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睿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奪取后周政權,改國號為宋,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史稱北宋。直至公元1127年,金兵攻占汴京,北宋王朝滅亡,其延續(xù)了167年。北宋是中國貨幣發(fā)展史上的重要時期,其錢幣鑄造呈現(xiàn)出空前的繁榮景象,無論在年鑄量、年號、品種、鑄造總數(shù)還是后世出土量上,都在中國錢幣史上拔得頭籌,可謂達到中國古代錢幣鑄造史的鼎盛時期。
終北宋一朝,十分流行鑄造年號錢。自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鑄“太平通寶”,首次出現(xiàn)“年號錢”,總計北宋九帝,改了35次年號,鑄了27種年號錢和3種非年號錢,幾乎是改一次年號鑄一種新錢。同一年號錢幣的名稱也是多種多樣的,既稱通寶,也稱元寶或重寶(諸帝所鑄年號錢詳見下表)。所用幣材也十分豐富,銅、鐵錢兼用,使用上有地區(qū)割據(jù)性。
宋錢不但有鋼鐵之分,還有大小之別,一般有“小平”“折二”“折三”“當十”等大小的錢。各種大小不同的宋錢上有著豐富多彩的錢文,錢文書法有篆書、隸書、行書、草書、楷書等,一般都出自書法名家之手。宋太宗時的“淳化元寶”,由太宗親書真、行、草三種書體,開皇帝親書錢文的先河,即“御書錢”,在北宋一朝頗為流行。(圖1)
在北宋眾多“年號御書錢”中最為與眾不同的是由宋徽宗親書的瘦金體崇寧通寶和大觀通寶。宋徽宗書法、繪畫造詣極高,其獨辟蹊徑創(chuàng)造的瘦金體楷書,被認為是中國書法史上最燦爛的一筆。他在鑄錢上也投入了極大的熱情,與王莽、咸豐皇帝其稱為中國古代三大鑄幣能手。他在位時期,錢監(jiān)林立,鑄造了大量形態(tài)、錢文各異的錢幣。他還創(chuàng)造性地將瘦金體書法運用到了錢幣鑄造上,這使得徽宗一朝的錢幣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徽宗朝所鑄錢幣被學界認為是中國方孔錢中制作最精美的,并將這一時期形容為中國錢幣藝術的頂峰。
徽宗在位期間共用了建中靖國、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宣和六個年號,鑄造了一種非年號錢和五種年號錢。其中建中靖國年間,因年號為四個字,不適于為錢文,也不能仿太平興國年間的例子鑄建中錢,因建中是唐朝的年號,故鑄圣宋元寶、通寶,傳世極少。崇寧年間,鑄崇寧重寶、通寶、元寶錢,均有銅、鐵兩種。通寶銅錢以當十錢為主,小平次之。重寶則只有銅、鐵當十大錢。政和通寶、重寶鑄于政和年間,鋼鐵皆有,錢文對讀,小平、折二錢分篆、隸、真三體,版別復雜。折三錢只有鐵錢。重寶為折二型鐵錢,真書體。重和年間鑄重和通寶,僅有小平銅錢,此錢制作精致,文字秀美,錢文對讀,篆、隸成對,但重和時短,所鑄錢遺留下來的甚少。(圖2)
1~2.圣宋元寶對錢
3~4.圣宋元寶對錢(小字)
5~6.政和通寶對錢(細筆大字)
7~8.政和通寶對錢(廣和背四決)
9~10.重和通寶對錢
11~12.宣和元寶對錢
13~14.宣和通寶對錢
15~16.宣和通寶對錢(遒勁)
徽宗朝所鑄的錢幣錢文,部分為徽宗所親書,但除了崇寧錢的大部分和大觀錢的全部以及“陜”字宣和錢用其所獨創(chuàng)的瘦金體書寫外,其余則為真書或行書,比如大觀通寶小平錢的行書錢為其手筆;政和錢中也有瘦金體,但經(jīng)考證不是徽宗所寫。還有一部分錢幣的錢文傳為蔡京所書,如崇寧重寶錢隸書體,書法嚴謹規(guī)整,渾厚有力。(圖3)
1~3.崇寧通寶
4.崇寧通寶當十錢
5.崇寧重寶當十錢
6.大觀通寶
7.大觀通寶折二錢
8.大觀通寶當十錢
9.大觀通寶折三錢
考察徽宗所寫的瘦金體御書錢,可以看出崇寧至宣和年間前后20余年,錢文上的瘦金體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圖4)。崇寧初,趙佶20歲出頭,精力充沛,“崇寧通寶”四個字一味地瘦硬,所謂鐵畫銀鉤應指的是此時的字。大觀年間的徽宗剛滿30歲,正由年輕氣盛轉(zhuǎn)向內(nèi)斂與成熟,在書法中充滿了灑脫和意氣,行文更加舒展。到了宣和年間,他已是40多歲的人,暮氣沉沉,宣和錢文更加綿軟,一點圓融的勁道也沒有了。書法就如人一樣漸漸衰老,失去了精神,隨著徽宗時期錢文書法的衰落,興盛一時的宋代錢幣藝術也逐漸走下了頂峰。
大觀通寶是宋徽宗在大觀年間(公元1107~1110年)所鑄造的年號錢,錢文為徽宗御筆瘦金體,是宋錢中鑄造最為精美的,雖只發(fā)行了4年,但存世較多,從諸譜記載到所見實物,因其大小、幣材、年份、成色、特征、錢文布局、錢監(jiān)等不同,而有多種版式。
河南博物院藏有一枚北宋時期的大觀通寶錢,直徑4厘米,重19克,由大小推斷應為大觀通寶當十大錢。這枚銅錢呈橄欖綠色,外圓方穿,正背兩面均有內(nèi)外廓。其正面有鑄文“大觀通寶”四字,直讀,錢文為宋徽宗親書的瘦金體。素背。地張平滑光潔,上沾有土漬,穿郭勻稱規(guī)整,整體造型古樸美觀。錢文“大觀通寶”字體纖秀細挺,氣韻貫通,字口無一絲粘連,“通”字為宋代方頭通(“通”字“甬”頭寫作方形)。“大觀通寶”四字有簡有繁,在圓錢上本不易處理得當,但該錢文部署、配置得恰到好處,令人賞心悅目,精美絕倫。其精美程度可說是北宋錢幣書法及鑄造工藝的代表之作,有較高的書法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大觀通寶當十錢在河南、山西、山東等地均有出土。(圖5)
目前存世的大觀通寶行用錢,不僅有許多鑄造精美的當十錢,還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錢等其他版別(圖6)。每個版別都會根據(jù)“大”“觀”“通”“寶”四字的筆畫走勢不同而被賦予不同的名稱。僅小平錢可分為40多種版式,其中以小平行書錢及樣錢、母錢為珍貴。大觀通寶小平行用錢,有鑄造精美的“寬觀”(圖7)、“大字昂通”“小觀”“御書短通”“退大”“欠草觀”等,相較于普通大觀通寶,顯得較為獨特;還有一些珍稀的版式(圖8),如“大寶”(“寶”字異常大)、“仰大”(“大”字向右傾斜)、“仰通”(“通”字極短,“大”字十分拘謹)、“短尾通”“狹寶寬字隔輪”“斜通狹觀”“昂通廣大”“廣穿”等版式。近年還發(fā)現(xiàn)一種大觀通寶折十旋讀瘦金體大錢(圖9),“觀”字居右,“通”字居下方,疑為試鑄之神品。
大觀通寶除了日常流通的行用錢外,還有一些不用于流通的錢幣,比如鐵母(圖10、圖11),北宋流行鐵錢,正式鑄造前會先試鑄一些銅質(zhì)母錢,成為珍貴的版本,目前所見鐵母有瘦金體和行書體兩種。
還有一種比較珍貴的是大觀通寶金銀錢,據(jù)文獻資料所載,金銀錢一般是作為賞賜、供奉、洗兒、婚聘、殉葬之用,也可到金銀鋪中兌換成銅錢使用,宋代鑄過大量的金銀錢,其中以徽宗朝為最,被稱為徽宗宮錢,金兵攻陷汴梁時曾掠走大量金銀錢。目前所見大觀通寶金銀錢中,只有楷書和篆書兩種(圖12),金銀錢一般是宮廷賞賜或供奉所用的,存世尤罕。
歷代大觀通寶還鑄有不少花錢(圖13),一般都是折十大小。背后鑄有龜鶴、十二生肖、仙人松樹、日月星辰圖像等,有些是北宋時期所鑄,有些則是金元時期所鑄。還有一些字體怪異的大觀通寶,被稱為“米書大觀”,被認為是金元時期后鑄。
無論從其多種版別還是鑄造工藝、書法造詣上來說,大觀通寶都可謂是一部中國錢幣史的縮影,是北宋錢幣的集大成者。
關于宋錢還有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宋錢因版別豐富、鑄造精美而達到了中國古代錢幣藝術的頂峰,但錢幣的藝術價值和經(jīng)濟價值是有矛盾的。從錢幣藝術角度來說,需要變化,但從貨幣經(jīng)濟的角度上來看,最好是不變,變化越少,則人民的經(jīng)濟生活越穩(wěn)定。從這個角度來看,宋錢并不是一個成功的貨幣,“宋朝在鑄錢上玩弄的這些手法,是用偷天換日手段掩蓋其鑄幣貶值的實質(zhì)”。宋錢在鑄造過程中,雖錢文大小不變,但成色卻暗中降低,含銅比例逐年降低,北宋后期貨幣貶值嚴重,造成經(jīng)濟秩序的混亂,這也加劇了北宋的滅亡??梢哉f宋代商品經(jīng)濟的繁盛與積貧積弱備受欺凌的屈辱,都凝聚在這小小的銅錢上,成為宋代輝煌與沒落的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