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龍
家里的馬桶堵住了。
以往,橡皮搋(chuāi)“搋”幾個回合就上下貫通了,而這次馬桶“頑固不化”,怎么折騰都無動于衷。
直起身的那個瞬間,有點失望。突然覺得,馬桶“堵”在心里,而不是“堵”的存水彎。打開大門,疏通管道的名片、廣告,防盜門上,牛奶箱上,走廊上,墻壁上,隨處可見。問題正在這里,到底哪一個才是技術(shù)、收費都靠譜的?
時間要緊,瞥了一眼墻上的固定電話號碼,快速記住,這個比移動電話讓人踏實一點吧?他有固定的地方,應該不敢瞎來。電話撥過去,對方一一回應:上門收費最低120元,但不保證疏通成功;如果考慮換馬桶,可以代買,你自行購置,可以代裝,另外需付費200元……幾個信息,一起襲來。我要靜靜,想想背后可能存在貓膩的空間,不能被人家輕輕松松忽悠了。
不保證成功?可代買潔具?一直自以為聰明智慧的我,立時感到落入信息不對稱的緊張恐懼之中。十分鐘后,門前再看一眼,換了一個號碼,電話接通,發(fā)現(xiàn)情況不妙:咦?怎么……怎么還是你?對方淡定:對,你們那一帶,都是我在負責。
劃片承包?聽過太多消費投訴的案例,更加疑心大發(fā),不知道前方哪里是坑哪里有忽悠。
是周某人糾結(jié)嗎?好多前車之覆啊。
兩年前,同事的岳父母在他們這邊小住。一次馬桶堵了,岳父搋了幾次,未見成效。不便驚動班上的女兒女婿,老人直接撥通小廣告上的號碼。師傅來了,搗鼓幾下之后,說:這個很麻煩,搞不了。老人心里一沉,師傅轉(zhuǎn)過身,解開懸念:不過,現(xiàn)在有一種新的強力疏通劑,要再加400元……400元,加上上門費200,就是600元,看老人家不容易,就給500元吧。此時,同事剛好回到家中,問明情況,立馬把那師傅打發(fā)走了,自己重搜便民網(wǎng),再花200元,疏通好了。
其后一次添堵,發(fā)生在晚上,便民網(wǎng)只答應第二天派人上門。馬桶不通,家里大小幾口人,太不方便,只能硬著頭皮撥打小廣告電話,來了一個小年輕,折騰了一會兒,說:不行,得讓師傅來看看。深更半夜,只得同意,師傅來了,當然要再加一個人工費,而師傅并沒有動手,只是看了看,嘀咕了一句,年輕人就繼續(xù)操作起來了……
過去,民間有“敲竹杠”一說,擱到現(xiàn)在,是不是又有一個“敲馬桶”的分支?那些維修師傅進過千家萬戶,充分占有用戶“大數(shù)據(jù)”,掌握了他們的心理特點,知道你不懂“核心技術(shù)”,知道你“耗不起”“等不及”,然后他便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分步實施他們的“敲馬桶”計劃。
馬桶(下水道)堵了,一般先要“搋”,有時更要“揣”。事實上,小到家電售后服務,大到室內(nèi)裝潢,都有各路的信息不對稱,用戶再精明再謹慎,往往也都不過是“外行領(lǐng)導內(nèi)行”———內(nèi)行步步設(shè)“陷”,外行防不勝防。
信息不對稱的狀態(tài)下,信任也是不對等的。你不可能都成為內(nèi)行,我摸索出一條快捷的“朋友圈路徑”,可以在朋友圈里搜索你信任的內(nèi)行,還可以求助你信任的朋友信任的內(nèi)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