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影片《我不是藥神》熱映,引發(fā)了評論界對現實題材創(chuàng)作的思考,社會各界人士也掀起了了從政府高層對高價抗癌藥問題、醫(yī)保問題到現實主義電影的廣泛討論。從巴贊的理論來說,電影的發(fā)明其實來自于人的一種心理欲望,是物質現實的復原。攝影和電影攝影的本性,是人類排除“人為的”因素讓攝影機自動生成完整的再現現實。《我不是藥神》也因以攝像機的鏡頭語言投射社會現實,反映當下社會醫(yī)保、高價藥等現實困境而被公認為“現實主義題材”影片。
影片以現實主義為底色,將“陸勇案”改編為對既往社會事件具有強有力現時反饋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塑造了程勇這樣一個處在法與情對立困境中的底層英雄人物,聚焦“英雄”背后卑微、靜默的白血病患群體的生存困境,彰顯出強烈的悲憫情懷和人道主義精神。
影片首先聚焦的是一個交不起房租水電、家庭破裂,經受著事業(yè)、婚姻雙重失敗的小市民階層——程勇,他一開始走上販賣“假藥”的道路只是源于最基本的物質欲望和經濟需求。在這條“違法犯罪”的道路上,程勇也曾滿足于短期內獲得的大量金錢、沉溺于自我對卑微、弱勢的白血病患者“藥神”一般的自我滿足之中,他在情與法的二重對立困境中鋌而走險,謀求的是切實的經濟利益與自我滿足。然而面對日益緊張的風聲,在正版與盜版的矛盾中、在情與法的道德困境中,程勇畏懼于違“法”的高成本代價,選擇舍棄“情”與“利”一方的滿足,率先退出了這場“高?!钡乃劳鲑惻?。
在這場與死神的鐮刀和法律的天秤相抗衡的對抗戰(zhàn)中,影片給程勇設置了兩組阻礙力和一組助推力。阻礙力為緝拿售賣假藥的警方與同樣販賣假藥的張長林。張長林是程勇的反面參照系,也是影片對于將解決問題訴諸個體良知而非醫(yī)療制度改革的反詰。阻礙力一方人物的構建并非是單向度的,在情與法的對立中,警方并未完全處在敵對立場上,他們同樣在情法糾結中猶疑動搖,這更增添了影片中的人情味。而助推力則為那群隱匿在程勇身后的靜默、卑弱的白血病患者,面對財勢龐大的正統(tǒng)售藥方,白血病患者的抗議聲微弱如蠅叫;而在程勇出現之后,無數的白血病患者胸中懷著對生的強烈希望,在蒼白的口罩后,沉默地對他們的“藥神”投來激切的目光;甚至于程勇為自保退出時,他們也只能淪落在絕望的泥沼之中保持著一貫的失聲。白血病患者的生存困境和求生訴求成為主角的轉變的助推力。程勇在獲取金錢之后成立了自己的工廠,他與白血病患者本可以從此了斷,然而白血病患者呂受益的死再一次將程勇拉回這場與死亡、法律的抗衡賽之中,主角程勇的角色轉型和作為圣人的自贖之路也在患者群體的助推之下鋪開。程勇最終仍是選擇聽從良知和情感的召喚,毅然踏上了救人和自贖的道路。程勇最后仍然是坐牢了,在情與法的糾結中,這一結局的藝術處理為主流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語境中留下了周旋的余地。
然而程勇最大的貢獻除了舍棄自身利益和小我意識“英雄”光環(huán)之外,更重要的價值在于將觀眾的目光從前景中的“底層英雄”轉移到靜默為作為英雄背景的白血病患者群體上。與程勇張揚世俗的商賈形象不同的是,以呂受益為代表的虛弱、靜默、卑微的患者群體,他們一如襯托明星的夜幕,只能困在白色口罩之后保持緘默。然而程勇與阻礙力相抗衡的時候,作為程勇助推力的患者群體從背景墻中逐漸浮現、清晰,引起觀眾強烈的同情和共鳴:“我不想死,我想活下去。誰家沒個病人呢?你能保證一輩子不生病呢?”沒有痛哭、下跪的悲情戲碼和強人所難的道德綁架,甚至沒有人起身附和,他們在白色口罩后面靜靜地凝視,在沉默中等待生的希望,也在沉默中接近死亡。
其實,影片中的主角是根據現實生活中的“陸勇案”加工而來,現實生活中的陸勇與影片中的程勇相對應,然而與影片不同的是,現實中的陸勇本人卻同樣是一個白血病患者,影片將現實的“陸勇”裂變?yōu)椤坝⑿坌∪宋铩背逃潞汀澳缓箪o默者”呂受益。前者的在情與法的對立中、在與死亡的抗衡賽中不斷成長,引導著觀眾的視角逐漸轉向處于“靜默背景”之后的白血病患者群,激發(fā)觀眾的同情心和同理心。從前期的“英雄”角色到后期逐漸讓步于背景中的患者群體,程勇這一“底層英雄”的形象塑造才算得以最終完成?!段也皇撬幧瘛愤@部影片幾度更名,就是想要消解傳統(tǒng)影片中的“救世主”形象,還原一個簡單的“人”的本質?!段也皇撬幧瘛返挠爸笇醪W說:“它不需要給展示環(huán)境與氣氛留太多空間,它重要的是拍人,拍這系列事件中的真實人物。”
聚焦個性角色的同時,《藥神》將鏡頭推向模糊的背景,主角光輝之下是微弱的生命個體,成功引導了觀眾將視點轉向無法自主發(fā)聲的患者群體,引發(fā)了強烈的同情心和同理心,乃至全國性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程勇的道德困境凸顯的是戲劇的藝術沖突,而患者群體生存困境的個體掙扎卻是表達尖銳現實的反射鏡,這正是以人為本的人道主義對個體生存困境的共情。
電影作為大眾化藝術在直面現實生活乃至社會陰暗面的時候,也一定要給人們以溫暖和希望,以人性和正義之光點燃人們內心善的溫情與光亮。如同電影中獨白:在這部電影里,沒有一個人是旁觀者。我們批評現實、審視現實的同時,但我們也不放棄對個體生命的關懷和對美好未來的堅信。
作者簡介
湯菀慧(1999.03—),女,廣東省梅州人,廣州市華南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