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籬
古往今來,各種材質(zhì)、樣式的餐飲器具占據(jù)著人們生活中的一席之地,盛器因菜制宜,力求雅麗。瓷器的古樸深沉、素雅簡潔,玉器的玲瓏剔透、溫文爾雅,青銅器的做工考究、大氣厚重,無不讓人感嘆:美食不如美器,斯語是也。
中國傳統(tǒng)的飲食文化講究色、香、味俱全,其中的“色”不僅僅指食物本身,盛放食物的器皿與食物相得益彰才是上乘之作。正如《隨園食單》的作者袁枚說:“煎炒宜盤,湯羹宜碗,參錯其間,方覺生色?!笨梢婏嬍持袑γ榔鞯闹v究自古便有。
碗,是人們必備的飲食器皿,敞口,深腹,平底或圈足。據(jù)資料顯示,最早的瓷碗使用于商周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原始的青瓷碗,其基本形狀為大口深腹平底。之后碗的形狀、紋飾、質(zhì)量也越來越精巧。自唐長沙窯起,畫花裝飾技法用于碗上,經(jīng)過宋代磁州窯、元青花,至明代真正興盛起來。其中胎體輕薄、白底青花的飲食用碗在明代最為普遍。清代碗的形狀、釉色、紋飾更為豐富多樣,工藝制作也更精巧細(xì)膩,素三彩、五彩、粉彩裝飾的宮廷皇家用碗更令人嘆為觀止。
杯,也是日用器皿,主要用來飲酒或者飲茶。其基本器型大多是直口或敞口,口沿直徑與杯高幾乎相等,有平底、圈足或高足。據(jù)資料顯示,最早的杯出現(xiàn)于新石器時代,戰(zhàn)國至漢代出現(xiàn)了原始青瓷杯,其中漢代的橢圓形、淺腹、長沿旁有扁耳的杯最具代表性。隋代杯多是直口、餅底的青釉小杯。唐代的三彩釉陶杯和紋胎陶杯最有特色。宋元時期的杯多直口、淺腹、圈足或高足,高足底為喇叭狀。元杯胎骨厚重,杯內(nèi)心常印有小花草為飾。明清時杯最為精致,明代有著名的永樂壓手杯、成化斗彩高足杯、雞缸杯等,中早期多見高足杯。清代杯多直口、深腹,裝飾手法豐富多樣,有青花、五彩、粉彩及各種單色釉。
盤子,是用來盛放物品的淺底的器具,比碟子大,多為圓形。有敞口、撇口、斂口、洗口、卷沿、板沿、折腰式、葵瓣式、荷葉式、方形轉(zhuǎn)角式和花形攢盤等。多數(shù)為陶瓷品,也有金屬制品。六朝時已有青瓷刻蓮花紋盤,以后又出現(xiàn)白、醬、黃、綠、紅、紫等單色釉盤。也有在單色釉上飾以印花、刻花和劃花紋飾的。明清景德鎮(zhèn)窯又燒制了斗彩、五彩、粉彩、紅綠彩、礬紅彩裝飾的盤罐,用以盛放或烹煮食物。造型特點是口徑大腹豐且深,頸部內(nèi)收,大底足。明清時期景德鎮(zhèn)燒制了多種式樣的瓷罐,如瓜棱罐、折方罐、雞心罐、天字罐、撞罐、月牙罐等,有青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斗彩等多種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