反映“面”上的“大問題”,從而抓到“真問題”,由此“以小見大”“見微知著”,這也最能考驗評論員的功底與積累。這就要求新聞評論:工作者既要“上接天線”,熟悉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以及我們時代發(fā)展的大背景;又要“下接地氣”,了解老百姓所思所想,以及普遍關心的問題;同時,還要在采訪前做好扎實的材料和知識準備工作。只有這樣,評論員才不會被囿于一事一地,也才能“由點及面”“由表及里”,從“小事件”中洞悉“大問題”,真正做到“以小見大”“見微知著”。
(三)如何平衡“述”與“評”
新聞評論作為一種觀點表達的論說性文體,說理性和思辨性是其基本的特征?!艾F場評論”的創(chuàng)新實踐中,新聞評論員依靠新聞現場捕獲的新聞事實,以新聞敘述來代替過去“觀點+材料”的論證模式。這種論證模式,一方面,帶有強烈的“現場感”,能透過評論員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增加評論的附加值;另一方面,過多新聞事實介人評論文本,又會在客觀上造成新聞事實的堆砌,讓讀者只見“新聞”難覓“觀點”,從而影響整個新聞評論的論證效率。故此,如何在論證中平衡“述”與“評”的關系,也是評論員不得不考慮的一個問題?!艾F場評論”作為一種觀點表達的實用文體,所有的論據都應該為觀點服務。那么,在“述”與“評”的關系中,也當由“觀點”來統攝所有新聞事實,以此作為論證中事實選擇的標準和依據。
三、啟示
“新聞宣傳是否善于創(chuàng)新,是否能夠做到常做常新,是其發(fā)展壯大、保持強大生命力的關鍵?!毙侣勗u論作為輿論宣傳和思想引領的“金話筒”,作為黨報黨刊公信力和權威性的來源,更應“常做常新”,不斷適應新形勢下思想宣傳和輿論引導工作的需要。探究和反思人民日報“現場評論”的創(chuàng)新實踐,就是為了能給
四、結語
摘自《青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