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森林
在解決實際問題時,需要從實際情境中抽象出數(shù)學問題,并建立數(shù)學模型去解決.數(shù)學模型思想就是將未解決的問題轉(zhuǎn)化為已經(jīng)解決的問題類型,所以掌握好已經(jīng)解決了的問題類型,有利于我們解決更復雜問題.進入高一以來,我們學了一些基本模型,如指數(shù)函數(shù)、對數(shù)函數(shù)、冪函數(shù)等函數(shù)模型,還有概率模型(古典概型和幾何概型)、三角函數(shù)模型等等,今后還會學習到更多的數(shù)學模型.只要熟練掌握這些基本模型,我們的思維能力就會得到提升.
例1 設以為實數(shù),求函數(shù)f(x)=a√1-x2+√1+x+√1-x的最大值g(a).
解析 起初看到這個題我們可能無從下手,有3個根號,去根號只能平方,但一平方,表達式就會變得很復雜.但仔細審題后,發(fā)現(xiàn)第一個根號中的代數(shù)式恰為后面兩個根號中代數(shù)式的乘積.到了這里,請你想一想,以前是否遇到過類似問題(表達式的結構上).在三角的學習中曾經(jīng)遇到一類這樣的問題:求函數(shù)y=sinx+cosx+sinxcosx的值域.此時,我們利
用同角三角函數(shù)中的平方關系令sinx+cosx=t,得sinxcosx=t2-1/2,而將一個三角函數(shù)的問題轉(zhuǎn)化為一個二次函數(shù)問題.如果你深刻理解這類問題的解題思路和思維方法,也就在你的頭腦當中形成了一種數(shù)學模型,有了這種模型,例1就迎刃而解了,后面的解題過程請你試一試.
例2 已知向量a,b滿足|a|=a,|b|=2,則|a+b|+|a-b|的最小值是___ ,最大值是____.
解析 思路1:審題發(fā)現(xiàn)條件中有a+b和a-b,它們是向量a,b的和向量以及差向量,聯(lián)想到平行四邊形法則和三角形法則,你的思路中自然就開始建立幾何模型.由于|a|=1,|b|=2,你可能會聯(lián)想到兩個同心網(wǎng),但事實上a,b的位置是相對而言的,不妨讓一個不動,而另一個運動,如圖1,令a=OA,b=OB,其中OB固定不動,則|a+b|和|a-b|是以|a|,|b|為鄰邊的平行四邊形的兩條對角線,|a+b|2 +|a-b|2=2(|a|2+|b|2)=1O,A是以O為圓心的單位網(wǎng)上的一動點,構造兩個全等的平行四邊形AOBD,平行四邊形ECOA.所以|a+b|+|a-b|=|AB|+|AC|.易知當A,B,C三點共線時,|AB|+|AC|最小,此時|AB|+|AC|=|BC|=4;當AO⊥BC時,|AB|+|AC|最大,此時|AB|+|AC|=2|AB|= 2√5.
思路2:已知條件中有a,b的模,可以根據(jù)平面向量數(shù)量積的定義,其中只有夾角是未知的,所以可以設夾角θ為變量,建立關于θ的三角函數(shù)模型.
(|a+b|+|a-b|)2=|a+b|2+|a-b|2+2|a+b||a-b|=2(|a|2 +|b|2) +2√a2+b2+2|a||b|cosθ√a2+b2-2|a||b|cosθ=10+2√5+4cosθ√+-4cosθ=10+2√25-16cos2θ(θ是向量a,6的夾角).
所以當COS2θ=1時,|a+b|+|a-b|取得最小值4;當COS2θ=0時,|a+b|+|a-b|取得最大值2√5.
例3 如圖2所示,在同一個平面內(nèi),向量OA,OB,OC的模分別為1,1,√2,OA與OC的夾角為α,且tanα=7,OB與OC的夾角為45°.若OC=mOA+nOB(m,n∈R),則m+n=____.
解析 思路1:根據(jù)已知條件可以建立坐標系,把向量用坐標來表示,再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建立方程模型.如圖3所示,以OA所在的直線為x軸,過O且垂直于OA的直線為y軸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由題意結合可得A(1,0),C(1/5,7/5),B(-3/5,4/5),由OC=mOA+nOB,得(1/5,7/5)=m(1,0)+n(-3/5,4/5),即{1/5=m-3/5n, 7/5=4/5n,解得{m=5/4,n=7/4,故m+n=3.
思路2:如果你發(fā)現(xiàn)三個向量的模和夾角都知道了,由平面向量的數(shù)量積可以用向量OA,OB分別點乘向量OB,也可以建立方程模型.由題意
{OC·OA=mOA·OA+nOB·OA,OC·OB=mOA·OB=nOB·OB
(*)而由tanα=7,得sinα=7/5√2,COSα=1/5√2,
OA·OB=1*1*cos(α+π/4)=cosα·cos/4-sinα·sinπ/4=-3/5.將(*)式化簡為{1/5=m-3/5n, ① 1=-3/5m+n,②式①加式②,得m+n=3.思路3:由向量的分解可知以OC為對角線,OA,OB的延長線為一組鄰邊作平行四邊形OA1CB1,這樣只要求出OA1,OB1的長即可,根據(jù)已知條件可以將問題放到三角形內(nèi)解決,從而建立三角形模型,由tanα=7,可得sinα=7√2/10,COSα=√2/10,如圖4所示,根據(jù)向量的分解,易得
例4在△ABC中,∠A=60°,AB=3,AC=2.若BD=2DC,AE=λAC-AB(λ∈R),且AD·AE=-4,則λ的值為
解析 思路1:題目中兩個向量的模和夾角都已知,其他向量嘗試用AB和AC來線性表示,這實際上是建立基底模型,即用基底表示題中其他向量.如圖5所示,以向量AB,AC為平面向量的基底,則依題意可得AB·AC=|AB||AC|cos60°一3×2×1/2=3.又因為BD=2DC,則AD=AB+BD=AB+2/3BC=AB+2/3(AC-AB)=2/3AC+1/3AB,則 -4=AD·AE=2λ/3AC-1/3AB+(λ/3-λ2/3)AC·AB=11/3λ-5,解得λ=3/11.
思路2:建立坐標系,將向量的運算轉(zhuǎn)化為代數(shù)運算,再根據(jù)已知條件可以建立方程模型.以點A為坐標原點,以AB所在的直線為x軸,建立直角坐標系(如圖6所示).依題意易得A(O,O),B(3,O),C(1,√3),AB=(3,0),BC=( -2,√3),AC=(1,√3).則可得AD=AB+BD=AB+2/3BC=(5/3,2√3/3),AE=λAC-AB=(λ-3,√3λ),于是有 -4=AD·AE=5/3(λ-3)+2λ=11/3λ-5,解得λ=3/11.
學習數(shù)學需要掌握豐富的解題經(jīng)驗,其中,模型思想是最重要的經(jīng)驗之一.怎樣才能積累更多的數(shù)學模型呢?其實也不算難,只要用心,上課認真聽課,課后把做過的題(特別是做錯的題)進行整理,思考這個題還與哪個題有相似之處,能否并成同一類,解法是否一樣.這樣認真對待每一個問題,努力做到舉三反一,方能更好地舉一反三.長期堅持,你的思維能力一定有很大的提升,你的數(shù)學能力一定有質(zhì)的飛躍,不信?你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