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妹
[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近日,一起“民告官”的案子在網上引發(fā)眾多關注。原告楊曉將自己的車停在有停車線的地方,被交警貼條罰款400元。為此,楊曉將北京市交管局朝陽某交通大隊訴至法庭。此事耗時近兩年,歷經一審、被上訴、二審,最終法院判令交通大隊撤銷罰單。
有人認為:為了400元罰單,費這么大勁,不太值得,還不如把時間與精力花在陪伴家人和工作事業(yè)上。楊曉回應說:“如果只是我的私事,我其實挺隨和的,但如果牽扯到大家的利益,我就愿意較真。有許多鄰居都被貼條了,我們在這兒停了7年,怎么突然就違章了,我覺得有必要弄個清楚?!?/p>
作為公民,你對這一事件有怎樣的感觸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同高考作文。
[點撥]
此作文題屬于“時事評論”類文章,要對發(fā)生的事件或現(xiàn)象發(fā)表積極、正面、有價值、有意義的見解。寫作時,要就事論事,選取恰當的角度予以多層次評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分析文題,第一段敘述了新聞事件。第二段則引用了別人的評價對事件補充說明。實際上,第二段給我們提供了寫作的思路。對于此事,有兩種觀點可供寫作者選擇。一、站在楊曉的立場:①做人處事少一些淡漠,多一分求真(公平、正義);②公民要注重個人利益,更要維護公共利益;③加強監(jiān)管,依法行政,維護公民合法權益。二、站在楊曉的對立面:①做事應考慮機會成本,不要因小失大;②珍惜時間和精力,多做對自己有意義和價值的事情。
“提示語”明確設定了角色定位——“公民”。把考生的角色上升到了中國公民的角色,所以,要寫好這一文題,應該站在時代大發(fā)展的角度,從公民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方面著手,文章的深度和高度會更上一個臺階。
原文
做敢于打破砂鍋的人
中國有句古話:“打破砂鍋問到底?!边@聽起來有點鉆牛角尖式的倔強,但是在公眾利益面前,我們正缺少這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人。
在有停車線的地方停車卻被罰了款,多數人一笑了之,卻鮮有人站出來發(fā)聲,為大家討個說法?;蛟S有些人會覺得為了一張罰單而大動干戈,勞神傷財,頗為不值。但在我看來,這無關乎“值”與“不值”,這代表著堅決維護公眾利益的思想和勇氣。
曾幾何時,中國人對維護自身權利的概念一無所知,自身的利益一損再損,在不合理的規(guī)章制度面前逆來順受。近幾年來,伴隨著信息時代的飛速發(fā)展,維護公眾利益的思想的火花開始出現(xiàn)燎原之勢。村民匿名舉報污水廠,是表達自己無聲的怒罵;毒疫苗事件持續(xù)發(fā)酵,是人民群眾站出來維護集體利益;而為一張罰單打官司上訴,更體現(xiàn)了越來越多的普通公民具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并愿意為之付出行動。
“打破砂鍋問到底”,不僅僅是一種精神,更需要莫大的勇氣。陽光照射的背后必有黑暗。在利益侵害面前,需要有敢于點亮火把,面對未知對手的勇氣;演員的陰陽合同無疑是對公眾利益的侵害,可是多少人對此心照不宣,或陷入其中,或置身事外,數十年竟無一人打破這個“砂鍋”,蒙十三億中國人于鼓中!維護公共利益道阻且艱,前方不知道有多少“攔路猛虎”,多少不可逾越的大山。正是那些具有打破砂鍋勇氣的人,使我們的利益得到守護:若無崔永元的大膽揭露,又怎會有無數偷稅行為得以曝光;若無宋丹丹等人的嚴厲指責,現(xiàn)在恐怕仍有許多“鮮肉”拿著極不合理的天價合同;若無《疫苗之王》的撰寫與發(fā)布,不知這65萬支毒疫苗將禍害多少無辜兒童;若無女星的吶喊,哈特·懷恩可能仍逍遙法外,而“wetoo”運動也不會發(fā)展得轟轟烈烈……
公眾利益,無關乎大小,都值得我們捍衛(wèi);維權行動,無關于值與不值,每一次都意義深遠。我想,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行動起來,有那份“鉆牛角尖兒”的倔強,做“敢于打破砂鍋問到底”的人!祖國的明天,必將更加絢爛多彩!
[診斷]
文章圍繞“敢于做打破砂鍋的人”來寫,何為“打破砂鍋問到底”?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一定要把事情弄個清楚。此話側重于“問”和“追究”,作者把材料事件概述成“打破砂鍋問到底”,對事件的概括過于含糊,不夠準確。顯然只看到了事情的表面,并沒有解讀到事件的核心。標題是文章的眼睛,文眼淺顯,文章自然流于平淡。
文章雖然觀點明確,思路較為清晰。但作為時評,對事情的分析和深度解讀不夠精準,對于事件所產生的根本原因以及意義沒有深入挖掘,分數自然只能在46分左右。
升格
做權力的“吹哨人”
波伏娃曾說:“我與所有人一樣,一半是同謀,一半是受害者?!痹?00元不合理罰單面前,多數人一笑了之,卻鮮有人站出來發(fā)聲。或許有些人會覺得為了一張罰單而大動干戈,勞神傷財,頗為不值。但在我看來,這無關乎“值”與“不值”,這代表著堅決維護公眾利益的思想和勇氣。
曾幾何時,中國人維權意識淡薄,在不合理的規(guī)章制度面前逆來順受。近幾年來,伴隨著信息時代的飛速發(fā)展,維護公眾利益的思想火花開始出現(xiàn)燎原之勢。村民匿名舉報污水廠,是表達自己無聲的怒罵;毒疫苗事件持續(xù)發(fā)酵,是人民群眾站出來維護集體利益;而為一張罰單打官司上訴,更體現(xiàn)楊曉勇于在公眾利益受到侵害時向交警權力吹響警告的哨聲,阻止其跨過公眾權益的最后一道防線,是執(zhí)法部門與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
我們要如楊曉一般,勇于做權力的“吹哨人”。陽光照射的背后必有黑暗。在利益侵害面前,需要有敢于點亮火把、面對未知對手的勇氣。演員的陰陽合同無疑是對公眾利益的侵害,可是多少人對此心照不宣,數十年竟無一人為此發(fā)聲!維護公共利益道阻且艱,前方不知道有多少“攔路猛虎”。但是一些權力的吹哨人,使得我們的利益一次又一次地得到守護:若無崔永元的大膽揭露,又怎會有無數偷稅行為得以曝光;若無宋丹丹等人的嚴厲指責,現(xiàn)在恐怕仍有許多“鮮肉”拿著極不合理的天價合同;若無《疫苗之王》的撰寫與發(fā)布,不知那65萬支毒疫苗將禍害多少無辜兒童;若無女星的吶喊,哈特·懷恩可能仍逍遙法外,而“wetoo”運動也不會發(fā)展得轟轟烈烈……
這樣的“他們”還有很多,“他們”都是社會的發(fā)聲者,都是權力的吹哨人,更是法律與正義的堅守者。
楊曉的哨聲不僅喚醒了人們對于公共權益的認識,也警醒政府檢討、反思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政府應看到這起官司背后是執(zhí)法部門權力的濫用,是人民對于民主法治的呼喚。楊曉向權力濫用吹響的哨聲,理應成為政府改進執(zhí)法工作、鞭策自身進步、把權力裝進籠子里的警哨。讓公民能夠對政府工作進行有效監(jiān)督,敢于對權力吹哨,形成政府與公民之間的良性互動。
公眾利益,無關乎大小,都值得我們捍衛(wèi);維權行動,無關于“值”與“不值”,都意義深遠。唯有人人做權力的“吹哨人”,政府部門依法行政,公共利益才能得到更好保障,社會才能在法治軌道上正常運轉,祖國的明天,才會更加絢爛多彩!
[攻略]
時事材料是近幾年高考作文中的熱點材料。時評作文怎么寫?總結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準確概括材料反映的本質問題,表明自己看法,明確中心論點,即發(fā)現(xiàn)問題——“是什么”。
二、分析事件產生的原因及影響,聯(lián)系社會,聯(lián)系時代,有的放矢,就事論事,即分析問題——“為什么”。
三、這個事件給我們怎樣的教訓或者經驗,促使我們怎么做;要多個角度深入挖掘,寫出作品的深度。即解決問題——“怎么辦”。
原作在發(fā)現(xiàn)問題和分析問題兩大板塊中存在明顯的不足。“打破砂鍋問到底”概括不夠準確、深入,改為“做權力的‘吹哨人’”就一針見血地抓住了事件的本質。作者如果在原思考的基礎上進一步思考這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實質,就可以讓立意更精準。再在行文中多一點剖析問題本質的意識,在文中加入對事件原因和意義的分析,相信文章品質會提升一個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