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松峰
最近,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萬明華先生的一部新著——《為學之道——中國先賢的核心學養(yǎng)》,我第一時間拿到此書,很有先睹為快的感覺。這是一種空前的滿滿的先于他人的讀書的愉悅感。細讀之,還是頗費一些時間,全書洋洋灑灑五十余萬言,選擇了從先秦到近現(xiàn)代的四十九位往圣先賢展開著述,提要發(fā)微,鉤沉他們的道德文章、治學為學方略、思想學術成就。可以說,這是一部宏編巨制,囊括了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萬千氣象。初讀完此書,就有了“風景這邊獨好”的印象。
印象之一,封面顏值高
從專業(yè)的角度講,封面是包括封一、封二、封三、封四、勒口和書脊,也應當還包括護封的。我拿到此書時,當目光與封面交接,一股盎然詩意便撲面而來。其海洋深藍,讓腦際頓時浮現(xiàn)出博大、厚重、深邃的一串意象;封面配圖是一輛馬車馱著 “先賢”走向幽遠的時空,他們或求道或布道,前方的路悠長悠長的。這樣的封面在使讀者形成強烈視覺震撼的同時,也引發(fā)無盡的遐思。再看封一和書脊上,是由著名書法家寇學臣書題的書名,那兩行端莊秀麗的毛筆行書,增添了書卷的傳統(tǒng)文化氣息,讓人感到似有一股翰墨的馨香飄然而至。
護封底頁上印著十位著名學者誠摯的寄語,如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方智范 “搜采先賢為學諦論,撮述其要,成此粲然宏編”,復旦大學教授劉大為“將中國文化先賢凝重厚實、博大精深的思想,提煉成一部‘中國先賢核心學養(yǎng)的簡史,中國孔學研究院院長楊朝明“囊括中華數(shù)千年的思想文化、道德修養(yǎng)與治學為學精髓,為青少年學子的成長與發(fā)展,提供了積極的榜樣”……這些寄語十分精到地揭示了《為學之道——中國先賢的核心學養(yǎng)》的多元文化價值,同時也給廣大讀者提供了“導讀”般的引領,無疑也是十分有益的。
這些學者還有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著名出版家郝振省,清華大學馬列學院教授劉書林,上海師范大學研究員吳立崗,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趙忠心,人教社語文教育專家顧之川,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研制組組長巢宗祺。他們在此書出版之際欣然作序或寄語,這種“熱評”現(xiàn)象十分罕見,這也成為此書的一大風景。
印象之二,著作容量大
全書分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明、清代、近現(xiàn)代等時期七篇,每一篇都通過“概述”先撮要介紹這一時期的歷史文化風貌和思想學術特色,然后逐一論述所選定的每一位先賢的“核心學養(yǎng)”。全書共寫了49位先賢人物。上下兩千多年,時空跨度之大,但歷史文化演進的邏輯脈絡十分清晰;不同時期的49位先賢,可以說每一位都是一座“富礦”。人物之豐,不僅在于數(shù)量之眾多,更在于先賢人物氣韻之豐滿,文化氣息之豐厚。這會讓讀者感受到每一位先賢都是站在他那個時代的歷史天空下的有著獨特風騷的文化巨擘,為之景仰而激發(fā)“見賢思齊”的價值追求。
這里僅以“兩漢篇”為例。作者在“概述”中有這樣一段描述文字:“有漢一代,秉承儒學為尊的基本格調,多奉孔子一門,其他諸學并無顯要發(fā)展。當然事實上,兩漢先賢對于先秦諸子的傳承從未中斷,諸子思想對于漢儒的影響亦不可磨滅。這一時期,是一個相對繁盛的時期,也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時期,它上承先秦,下啟魏晉,在無數(shù)名士賢才的共同努力下,成就了中華民族濃墨重彩的全新篇章。”這段話準確地概括了兩漢時期的主流文化和儒學承前啟后的歷史地位。這一時期,作者挑選了賈誼、董仲舒、司馬遷、揚雄、王充、鄭玄等六位先賢一一詳細解讀,鉤沉他們的“核心學養(yǎng)”,還原他們以歷史的鮮活。如《王充——在為學與用世中自我成就》,此篇分為“道德涵養(yǎng):德不優(yōu)者,不能懷遠”“學習品格:所謂圣者,須學以圣”“學術傳承:積歲累月,見道彌深”三個部分,進行古今勾連而推陳出新,旁征博引而采其真義,不是刻意教導,而是在夾敘夾議、侃侃而談中發(fā)掘王充道德修養(yǎng)和為學精神,十分自然地帶給讀者以積極的影響。
每一位先賢的為學之道都體現(xiàn)了具有東方特色學習思想的內在特質,凸顯了其學術思想和學習方法的獨有特色。所涉及的領域,包括哲學、歷史、文學、倫理、教育、科技、宗教等等,包羅萬象,呈現(xiàn)給讀者的是一個歷史邏輯脈絡清楚的色彩斑斕的大千世界,是一個百花競放的思想文化的饕餮大餐。說《為學之道——中國先賢的核心學養(yǎng)》是長篇巨制,是氣象萬千,是思想內容的極為富有,絕非過譽之言。
印象之三,著作人大智慧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著名出版家郝振省在給該書所作的《序言》中所說:“一個概念就是一篇大文章,一組概念就是一本大著述,要想把先賢的學術思想和概念范疇說清楚、寫明白,是多么的不容易!但唯其之難,才顯現(xiàn)出作者思想的深邃與學術的努力;唯其深邃與努力,才使得‘思想有其無限的價值和傳世的功用?!?《為學之道——中國先賢的核心學養(yǎng)》得以面世實屬不易,著作人萬明華先生為此付出的“學術努力”也確實巨大!我以為“學術努力”是包含智慧努力,或者說努力的智慧的。該書從選題到業(yè)余寫作和交付出版,歷經(jīng)六年,我似乎看到了作者的兩鬢也為此熬出些許華發(fā)!作者是江西高校出版社的總經(jīng)理,研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解讀燦若星辰的一位位往圣先賢,然后把研讀的心得和思想的成果再物化成書,這些都是在業(yè)余完成的。他在書稿殺青后的一個陽光燦爛的上午于述學閣寫的《后記》中回顧了他的這些“學術努力”“為學之難和成功之欣慰”。
伴隨這個撰寫書稿過程的是有潛在支撐的,那就是作者的大智慧。在選題上,作者說:“2012年12月開始,我擬定提綱,準備寫一部‘立德樹人之道方面的書,于是開始搜集材料,大量研讀”。2013年,我開始轉向,試圖從‘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價值角度入手,重點研究‘仁愛、民本、和合、大同、公平、誠信等問題”。直到2016年夏天的一個深夜,他才有了靈感和頓悟:“從‘中國先賢的核心學養(yǎng)這一視角將前面的寫作進行大調整、大修改,以期形成一部關于‘中國先賢的核心學養(yǎng)的簡史”。這是“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的成功,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境界。在結構上把寫作的中心聚焦于“為學之道、核心學養(yǎng)”。從幾千年的文明史、浩繁的卷帙、林立的學說中,去選賢選學說,“且每一位先賢就是一個體系,如果不‘攻其一點,不及其余,那怎么了得”?“本書中的先賢人物是經(jīng)過反復篩選的;每個朝代核心學養(yǎng)的概述,也是經(jīng)過精心提煉的;每一位先賢的核心學養(yǎng)的闡釋,更是經(jīng)過用心探究的”。這其中浸潤了作者海量的智慧!作者的智慧還體現(xiàn)于“君子善假于物”“君子以厚德載物”。他多次談到 《為學之道——中國先賢的核心學養(yǎng)》得益于朋友的幫助,《后記》中提及的那么多的專家名流其實都是朋友。有句話說“中國的智慧在《周易》,《周易》的智慧在和諧”。厚德載物,語出《周易》,它就是“和諧智慧”的注腳。“善假于物”而得以成書,我以為更多的還是“善假于書”,得益于作者本人專心研讀過的大量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經(jīng)典書籍,才使寫作縱橫捭闔,游刃有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