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洪香 陳書遷
墓志又叫“埋銘”“葬志”等,是封建社會重要的附葬品,隨棺埋在墓穴中,記載死者生平事跡、卒年、葬期,一般多采用石、磚,少數(shù)亦有鐵鑄品,陶瓷品。隨著東漢后期燒造工藝成熟,人們“恐地變,慮山異,鐫瓷石為墓志銘”。青花墓志最早出現(xiàn)于元代,以瓷為質,青料為墨,用毛筆書寫或直接刻寫,記事廣泛,內容豐富,制作時間明確,是探討喪葬習俗的重要資料。它多見于江西景德鎮(zhèn)及周圍地區(qū),江西省博物館藏瓷質墓志元代僅一件,明代較少,清代較多。
一、江西省博物館藏清墓志瓷盤
江西省博物館藏數(shù)十件墓志瓷器,器型分為盤、方盒、方形或圓形板、谷倉四類,其中元代器型為瓷質谷倉,因精湛的制作工藝及堆塑內容,被認定為永久禁止出境展覽文物;明代器型均為方形或圓形瓷板;清代器型有瓷盤、方盒、方形或圓形瓷板,以方盒最為常見:民國器型為方盒。墓志銘文均為反映墓主生卒年代、姓名、身份、立志人名與墓主關系、葬地風水、墓志緣由等信息。
在館藏瓷質墓志中,清代數(shù)量最多、種類最全,絕大多數(shù)為白胎青花器,紋飾刻畫粗糙,銘文率性隨意。清墓志瓷盤共有8件,7件為青花墓志盤,1件為豆青釉刻劃銘文瓷盤,以嘉慶年間居多。墓志銘紋多數(shù)刻于盤內,也有刻在盤外壁的,銘文直接刻劃在瓷盤原有紋飾上。瓷盤紋飾包括一路榮華紋(圖1、圖7)、喜鵲鬧梅紋(圖2)、雙馬紋(圖4)、龍紋(圖6)、過墻龍紋(圖8)等吉祥紋飾,無論器形、紋飾、銘文風格均較為粗糙,為景德鎮(zhèn)民窯生產,應給清代不富裕的江西平民使用。
為了方便釋讀清墓志瓷盤上的銘文,暫列5件具有代表性的清墓志銘文盤,特將每行豎排書寫為橫排,歷史年代后附公元紀年,某些異體字、簡化字改為現(xiàn)在通行的文字,如“妣”原為上下結構,現(xiàn)在識別為左右結構等,暫未識別的文字用“口’表示,以“/”作為每行和區(qū)別立志人名的標識。(附:丑時為“1時到3時”、辰時為“7時到9時”、酉時為“17時至19時”、戌時為“19時到21時”、亥時為“21時至23時”)
1.清嘉慶青花一路榮華盤(圖1),豎刻七列,墓志銘原文為“故母游氏生康熙癸巳(1713)年八月初一日/亥時沒乾隆甲寅(1794)年十月十八戌時/葬水南四廟下關土井頭/庚山甲向兼酉卯合金/嘉慶庚午年(1810)九月初八日庚申酉時/孝男利湛/清/泗孫正宇/宦/窠曾孫天詳/誦/誠/等立”。
2.清嘉慶青花喜鵲鬧梅紋盤(圖2),豎刻八列,墓志銘原文為“清故父曹公口口/生乾隆丙辰年(1736)四月廿口/于時沒嘉慶丙辰年(1796)/三月初五戌時葬水南/四廟下關土井頭庚山甲向兼酉卯分金,嘉慶庚午年(1810)九月初八庚申酉時/孝男天耀/孫口先/光/魯智禮等立”。
3.清嘉慶青花花卉墓志銘文盤(圖3),與其他刻寫方式不同,刻于盤外壁,豎刻三列,墓志銘原文為“清故黃公名翼文字西翰爵行四十五府君乃冊九一公之曾孫意七四公之次孫聲二四公之次子也生乾隆二年八月二十六日亥時歿嘉慶二十三年四月十七日辰時享年八十有二/公生子五信/茂昭顯昭/簡運口口媳陳/唐/歐陽/紀/余/羅/洪/李/張/吳/孫躍口口蔚/振萍/省儒/雅/杰通嶙峋/孫媳婦口/龍/陳/謝/余/吳用曾孫樹/策考網口口淌口毛,曾孫媳婦歐陽/立此為萬年之記云”。
4.清嘉慶青花雙馬紋盤(圖4),墓志銘原文為“故祖曹公成章人人生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十月二十九日戌時沒/乾隆丙寅(1746)八月廿六時嘉慶十五年(1810)/庚午歲九月初八酉時安葬龍泉縣/水南四廟下關土井頭庚山甲山向兼酉卯/分金/孝孫劉繡緩/曾孫立晟昊擊玄孫元祿禎保/嗣孫道口/珠/珍等立”。清嘉慶時期江西龍泉縣即吉安府龍泉縣(今吉安市遂川縣)。
5.清光緒豆青釉刻劃墓志銘盤(圖5),墓志銘原文為“原籍南昌府南昌縣瀝南村/寄寓贛州府城東坊磁器街/道光庚于(1840)年十一月初十日辰時生/皇清誥封通議大夫顕考熊公諱在章號曉亭府君老人人之銘盤/光緒甲辰(1904)年四月二十六日丑時歿”。
二、清墓志瓷盤內涵解析
江西省博物館藏清墓志瓷盤銘文主要刻寫在盤內壁,只有一件刻于盤外壁,內容或簡單或豐富,簡單者只有墓主人生卒年月及立墓志人,豐富者除基本信息外,有的涉及到立碑緣由、葬地風水、墓主人身份等信息。
(一)來源分析
通過入藏來源信息和墓志銘原文分析,有的有明確的出土信息,有的銘文內容明確了葬地,如葬子龍泉縣或原籍為南昌府,為我們提供了較為可靠的來源信息.
其一,清光緒豆青釉刻劃墓志銘盤(圖5)由1952年南昌向塘飛機場出土。數(shù)量雖少,依然可證明瓷質墓志銘是作為葬具使用的,有可能是放在墓主頭部的龕洞中。有學者認為在坐北朝南的墓室中,墓主的頭部在北方,家境較好的后人會在沿著墓主頭部的墓壁上開鑿出三個龕洞,中間的龕洞一般是正方形的,用以擺放較為貴重的陪葬物”。后壁帶小壁龕的在贛粵高速公路吉安市曲瀨段的清代墓葬中較為常見,其中一墓出土一方墓志,記載為清乾隆時期墓,隨葬有筒形小罐、捏流無望壺形器。
其二,清嘉慶青花雙馬紋盤(圖4),墓志銘上清晰記載“嘉慶十五年庚年歲九月初八酉時安葬龍泉縣”,可知葬地在龍泉縣.清嘉慶時期江西龍泉縣即吉安府龍泉縣(今吉安市遂川縣),與其他館藏嘉慶時期的墓志盤對比分析,可知葬地風水幾乎一致,都是選擇“四廟下關土井頭/庚山甲向兼酉卯分金”的吉穴進行埋葬,且進入江西省博物館之前的來源幾乎都是吉安市文物商店收購,因此可以確定,這一批嘉慶時期的青花墓志盤都來自吉安府龍泉縣(今吉安市遂川縣)及周邊地區(qū),其葬制葬俗亦同。還有一件為清光緒豆青釉刻劃墓志銘盤(圖5)清楚地記載“……原籍南昌府南昌縣瀝南村,寄寓贛州府城東坊磁器街……”,即逝者原籍在南昌縣瀝南村,寄住在贛州府城東坊磁器街,其墓志瓷盤在磁器街燒制的可能性很大,為我們研究明清時期江西的喪葬文化提供了可靠的資料。
(二)功能分析
墓志銘通常指的是放入墓穴中的一塊石碑,石上刻寫著墓主的姓名,生平、籍貫、生前功績,又稱“埋銘”“葬志”,民間俗稱“暗碑”。江西省博物館藏清墓志瓷盤紋飾不統(tǒng)一,如一路榮華、喜鵲鬧梅、龍紋等吉祥紋飾,繪畫較為粗糙。最為特色的是墓志銘文直接在紋飾上進行刻劃,沒有顧忌到紋樣的完整性,推測是率性故意之作,所以墓志銘的年代要晚于青花盤本身的年代。其字體一般,多數(shù)為隨意寫作,談不上書法的水準,推測主要為平民使用,簡體字、異體字隨處可見,比如將“嘉慶”年寫作“加慶”年,將“老太君”寫成“老太均”,“顯妣”寫作“顯比”,“于”與“於”通用,可能是為了書寫方便,經常共用一字,如“某某生於某某年,終於某某年”,共用“於”字,類似情況亦常見,經常共用輩分,如孝男利湛、利清、利泅,共用“利”字(圖1),此外還有共用“年”“月”“曰”“時”“孝男”“孫”等字。
所以通過墓志銘文直接刻劃在瓷器紋飾面且沒有顧忌紋樣的完整性,可以推測清青花盤和豆青釉盤在功能上已經發(fā)生了改變,由生活器皿轉變?yōu)閱试嵊闷?,又因為使用文字風格隨意且不規(guī)范,使用者應是平民。他們大多只是社會上一群無聲無息的過客,生平沒有在社會上掀起任何程度上的波瀾,經濟上也毫無顯赫實力可言,死后即使設立暗碑,也“無話可說”,故他們死后,使用的是特殊材質的暗碑一一瓷質暗碑。
(三)內容分析
清代墓志銘書寫在瓷盤上,受限于盤的大小及紋樣的關系,文字一般較少,有的刻在盤外,多數(shù)刻在盤內壁。字體多數(shù)粗獷隨意,無書法可言。墓志銘文內容或簡單或復雜,一般包括墓主生卒年代、墓主身份、姓名、立志人名與墓主關系。
清嘉慶青花一路榮華盤(圖1),不僅介紹了墓主的身份和生卒年代,還介紹了其具體葬地及其風水“葬水南四廟下關土井頭/庚山甲向兼酉卯合金”,為我們了解清代江西的喪葬文化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再如清光緒豆青釉刻劃墓志銘盤(圖5),不僅介紹了逝者為“皇清誥封通儀大夫顯考熊公諱在章號曉亭府君老大人”及生卒年月,還給墓志銘文盤自名為“銘盤”,且介紹了墓主的原籍及寄居地“原籍南昌府南昌縣瀝南村/寄寓贛州府城東坊磁器街”等。江西省博物館藏清墓志瓷盤銘文字數(shù)一般在80字左右,字數(shù)不算多,目前所知墓志銘文最長的瓷質墓志為元青花釉里紅樓閣式谷倉(圖9),其墓志銘文共159字,既記載了死者的身份又介紹了葬地風水、葬時吉曰,是目前所見最早的青花墓志,也是最長的元代青花文字”。
縱觀瓷質墓志使用情況,始見于漢,元代較優(yōu)質,清朝居多,民國逐漸消失,說明隨著社會經濟盛衰和年代的演變,陪葬觀念曰漸薄弱。
三、解讀江西清代的葬俗文化
江西地處江南,丘陵眾多,水網密布,氣候濕潤,山清水秀,是古越人的聚居地,屬吳頭楚尾地帶,道教之風盛行,其俗多信巫尚鬼,奸淫祀,“祈鬼之俗,習而未變”“多尚黃好之教”,受其影響,葬墳時要先擇風水寶地、再選黃道吉日。從江西省博物館藏清青花盤墓志銘文中可發(fā)現(xiàn),清代江西的葬俗文化不僅受道教影響深遠,儒學思想亦有體現(xiàn),重孝之風盛行。
(一)擇風水寶地
風水信仰始自東漢,唐宋以來由于道教的廣為傳播而興盛。道家認為天地之間存在一種周流不暢的氣,“四正四隅,八方之中,各有其氣,氣之陽者,從風而行,氣之陰者,從水而行,理寓于氣,氣囿子防。”“凡地氣,從下蔭人,力深而緩”“順勢形動,回復始終,法葬其中,永吉無兇”。人死后,都喜歡請風水師擇一風水寶地,一般選擇多山環(huán)以蓄氣藏風、水抱以止氣的地形。
江西省博物館藏清瓷質墓志涉及到的風水寶地記載如下:“葬水南四廟下關土井頭,庚山甲向兼酉卯合金?!▓D1)廣州博物館亦藏有一批清至民國的青花墓志瓷盒,產自景德鎮(zhèn),使用地大多為江西地區(qū)。其涉及到的風水寶地記載如下:“壬山丙向,兼子午分金”“壬山丙向,兼子午三分”“辛山乙向,兼酉卯分針”“庚山甲向”“乙山辛向,兼卯三分,自葬之后,百世其昌”“癸山丁向,兼丑未三”“山艮坐坤向,兼丑未三分”“葬申山寅向”“山形正作亥,山己向,兼乾巽三分”“正作艮,山坤兼”“葬于三十四都豬肝山,正作卯,山酉向,卯酉七分分針,子孫綿綿?!薄白蛸悖婧ゼ骸薄熬S城正作丑未,兼艮命坤分金”“正做辛,山乙向,兼酉卯三分”“北源,風形亥,山己向”“原作艮山坤向,兼丑未三分”“乙辛亥兼卯酉分針”“葬王家山,坐北朝南”。根據江西省博物館和廣州博物館藏清墓志瓷盤銘文風水分析,江西清代擇風水寶地主要選擇“壬山丙向”“辛山乙向”“乙山辛向”“癸山丁向”“艮山坤向”“申山寅向”“乾山坤向”“坐北朝南”等方位,具體可細化至“庚山甲向兼酉卯合金”“山艮坐坤向兼丑未三分”“正作卯,山酉向,卯酉七分分針”等。
風水學認為要是能葬到一穴風水寶地,后代必定富貴昌盛,出人頭地。“葬后丁財兩盛,富貴雙全”“自葬之后,丁財兩盛,富貴綿綿”“葬后丁財兩盛,富貴雙全、瓜瓞綿綿”“自葬之后,丁財兩盛,庇佑綿延”“內作庚甲,外兼癸卯分針,自葬之后,子孫開煙發(fā)端,義行忠信,曾玄科甲連連”“葬后丁財繁茂,富貴于秋”。江西省博物館藏清咸豐青花花卉紋長方形盒蓋內壁刻“福壽雙全”。
(二)選黃道吉日
清代江西人不僅重視風水寶地的選擇,也不忽視黃道吉曰的挑選,他們認為葬曰的吉兇直接關系到后人的安危、富貴。所以一般人死后,一定要挑選一黃道吉曰,有時為了等待黃道吉曰的來臨要停柩數(shù)日乃至幾年。
江西省博物館藏清嘉慶青花盤記載死者去世年份日期雖有不同,但均選擇嘉慶庚午年(1810)九月初八日下葬或立碑,有的距離去世日期達64年之久,可見對黃道吉曰的重視。如清嘉慶青花一路榮華盤墓志記載“故母游氏,乾隆甲寅年(1794)沒,嘉慶庚午年(1810)九月初八立碑”,去世與立碑時間相隔16年;清嘉慶青花喜鵲鬧梅紋盤墓志記載“清故父曹公,嘉慶丙辰年(1796)沒,嘉慶庚午年(1810)九月初八立碑”,去世與立碑時間相隔14年;清嘉慶青花雙馬紋盤墓志記載“故祖曹公成章大人,乾隆丙寅(1746)年沒,嘉慶十五年(1810)九月初八安葬龍泉縣”,去世時間與下葬時間相隔64年之久,推測應是二次遷葬。但無一例外,都選擇嘉慶十五年(1810)九月初八立碑或下葬,可見當日是個黃道吉日。
考古資料中,也有立碑時間和葬墳時間不一致的。如江西樟樹經樓南家清代墓9座,M1碑石為長方形,碑文記錄墓主為男性,南姓,康熙十五年故。N10也有一寬厚青石板墓碑,縱刻“例授八品大孺人”。發(fā)現(xiàn)的兩塊墓碑均與墓穴錯位,證明立碑不是與葬墳同時進行,而是延續(xù)至今的冬至立碑習俗。
(三)儒學重孝
中國向來崇尚儒學,江西也不例外。儒家認為,孝一定要建立在“敬”的基礎上,即“敬”是孝的根本,沒有“敬”談不上“孝”??鬃诱J為“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孝是對父母的一種自然的情感。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p>
從漢代開始“事死如事生”,崇尚厚葬,雖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厚葬之風曰簡,但對祖宗、對先人、對死者該有的尊重依然存在。如墓志銘的稱呼,有的稱“顯妣”“顯考”,有的稱“老太君”“老儒人”“老府君”“府君老大人”表明清代對長者的稱謂,多數(shù)為尊稱,反映一種孝道。清光緒豆青釉刻劃墓志銘盤(圖5),墓志銘文記載“皇清誥封通儀大夫顯考熊公諱在章號曉亭府君老大人……”,廣州博物館藏清光緒青花卷草龍紋方形瓷盒墓志銘文記載“清故羅母黃太均老孺人墓……”。在樟樹經樓南家明代墓葬M10為束腰梯形單室墓,頂磚朝室內平面壓印有“清邑考妣南田黃大孺人墓”13字。墓碑為寬厚青石板,墓文縱刻“例授八品大孺人”。
四、結語
江西省博物館藏清代墓志瓷盤,內容豐富、字體刻寫率性隨意,通過解析其內涵、功能,解讀清代江西的喪葬文化,如通過稱呼對象可知受儒學影響,重視孝道,也可略窺清朝女性地位,通過字體,可知民間習俗,通過立碑人信息,可知清代江西的取名文化,通過內容可知受道教影響,重視風水等。根據這些資料的解讀,且瓷質較為粗劣,釉色控制不當,紋飾較為簡單,墓志銘刻畫也不嚴謹,可推測這批瓷質墓志應是清代江西的平民使用,受道教影響,重視葬地風水寶地、黃道吉曰的選擇,同時又受儒學影響,重孝之風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