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貝
摘要:朗讀是培養(yǎng)學生準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意義在于借此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力、表達力,促進學生多種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教師結合朗讀教學的實踐,從語文朗讀教學的現(xiàn)狀入手,探究朗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意義和價值。
關鍵詞:語文教學;朗讀現(xiàn)狀;意義;形式
隨著課改的深化,如何通過語文課堂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建構和運用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與創(chuàng)新力,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力……這些關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問題,引起一線語文教師的思考,促使教師思考深化課堂教學變革的方式。為了更好地提升語文課堂教學實效,筆者結合所教班級學生的特點和自身實踐,從語文朗讀教學的現(xiàn)狀入手,探究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意義和價值。
一、語文教學中朗讀之現(xiàn)狀
工作中,常聽同事們念叨:“功夫靠練,文章靠念。可現(xiàn)在的孩子,讀書都沒聲啦!”的確,學生不會讀書、不愿放聲讀書的現(xiàn)狀普遍存在。朗讀,不是語文課的專利,但如果連語文課都不朗讀了,那還去哪里尋找瑯瑯書聲呢?
錢夢龍先生在給肖培東老師《我就想淺淺地教語文》一書所寫的序言中這樣論述:“如果讓我用最簡單明了的語言對這十六堂課做出總的評價,我只有一句話:這是名副其實的語文課。在語文課愈來愈不像語文課的當下,這句本來不能算評價的‘評價,已經(jīng)變成了對語文課的‘高度贊揚。有人說,當前的不少語文課像思想品德課,像人文教育課,像青少年修養(yǎng)課,像政治課,像班會課,像活動課,像生命哲學課,像音樂欣賞課,像圖像展示課……什么都像,就是不像語文課……”錢老的話振聾發(fā)聵,值得我們每個奮戰(zhàn)在語文教學一線的老師們深思:現(xiàn)在的語文課還有語文味嗎?怎樣才能上出語文課濃濃的味道?
筆者回憶自己的語文學習生涯,那時,走進校園總能聽到瑯瑯讀書聲。而現(xiàn)在,不少的語文課堂是靜默的,學生埋頭于練習之中,只會聽、記與集體回答,人云亦云;一旦被提問到,不得不獨立回答時,不少學生便語無倫次,不知所云;即使課堂上偶爾傳來片段式的讀書聲,也缺少青少年該有的青春活力和精氣神。
面對這樣的現(xiàn)狀,該如何改變呢?筆者相信總有人在思考,在實踐,在行動。而重視教學中的朗讀,還語文課以清風朗月,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朗讀中走進作家,走進文本,走進語文的世界。
二、語文教學中朗讀之意義
隨著央視《朗讀者》節(jié)目的熱播,普通民眾的朗讀熱情高漲,社會朗讀氛圍日益濃烈,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語文教師對文本朗讀教學的重視和實踐。
語文教學要建構學生語言運用的能力,不斷提升學生良好的聽、說、讀、寫、思的能力。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薄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朗讀,作為將無聲的書面文字轉換為有聲語言的一種再創(chuàng)造活動,是我國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也是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形式之一。有效而多形式的朗讀,對學生的成長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朗讀有助于學生規(guī)范使用普通話,增強語感
朗讀,往往伴隨的要求是口齒清晰、發(fā)音標準、用語規(guī)范、富有情感。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中,針對學生讀錯、讀漏等情況,要及時糾正,使他們準確而規(guī)范地使用普通話。同時,漢字具有很強的音韻美,高低起伏的四聲變化,輕重緩急的語調變化,可以幫助學生在開口朗讀的過程中,不斷積累和豐富自己的詞匯量,規(guī)范使用語言文字。尤其是文言文的學習,學生必須通過反復朗讀來增強對文章的理解。
(二)朗讀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提升理解力
朗讀,是學生個體活動與集體行為相結合的再創(chuàng)造活動。在朗讀時,教師往往要求學生讀得流暢,讀出停頓,把握重音,注意語調和語速……這些要求,勢必要學生具備一定的分析能力和語言理解能力,那么學生必須深入文本,加強對文本的深度理解。例如學習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對于父親那句永不變更的話:“唉!如果于勒竟在這只船上,那會叫人多么驚喜呀!”筆者引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來體會菲利普內心對于勒歸來的期盼,以及期盼沒有實現(xiàn)的失落;引導學生重讀“竟”字,感受菲利普不滅的希望和對遇見于勒的渴望。這樣,學生在讀到后面菲利普偶然遇到“那個長得像于勒的落魄水手”時,能深刻地感受他內心的害怕和恐懼,從而進一步思考:是什么讓菲利普如此懼怕?進而探究作品中的人物性格。這樣的過程也是學生對作品人物命運不斷掌握的過程,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
(三)朗讀有助于學生的智力發(fā)展和能力提升
呂叔湘曾說,語文教學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朗讀過程也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學生通過朗讀可以培養(yǎng)良好的審美品位。
首先,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朗讀作品的質量得到保證。在朗讀中,學生學習作品遣詞造句的形式、文章謀篇布局的方式,感知作者的思想,在反復朗讀中增強對寫作技巧的感性認識,繼而將這些認識應用于自己的寫作實踐,提高寫作能力,達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理想境界。
其次,經(jīng)常朗讀,可以積累大量詞匯,幫助學生在口語交際中避免詞不達意,提高口語表達能力,促進思維發(fā)展。
再次,閱讀的過程,需要學生眼、口、腦并用,口里讀一句時,眼已然看到下一句,大腦開始分析句子結構,這就要求學生學會注意力的合理分配。從準備朗讀到結束的整個過程,都要求朗讀者始終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讓思維始終處于積極的狀態(tài),這樣才能實現(xiàn)高效朗讀,從而鍛煉朗讀者的多種能力。
三、語文教學中朗讀之形式
朗讀的意義非凡,而實際教學中,我們總是會遇到一些特別的學生,他們或拒絕朗讀,或朗讀聲音小之又小,對老師的朗讀要求置若罔聞。對此,筆者認為,首先要探究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采取相應的措施加以正確引導。
通過對班級學生的調查,筆者了解到,一些學生之所以不愿意朗讀,主要是怕自己讀不好,怕讀錯;而那些朗讀聲音極小的學生,主要是擔心大聲朗讀的聲音不好聽??梢姡芏嗫此撇慌浜系膶W生,他們內心也是渴望將朗讀的美呈現(xiàn)在同伴面前的,他們的小小心思背后,也都有一顆向上、向善、向美之心。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朗讀時,要采用多種方式,盡力消除學生朗讀的顧慮,使他們達到“物我兩忘”的境地。筆者認為新時代的朗讀教學,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不拘一格。
(一)教師示范朗讀
教師的示范朗讀與名家的朗讀相比固然遜色很多,但對學生而言,教師的朗讀必定更為親切,更具感染力。教師示范朗讀的對象,可以是篇章、段落,也可以是句子。教師朗讀的目的在于通過范讀,激發(fā)學生的朗讀熱情,增強學生的朗讀欲,便于學生學習和模仿。因此,語文教師在自身朗讀能力的提升方面,要做一個永遠的學習者和跋涉者。
(二)學生個性朗讀
學生的個性朗讀,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通過朗讀展現(xiàn)出的對文本的理解程度和鑒賞能力。教師恰到好處的點評與鼓勵,能夠幫助學生不斷增強朗讀熱情,同時,同伴的示范引領作用,往往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點帶面,不斷擴大班級朗讀隊伍。
(三)學生集體朗讀
集體朗讀是最為普遍的朗讀形式,具有聲勢浩大之優(yōu)勢,能充分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營造濃郁的學習氛圍,增強班級凝聚力。
(四)合作互動朗讀
語文教學中,往往會出現(xiàn)小組合作交流的環(huán)節(jié)。以往,這個環(huán)節(jié)主要是讓學生討論問題,歸納認識。其實,在朗讀中,也可以借用這個方式,讓學生小組合作分析某一語段的朗讀技法,并在小組中實踐,嘗試,相互點評,逐步改進。
四、語文教學中朗讀之指導
高效的朗讀,離不開教師的有效指導。在具體的朗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從語音語調的把握、輕重音的處理、語速的快慢、停頓時間的長短等角度對學生加以引導,幫助學生更好地朗讀。
當然,朗讀任何語句,都會受到相關情境、作者思想、人物性格、朗讀者自身閱歷等因素的影響,教師要做的是在具體的朗讀過程中,指導學生不斷嘗試和突破,讓朗讀助力語文課堂教學,讓語文課充滿語文的味道。如《故鄉(xiāng)》一課,對于中年閏土見到“我”時那一聲“老爺”的朗讀,筆者引導學生關注閏土臉上歡喜和凄涼的神情,關注他動著的嘴唇、態(tài)度的轉變,關注“老爺”一詞后面的感嘆號和省略號,讓學生不斷想象閏土當時的心境,引導學生將自己代入那個情境之中,解讀閏土話語背后的凄苦、無助、麻木。學生在讀的時候采用降聲調,聲音低沉,語速稍快,讀完即收,如此反復嘗試,不斷揣摩。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合理運用朗讀的方法,以語文學科素養(yǎng)為導向,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思考,評說,創(chuàng)造,讓語文教學回歸樸實的本質,充滿潤心的清香,最終提高語文教學實效,提升學生語文學習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 周鵬程.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教師工作新理念[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7(5).
[2] 肖培東.我就想淺淺地教語文[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7(7).
(責任編輯:吳延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