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甲淳
《人民日報》早先在《艱苦奮斗再創(chuàng)業(yè)》的署名文章中引述了“快活三里”的典故,說泰山半腰有一段平路叫“快活三里”,一些游客爬累了,喜歡在此歇歇腳。但挑山工一般不在此久留,因久歇無久力,再上“十八盤”就更困難了。假如徜徉在“快活三里”,就失去了對“無限風光在險峰”的追求。改革也是如此,決不能有歇一歇、放一放、松口氣、差不多的想法,競爭要生存、事業(yè)要發(fā)展,改革永遠在路上。
當前,在深化改革進程中也遇到了這樣的“快活三里”。一條注定充滿挑戰(zhàn)的路,為什么要走?一條沒人走過的路,為什么敢走……這些“快活三里”歇腳停留的表現(xiàn),給深化改革帶來了負能量。
改革,一種帶來改變、孕育希望的力量,一個時代的精神氣質。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偉大夢想不是等得來、喊得來的,而是拼出來、干出來的。在這個千帆競發(fā)、百舸爭流的時代,我們絕不能有半點驕傲自滿、固步自封,也絕不能有絲毫猶豫不決、徘徊彷徨,必須統(tǒng)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yè)、偉大夢想,勇立潮頭、奮勇搏擊。
“以守維成則成難繼,因創(chuàng)興業(yè)則業(yè)自達?!睂v史最好的紀念就是創(chuàng)造新的歷史。我們伴隨改革春雷而生、沐浴改革春風而興、勇立改革潮頭而強,立足新時代,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遠大目標還未達成,前面還有陡峭的“十八盤”等著我們去攀爬。今天,我們站在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坐標點回望,在黨的堅強領導下,40年來,中國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敢為人先、勇立潮頭,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奮斗精神,順應改革發(fā)展大勢。
在中國不斷崛起的過程中,總有那么一些人,勇于去做改革“挑山工”。正如習近平總書記不斷強調的,唯其艱難,才更顯勇毅;唯其篤行,才彌足珍貴。要避免“快活三里”現(xiàn)象,正確把握改革大局、扎實推進深化改革,一往無前地攀下“十八盤”,就必須做敢于涉險灘、敢啃硬骨頭、敢挑百斤擔的“挑山工”。以先鋒的姿態(tài)繼續(xù)開拓前進,讓頭腦和身體時刻“在路上”,以必成之心,創(chuàng)未有之業(yè)!改革開放再出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