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書恒 傅廷中
摘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中只明確規(guī)定船舶優(yōu)先權可以依司法強制出售而歸于消滅,而未明晰船舶抵押權等擔保物權以及與船舶聯系密切的債權也可以適用"干凈船"制度,會因司法強制出售而消滅。針對這些權利是否可以因司法拍賣消滅,該文采用利益考量的方法,分析在不同情況下不一樣的法律后果,并在此基礎上對相關法律的修改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干凈船"制度;船舶抵押權;與船舶聯系密切的債權
中圖分類號:D996.1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6028X(2019)01008207
對于船舶經過司法拍賣產生的法律后果,需要思考的一個前提是司法公開拍賣船舶到底是公法性質的行為還是私法性質的行為,因此產生了"公法說"和"私法說",一般認為法院的司法拍賣屬于公法行為,[1]故而引發(fā)了公法性質下司法拍賣船舶的特殊制度,即"干凈船"制度:當船舶通過司法拍賣程序拍賣后,船舶上就不再附有任何債務,船舶競得人可以完整地占有、使用船舶,此時船舶便成為了"干凈船"。對此,仍然需要明確的一點是,之所以將通過此種司法拍賣程序得到"干凈船"的司法實踐稱之為"制度",是由于在1994年7月6日頒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海事法院拍賣被扣押船舶清償債務的規(guī)定》(簡稱《1994年船舶拍賣規(guī)定》)中已明確提出此項程序。因此將此種司法實踐中的做法稱之為"干凈船"制度并無不妥。
從法律權利的角度出發(fā),"干凈船"制度是指當船舶被法院進行司法拍賣后,原依附于船舶上的船舶優(yōu)先權、其他不論何種性質的擔保物權以及一些與船舶密切相關的債權都不再依附于船舶,[2]46船舶成為了"干凈船",經司法拍賣取得船舶所有權的人
①參見《海商法》第29條第2項。不用承擔任何船舶上的債務負擔。從民法邏輯出發(fā),此項制度在許多民法學者的眼里不盡合理,因為它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船舶抵押權這一物權以及其他擔保物權的性質和效力,使依法設立的物權對物權人的保護效果大大減弱??捎诖送瑫r,此項制度又被國際上認可度較高的關于船舶優(yōu)先權和船舶抵押權的公約所確認,這其中國際公約的態(tài)度與民法理論迥然不同的緣由值得進行探討;除此之外,世界各國的關于船舶拍賣的立法實踐也值得關注,從中可以了解到不同的船舶拍賣立法模式,并且可以從立法實踐中學習借鑒先進的經驗。再結合中國具體的社會環(huán)境以及司法現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簡稱《海商法》)修改之際對《海商法》以及相關立法提出一些可能的建議。
一、中國海商法中的"干凈船"制度
(一)"干凈船"制度的雛形
1.《海商法》的規(guī)定
毫無疑問,《海商法》是中國海商法律體系和框架中具有最重要地位的法律之一,其中不乏"干凈船"制度的影子①。可是在《海商法》中似乎僅僅規(guī)定了不太完整的"干凈船"制度,只認可船舶優(yōu)先權這一項權利經法院強制出售后就歸于消滅,不再依附于船舶?!逗I谭ā穼τ诖暗盅簷?、船舶留置權等擔保物權以及其他一些與船舶密切相關的、會影響船舶實際營運的債權又是否會因為司法拍賣而消滅的問題沒有給予回答。也就是說對于除了船舶優(yōu)先權以外的附于船舶上的第三方權利何去何從,《海商法》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
對此,有學者指出,船舶抵押權、船舶留置權等其他擔保物權也可依照法院拍賣程序予以消滅。可是對于原因,只是簡單地提到"同理",[3]其大意應該是指與船舶優(yōu)先權一樣的道理而歸于消滅,此處的"理"應該是指"干凈船"制度能更好地保護船舶拍賣中買受人的利益,使其獲得完整的、無任何瑕疵的權利。同時,此種做法也能夠節(jié)省法院的司法資源,不致于使法院在同一標的上浪費過多的司法資源。仔細想來,此種觀點不無疑問,船舶抵押權、船舶留置權作為一種法定物權,根據物權法定原則,其與《海商法》下的船舶優(yōu)先權的性質并非完全一致,其權利的產生過程和行使過程也都不相同。船舶留置權因具有脫離留置權人占有而消滅的特性,在司法拍賣中歸于消滅尚可理解,可是關于船舶抵押權為什么會無緣無故憑空消失的理由并不充分。船舶抵押權的消滅使得船舶抵押權人只能向原債務人主張相應權利,并喪失了抵押權所擔保的債權優(yōu)先受償的權利,導致一項在擔保物權下的特殊債權變成了普通債權,且物權人的權利可能不能很好地得到保障。因此,對于船舶抵押權為何可以通過司法拍賣消滅應該予以更多解釋和說明,而不應簡單地一筆帶過。除此之外,不對船舶買受人和原物權人雙方哪一方利益更值得保護進行比較,簡單地只對船舶抵押權通過司法拍賣消滅后所帶來的益處進行梳理,似乎并不能很好地說明船舶抵押權也可以通過司法拍賣予以消滅。因為法律中對此并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在此種情況下討論中國法律體系中的"干凈船"制度時,對于能很好保障第三方權利的擔保物權或與船舶緊密聯系的債權來說,不能輕易地認為其當然適用"干凈船"制度。
2.《1994年船舶拍賣規(guī)定》的規(guī)定
實務中和理論上大多都支持"干凈船"制度,并且認為在拍賣中船舶買受人不用承受任何債務負擔,另外一個很重要的依據可能是由于最高人民法院此前施行的一項司法解釋,也就是上文中提到的《1994年船舶拍賣規(guī)定》,在該司法解釋第1條"拍賣船舶"第十五項中明確規(guī)定:"拍賣船舶結束后,海事法院應在前述報刊上刊登公告,說明船舶業(yè)已公開拍賣給買方,船舶所有權及其風險自移交時起已經轉移,買方對船舶在移交以前所負的債務不承擔任何責任,船舶原所有人應向原登記機關辦理注銷登記。"該項條款中"買方對船舶在移交以前所負的債務不承擔任何責任"的表述被認為是對"干凈船"制度的完美詮釋,即拍賣船舶的海事法院有義務在拍賣結束后刊登公告,說明被拍賣船舶已經成為了"干凈船",在船舶移交以前附于船上的債務不再對船舶購買方產生任何法律效力??墒侨绻屑氶喿x此項司法解釋上下文的表述就會發(fā)現,這項重要的"干凈船"制度竟然是法院在拍賣流程結束后通過公告申明所確認的,而不是直接在司法解釋中予以明晰的,由此可能會產生疑問:如果法院沒有在拍賣結束后刊登公告說明被拍賣船舶已經成為"干凈船",那么"干凈船"還"干凈"嗎,買方是否仍然能夠繼受"干凈船"制度下無需承受任何債務負擔的船舶呢。因此,需要明確一個前提:《1994年船舶拍賣規(guī)定》中提及的"干凈船"制度究竟是在拍賣中買最高人民法院以前發(fā)布的司法解釋和規(guī)范性文件與本規(guī)定不一致的,以本規(guī)定為準。"受人所享有的一項法定權利,還是需要法院進行特別說明予以確認的一項由法院決定是否附贈的權利。
通過文義解釋、體系解釋等多種方法,在《1994年船舶拍賣規(guī)定》的語境下,買方在"干凈船"制度下享有的繼受"干凈船"的權利應該視為一項法定權利,而不是法院有自主裁量權可以自由確認買受人是否享有的一項權利。理由如下:首先,根據條文本身的含義,最高人民法院在條文中的用詞是"說明",即法院拍賣結束后刊登的公告僅僅是履行一項說明義務,是對拍賣結束后買方于船舶上不承擔任何債務負擔進行的說明,不影響買方本身對此項權利的享有,權利應該被視為拍賣結束后自始存在。其次,在《1994年船舶拍賣規(guī)定》中已經明確指出該規(guī)定的制定是"參照國際慣例和國際習慣作法"①,而國際慣例和國際習慣作法大多是參照《1993年船舶優(yōu)先權和抵押權國際公約》(簡稱《1993年公約》)和《1967關于統(tǒng)一船舶優(yōu)先權和船舶抵押權若干法律規(guī)定的國際公約》(簡稱《1967年公約》)的規(guī)定。在這些公約中已經明確了"干凈船"制度是拍賣船舶的競買人的一項法定權利,即使該競買人購得"干凈船"還需要履行一定程序②。最后,不承認買受人此項法定權利將會導致船舶買受人可能還需面對船舶抵押權人或債權人追索的潛在風險,導致其權利時刻承受著危險。
(二)"干凈船"制度的衍變
"干凈船"制度在學界和在司法實務中都有不少支持者,可是究竟第三方于船舶上享有的哪些權利會因為法院司法拍賣船舶后歸于消滅,卻一直有不一樣的聲音。唯一可以看作"干凈船"制度的正式法律淵源--《1994年船舶拍賣規(guī)定》被廢止之后,在中國海商法體系中再難以找到類似《1994年船舶拍賣規(guī)定》中清晰明確的關于"干凈船"制度的表述。就2015年3月1日開始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扣押與拍賣船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簡稱《2015年船舶扣押和拍賣規(guī)定》)來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干凈船"制度的態(tài)度似乎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不僅在《2015年船舶扣押和拍賣規(guī)定》中明確廢止了《1994年船舶拍賣規(guī)定》③,而且《2015年船舶扣押和拍賣規(guī)定》全文沒有任何關于"干凈船"制度的表述。自此,中國海商法體系下有關于"干凈船"的正式的、有法律拘束力的法律條文僅剩下《海商法》中有關于船舶優(yōu)先權消滅的條款。由此令人產生聯想:在"干凈船"制度上,最高人民法院是不是改變了以往與國際習慣、國際慣例接軌的做法,僅承認船舶優(yōu)先權被法院司法拍賣后歸于消滅,而船舶抵押權等擔保物權以及其他與船舶有密切聯系的債權會依然依附于船舶上,被船舶買受人所繼受。
筆者認為,關于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不能簡單地認為沒有"干凈船"制度的法律表述后,中國的"干凈船"制度就只承認船舶優(yōu)先權這一項權利可以通過司法拍賣消滅,拍賣后船舶買受人還需要繼受其他船舶債務負擔。也有可能是因為《1994年船舶拍賣規(guī)定》中的"干凈船"制度在司法實踐中已經成為一項通行的"潛規(guī)則",最高人民法院便不在司法解釋中重申,司法實務中海事法院拍賣船舶可以依舊依照《1994年船舶拍賣規(guī)定》進行操作,事實好像也的確如此。[4]5255盡管對于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的修改有種種猜測,在實務中,一些海事法院在拍賣船舶時仍舊沒有區(qū)分《1994年船舶拍賣規(guī)定》中"船舶移交以前所負的債務"中的"債務"是否適用于所有海事請求中的債務,實際上使得船舶買受人在拍賣后無需承擔任何負擔。對此,筆者的觀點是在沒有相關法律明確規(guī)定的前提下,應客觀地判斷權利在司法拍賣中消滅對各方當事人利益的影響,分析第三方享有的其他類型的權利是否應一概地適用"干凈船"制度,綜合考量之后,做出較為合適的、能夠平衡各方權益的選擇。
二、"干凈船"制度的立法實踐
正如有學者提出,"干凈船"制度在實踐中有幾種常見的不一樣的處理模式,各個國家根據不同的立法價值取向將會采取不同的做法。[5]179以下將分別進行討論。
(一)承受主義
承受主義是指船舶抵押權、船舶優(yōu)先權等各項擔保物權和與船舶緊密聯系的債權不因拍賣程序而消滅,而是隨著船舶轉移,由買受人承受。此種立法處理模式與民法中物權追及效力以及所有權的繼受等理論可以很好的銜接,[6]幾乎可以說是完全吸收了民法中有關于物權的相關制度。承受主義的優(yōu)點也在于此,因為通過拍賣購得的船舶是具有一定債務負擔的,船舶競買人能夠憑借更低的價格買到一般情況下不能夠通過拍賣獲得的船舶,能夠鼓勵拍賣人進行拍賣,加速船舶流轉。
但是承受主義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承受主義的立法模式會導致拍賣中船舶競買人的權利時刻處于風險之中,難以完整地行使權利,勢必會導致資源不能最大化利用,不符合經濟原則;其次,拍賣前對船舶享有權利的第三方權利人也會因為船舶的多次流轉導致實踐中難以確定對應的義務人,難以主張權利;最后,海商活動具有其特殊性,《海商法》的相關規(guī)定需要與其他部門法協調適用才能發(fā)揮最好的效果,不能一味的在民法上尋找海商問題的適用依據。[7]承受主義下不加區(qū)分地吸收民法中有關于物權的規(guī)定,在民商合一的國家里可能做到了"于法有據",但是在中國,正如傅廷中教授所指出的,不加以考慮直接適用民法規(guī)定在海商活動中產生的后果猶未可知。
(二)涂銷主義
采取涂銷主義的立法模式則完全接受了"干凈船"制度的內涵和立法價值取向,其含義具體是指經過船舶拍賣程序后,附于船舶上的一切債務糾紛以及第三方海事請求都會消滅,船舶競買人不會承擔任何繼受船舶債務負擔的風險。此種處理模式能夠很好地解決上文中提到的司法實務中出現的第三方維權難和競買人的權利風險等問題,因此為近些年來的國際公約廣泛認可。雖然涂銷主義很好地保護了拍賣船舶競買人的權益,但是卻忽視了原附于船舶上第三方擔保物權人或債權人的利益,有時甚至會導致擔保物權人或債權人的權利難以得到保護:例如當船舶抵押權人不能從債務人處得到清償時,由于船舶抵押權在拍賣中已經歸于消滅,也無法行使抵押權去向船舶競買人主張擔保物權的行使,最后可能會使權利處于危困狀態(tài),導致第三方權利人蒙受巨大損失。
當然,也有學者指出,涂銷主義并不是沒有考慮第三方附于船舶上的權利消滅的法律后果,通過法院司法拍賣消滅附于船舶上權利的一個前提就是應該經過正當程序。[8]正當程序在《1993年公約》中就有所體現,在《1993年公約》中規(guī)定的船舶拍賣的程序和條件是"(a)出售時,船舶在該締約國管轄范圍之內;(b)出售是根據該國的法律和本條以及第十一條之規(guī)定進行",該公約第12條中設置的用于保護第三方權利人附于船舶上相關權利的正當程序,在其他國際公約中也可以找到類似的規(guī)定。當然,在中國也有類似的正當程序去讓"干凈船"制度變得更加合理正當,拍賣船舶的一系列程序主要包括發(fā)布公告、債權登記、債權審查以及價款分配這四個過程。具體而言,法院應該在裁定拍賣船舶后發(fā)布船舶拍賣的公告;與司法拍賣船舶有利害關系的債權人,也應當自海事法院發(fā)出公告之日起一定期限內向海事法院申請辦理債權登記;同時,法院也會對債權人的申請進行審查,從而裁定是否準許債權人登記,確權訴訟也可以看作法院審查債權人的債權是否應予登記的一種方式;最后,由于司法實踐中價款分配程序的債權人會議已經流于形式,實際上并不能發(fā)揮作用。[9]所以在債權人不能協商一致的情況下,法院會根據債權人申報的債權和其性質將拍賣所得的價款依據一定順序和比例對債權人進行清償。同時為了更好地保護第三方債權人的利益,《2015年船舶扣押和拍賣規(guī)定》第18條更是規(guī)定:"申請拍賣船舶的海事請求人未經債權登記,直接要求參與拍賣船舶價款分配的,海事法院應予準許。"在涂銷主義的立法模式下經過一定正當程序的做法使得附于船舶上第三方權利即使消滅,第三方權益也能夠很好的保護。這樣看來,涂銷主義之下附于船舶上的原權利人的權益保護問題似乎已經完全解決,各方當事人在利益的天平上也好像處在了同一高度。但是仔細想來,卻并非是沒有任何瑕疵。
亦通過上文提到的《2015年船舶扣押和拍賣規(guī)定》的第18條規(guī)定,不難看出最高人民法院在出臺相關司法解釋的同時,也考慮到了申請拍賣的海事請求人因為一些原因沒有知曉或即使知曉船舶拍賣公告也并沒有參與到債權登記程序中的情況,因此特別允許其可以未經債權登記直接參加拍賣船舶價款的分配??墒侨绻诤J抡埱笕藢嶋H參與船舶拍賣價款分配時,船舶拍賣價款已經被分配一空,并沒有任何剩余的時候,此時海事請求人的債權大概也無法得到保護。同時,由于司法解釋只對船舶拍賣有余款的情況下拍賣款分配的先后順序有所規(guī)定,但是對于船舶拍賣款并無剩余時,如何分配未獲清償的海事請求人與其他已經進行過價款分配的海事請求人之間的價款并無規(guī)定。也就是說此時沒有通過拍賣過程得到清償的海事請求人并無法律依據向"其他海事請求人主張重新分配船舶拍賣價款的權利,在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此種情況下,海事請求人的權利無法得到保護。以此看來,完全接受涂銷主義的立法模式,全盤否認第三方權利人對船舶買受人可以主張權利,似乎會在實踐中導致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
(三)剩余主義
剩余主義的立法模式下,只有當船舶拍賣價款能夠清償船舶上所有的優(yōu)先債權(法定的優(yōu)先債權)以及法院強制拍賣船舶的執(zhí)行費用后,船舶才具備被法院拍賣的資格,能夠依法被拍賣,所以能夠確保所有債權具有優(yōu)先受償權的權利人和海事請求人的權益都能夠得到完全地履行和保護。雖然此種立法模式在實踐中有一些問題不能解決,在有些國家的立法例中仍然有一席之地。日本①和德國②的立法均采取了此種立法模式。
不可否認,此種立法模式因為很好地平衡了各方當事人和利害關系人之間的利益,因此在實踐中被一些成文法國家所采用。但正如一些學者指出,法院拍賣船舶的價款不好預估,同時會影響一些在后債權人的利益。[5]179180首先,就第一點來看,法院拍賣價款的問題確實不方便預估,在實踐中可以通過以保留價拍賣的方式去解決預估價款的問題。通過設置一個拍賣保留底價確保附于船舶上原船舶所有人或經營人的所有債務能夠得到清償;或拍賣底價稍低于此,在拍賣過程中的不斷叫價攀升也很有可能會最終達到能夠清償所有債務的效果。但是問題在于過高的拍賣底價很有可能導致拍賣多次流拍,拍賣難以最終成交,特別是當船舶經營人或所有人于船舶上所負債務過于巨大時,"天價"拍賣船舶很可能會適得其反:由于無法通過拍賣船舶取得拍賣價款,所有海事請求人的債權都無法清償。其次,對在后的普通債權人利益的保護也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因為剩余主義立法模式下,當船舶拍賣價款能夠清償船舶上所有具有優(yōu)先受償權的債權和法院強制拍賣船舶的執(zhí)行費用時,船舶才具有被拍賣資格。普通債權人的利益被忽視,實踐中很可能會出現只有優(yōu)先債權能夠得到清償,普通債權人無法得到有效清償的問題,即普通海事請求人申請拍賣船舶的請求將會受到極大阻礙,其權利如何保護成為一個難題。
三、關于"干凈船"制度的一些思考
縱觀世界各國幾種主要的"干凈船"制度立法模式后,可以從中吸收有益的成分,借此來完善中國海商法中的"干凈船"制度。在中國現行海商法體系下,船舶優(yōu)先權是否可以通過司法拍賣而消滅已為《海商法》明確規(guī)定,故不再過多討論;同時,船舶留置權也會因為脫離船舶留置權人的占有而消滅③,因此在司法拍賣中依照其權利自身的性質也會歸于消滅。此處討論的在司法拍賣中能否消滅的是第三方享有的與船舶有密切聯系的債權和船舶抵押權。
(一)與船舶有密切聯系的債權
當討論與船舶有密切聯系的債權能否適用"干凈船"制度,在法院強制拍賣船舶的過程中歸于消滅時,首先需要明確一個前提,這個債權并不是指一般的債權,而是有著一定特殊性的類型化債權,其性質也有學者進行明晰:"是指船舶在海上運輸、生產、作業(yè)過程中,涉及船舶所有、占有、管理、營運、建造、修理、買賣、抵押等等以及與船舶優(yōu)先權有關的海事爭議引發(fā)的索賠請求。"[4]53具體而言,是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簡稱《海訴法》)第21條產生扣押船舶的海事請求(除第十九項和第二十一項的物權性質的海事請求外)的特殊債權。原因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兩點。
第一,因為一般的債權完全遵守民法上的相對性,不具有任何物權的特征,并不會隨著船舶的流轉而發(fā)生相對債務人的移轉。由于《海訴法》規(guī)定下這種特殊的海事請求人作為債權人主張債務的特殊性,不同法系的國家對此的處理方法亦不相同。普通法國家通過將船舶擬人化的方法將海事請求的債務人擬制為船舶,海事請求人可以直接向船舶主張權利,以此解釋與船舶有密切聯系的債權突破傳統(tǒng)債權相對性的理由。[2]21但是中國這樣的成文法國家是不承認船舶擬人化制度的,船舶不能作為海事請求的被告被要求承擔債務。于是只能規(guī)定一些特殊的債權,可以只明確被告是船舶所有人或船舶占有人之類的身份,不用確定被告具體的身份信息,此第二,這些特殊的債權能夠賦予海事請求人申請扣押船舶的權利。換句話說,如果這些債權不能令第三方債權人對通過拍賣方式取得船舶所有權的買受人營運船舶的權利造成影響,那么討論這些特殊債權能否適用"干凈船"制度是沒有意義的,因為買受人完全可以對此種海事請求人提出的海事請求"視而不見",在他們向船舶買受人求償不得后,最終只能轉向原債務人索賠。
對于此種特殊債權,雖然將其稱之為"債權",但是在實際意義上與物權類似,其已經能夠對船舶的生產、運輸、作業(yè)等過程產生實際影響,海事請求人也可以此向法院申請扣押船舶。也有一些人直接將其稱之為用益物權,但在中國物權法定原則下,用益物權一般認為只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土地承包經營權②等,不包括占有、使用船舶等類似的權利,故將其認定為具有特殊性質的債權較為合適。盡管如此,我們也必須承認這些債權具備物權的一些特征,故對于此類特殊的海事請求權能否在法院司法拍賣中歸于消滅,與船舶抵押權能否適用"干凈船"制度具有相似的原理。
(二)船舶抵押權
正如在浙江華順海運有限公司、莊繼良船舶買賣合同糾紛一案③中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所作出的判決一樣,如果船舶在司法拍賣中得到的船舶拍賣款項能夠完全清償船舶抵押權擔保的債權,使船舶抵押權人利益得到了保全。此時船舶抵押權當然歸于消滅,這也正是剩余主義立法模式的主要思想,可是對于在不知道船舶拍賣款能否清償其擔保的債權或不能清償債權的情況下,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并沒有明確給出船舶抵押權是否存在的答案。
由于船舶抵押權能否通過司法拍賣歸于消滅主要涉及船舶買受人和原船舶抵押權人雙方的利益,故需要考慮雙方需求和利益,并進行平衡。與上文提到的與船舶有密切聯系的特殊性質的海事請求債權一樣,應通過考察拍賣船舶過程中競買人的主觀心態(tài)進行判斷。
第一種情況,船舶競買人明知船舶上存在債務。也就是說,當諸如船舶抵押權等權利已經依法設立,而買受人又對此明知時,可以考慮船舶競買人繼續(xù)承受原船舶所有人或經營人在船舶上設立的抵押權等權利,買受人通過拍賣也不再能得到"干凈船"。因為一方面,應該將競買人作為一個完全理性人進行考量,船舶競買人在面對一條有債務糾紛的船舶時,出價不會與面對一條沒有任何瑕疵、能夠確保不會引起任何糾紛的船舶一樣高昂,拍賣的船舶價格可能會遠遠低于船舶的正常價格。在此種情況下,可以認為競買人甘愿自冒風險,在享受船舶購買價格優(yōu)惠的同時承擔可能會面對索賠的隱形風險,也符合權利與義務相對應原則。另一方面,船舶抵押權人或其他享有特殊性質的債權人的利益也得到了保證,當通過船舶拍賣款項無法完全受償時,其依然可就債權中無法受償的部分享有優(yōu)先受償權。
第二種情況,倘若船舶拍賣成交價格遠遠低于其他類似規(guī)模、型號船舶拍賣的成交價時,可以參照民法中善意取得制度中的價格條件對拍賣中競買人的主觀情況進行判斷,從而決定船舶抵押權等其他權利是否應繼續(xù)存在于船舶上,船舶拍賣款較少意味著第三方債權人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得不到賠償,此時若不承認船舶抵押權繼續(xù)存續(xù),可能會對海事請求人的權益造成較大影響。
第三種情況與前兩種情況不同,當拍賣競買人主觀上不知道法院所拍賣標的上存在其他債務糾紛,雖然理論上由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拍賣法》第18條第2款關于拍賣人和委托人的瑕疵擔保責任的強制立法規(guī)定④,被拍賣的標的物若存在瑕疵的,都應當由拍賣師主動履行說明義務告知所有競買人,競買人是一定知道被拍賣標的物的瑕疵的,但是在拍賣實務中,拍賣人往往在其拍賣規(guī)則中籠統(tǒng)地申明以拍賣物的"現狀"拍賣,試圖解除其瑕疵擔保責任,[10]所以買受人可能對船舶上存在的債務糾紛并不知情。且拍賣成交的價格與其他大小、種類相似船舶的拍賣成交價格相差不大時,即使船舶抵押權人或其他債權人通過船舶拍賣款不能受償,也不宜承認船舶抵押權繼續(xù)存續(xù)在船舶之上。這樣不僅保護了善意買受人在競買流轉船舶過程中的合法權益,也節(jié)約了司法資源,防止了司法資源過多地重復浪費在同一起船舶糾紛過程中。此時應考慮將船舶抵押權人和其他海事請求人的海事請求中不能就船舶拍賣款受償的部分轉換為普通債權,向船舶拍賣"之前的原債務人主張清償,但是不再具有優(yōu)先受償的權利。
四、結語
在中國海商法體系沒有明確規(guī)定的前提下,不宜認為船舶抵押權、與船舶具有密切聯系的債權等權利與船舶優(yōu)先權一樣,會通過司法拍賣程序而歸于消滅。應該綜合考察船舶買受人的主觀心態(tài)、船舶的成交價格等來判斷:當船舶競買人主觀上不是善意,知道船舶存在債務糾紛或拍賣成交價格過分低于其他類似船舶拍賣價格時,可以考慮認定原權利人于船舶上存在的權利繼續(xù)存在。反之,當船舶競買人是善意且成交價格滿足市場預期時,則不應認定船舶購買人繼受船舶上的債務負擔,而認可其獲得"干凈船"。基于上述研討,對《海商法》的修改提出兩點具體建議。
第一,《海商法》第20條①關于船舶抵押權消滅的條款只規(guī)定"船舶滅失,船舶抵押權隨之消滅",建議在該條款的基礎上新增一款:船舶因司法拍賣,其抵押權對善意船舶買受人也隨之消滅。這里的善意是相對于非善意的船舶買受人而言的,即后者主觀上明知被拍賣的船舶存在與之有密切聯系的債務糾紛;同時規(guī)定:當船舶以過低的價格成交的,也不再承認船舶抵押權會因司法拍賣歸于消滅。
第二,對于與船舶有密切聯系的債權,其修改方式和船舶抵押權修改方式大抵相同,在《海訴法》第38條②中新增一個條款,確認買受人付清全部價款,船舶被移交給買受人之后,買受人不再受其他海事請求人基于《海訴法》第21條享有的特殊海事請求的拘束,同時規(guī)定一種例外情況:當買受人拍買船舶時明知船舶上還存在其他海事請求人特殊的海事請求或者船舶拍賣價格過低時,船舶買受人仍需對船舶被拍賣之前特殊的海事請求負責。
參考文獻:
[1]向明華.船舶司法拍賣的內涵及其法律性質辨析[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9,23(8):68.
[2]傅廷中.海商法[M].2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
[3]李曉楓,高俊濤.我國船舶司法拍賣規(guī)范的沖突與調適[J].中國海商法研究,2014,25(4):71.
[4]伍載陽,劉喬發(fā).船舶拍賣實務問題研究[J].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18(6).
[5]向明華.船舶拍賣程序的獨立價值[J].武漢大學學報,2008,61(2).
[6]吳星奎.強制拍賣船舶中各方當事人法律關系分析[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6):4142.
[7]傅廷中.海商立法中若干層級與環(huán)節(jié)的協調[J].地方立法研究,2018,3(5):7376.
[8]向明華.從國際立法視角看船舶司法拍賣的正當程序問題[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8(7):2526.
[9]吳勝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債權登記與受償程序缺陷及制度重構[J].中國海商法研究,2018,29(2):16.
[10]向明華.船舶司法拍賣的瑕疵擔保請求權問題研究[J].法商研究,2008(5):116117.
收稿日期:20190201
作者簡介:帥月新(1984-),男,山西朔州人,中國船舶油污損害理賠事務中心理賠審核部工程師,Email:shuaiyuexin@shmsa.gov.cn。
①參見2018 An overview of the International Oil Pollution Compensation Funds。[=DM(]帥月新:國際油污賠償基金運作機制的借鑒與思考[=]中 國 海 商 法 研 究第30卷第30卷第1期中國海商法研究Vol.30No.1
2019年3月Chinese Journal of Maritime LawMar.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