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敘述二十世紀初新文化運動背景下魯迅先生的美術思想,由于主客觀因素的推動,形成了魯迅先生卓絕群倫的美術理論與實踐。1913年《擬播布美術意見書》發(fā)表,全面推廣美術,魯迅提倡美術的觀念囊括于其中,在文中 對“美術”一詞作出了詳盡闡釋;論述美術之目的與致用——“發(fā)揚真美,以娛人情”,美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隨感錄四十三》中,魯迅先生對美術家和美術作品提出要求;接著又連續(xù)發(fā)表了《隨感錄四十六》和《隨感錄五十三》,在這兩篇美術論文中著重談論如何學習外國美術的問題,批判盲目排外主義和反對新文藝的錯誤傾向。
關鍵詞:魯迅先生;二十世紀;美術思想;新文化
魯迅先生的美術思想在二十世紀初應運而生。二十世紀初的文化大環(huán)境是文學先行,而魯迅本身也熱愛美術,因此便能脫穎而出。歷史總有一個標志性的時刻,濫觴期總是提前的;從廣州到上海,文學盛行,而新興木刻也在上海流行。魯迅生命的最后十年里,在上海從事美術,如新興木刻運動、提倡新美術、書籍裝幀、設計北大?;?、收藏漢磚、漢唐畫像石、拓片、古錢幣、古硯、書畫作品等,翻譯了日本板垣鷹穗的《近代美術史潮論》。魯迅的版畫表現(xiàn)底層人民生活情形、為底層人民吶喊,充滿強烈的現(xiàn)代性思想,與印象派一致,他與生俱來地藐視道統(tǒng)、正統(tǒng),所扶植的都是處于社會底層的人和事物。
1913年《擬播布美術意見書》作為文件下發(fā),推廣美術,全面闡述了魯迅對提倡美術的意見。文中的“美術”一詞與現(xiàn)在的用法有所不同,此時“美術”一詞涵括繪畫、雕塑、建筑、音樂、戲劇等,是“大藝術”的概念,相當于現(xiàn)今的“藝術”一詞。魯迅在這篇文章里亦泛指藝術的各門類,但著重談的是繪畫藝術,且是相異于“工藝美術”的“純繪畫”。國民性的改造,文化的普及、傳承、積淀,國民素養(yǎng)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美術。
文中,在“美術”一詞后面魯迅用了兩個英文名詞:“ Art or fine art”,即指藝術或繪畫雕塑藝術。“故美術者,有三要素:一曰天物,二曰思理,三曰美化。緣美術必有此三要素,故與他物之界域極嚴?!雹佟疤煳铩奔船F(xiàn)實生活,歸造化、自然;“思理”就是對現(xiàn)實生活進行從搜集素材、確定題材、主題思想的一系列的構思,思想從物態(tài)中脫胎出來;“美化”就是按照既定的體裁和形式進入作品的具體創(chuàng)作,融化到生活。這三個元素是遞進關系,把美術融入到生活中,對于改造社會和生活起到促進作用。魯迅說美術創(chuàng)作“與他物之界域極嚴”,這個“嚴”就嚴在是否具備這三要素,如若不是,則貌似美術亦徒然。為了說明上述理論,文中還舉了一些非美術的例子:“刻玉之狀為葉,髹漆之色亂金,似矣,而不得謂之美術。象齒方寸,文字千萬;核桃一丸,臺榭數重,精矣,而不得謂之美術。幾案可以弛張,什器輕于攜取,便于用矣,而不得謂之美術。太古之遺物,絕域之奇器,罕矣,而非必為美術。重碧大赤,陸離斑駁,以其戟刺,奪人目睛,艷矣,而非必為美術,此尤不可不辨者也?!雹谶@似、精、用、罕、艷都“不得謂之美術”,就是說這些都不是美術創(chuàng)作,而是工藝美術?!斑@就糾正了當時一般人把工藝美術和出土文物中的古代工藝一股腦兒地叫做美術的錯誤。當然,也就此品,是形式主義的錯誤。”那什么是美術呢?美術反映生活、表現(xiàn)思想、體現(xiàn)時代精神,要達到能幫助人們認識生活、起到推動歷史前進的作用。
美術之目的與致用:“發(fā)揚真美,以娛人情?!痹谀莻€時代,“真”是貫穿生命的,容不得半點虛假,藝術家眼睛里容不得沙子,體現(xiàn)了藝術、美育對人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重要性。“美術可以表見文化,凡有美術,皆足以征表一時及一族之思維,故亦即國魂之現(xiàn)象;若精神遞變,美術輒從之以轉移?!泵佬g是一個時代的文化表征,如美術物件、作品、創(chuàng)造、思維,彰顯一個地域、時域的真實特征,如甲骨片,反映了商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思想精神等?!懊佬g可以輔翼道德,美術之目的,雖與道德不盡符,然其力足以淵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輔道德以為治。”③例如文藝復興是“人”的復興,人的解放,整個美術史也是在人的解放中前進的,“人人都是藝術家”,中世紀時宗教是藝術家們唯一的贊助商,因此藝術家全身心投入創(chuàng)作;民國時、還有文革時期的藝術家也是全身心投入,對藝術的虔誠不是今人所能企及的。魯迅思想的深刻性和預見性至今無人超越?!懊佬g可以救援經濟,方物見斥,外品流行,中國經濟,遂以困匱。然品物材質,諸國所同,其差異者,獨在造作?!雹?經濟的拉動是一條文化鏈,在每個國家、每個地方,城市用藝術留住人的腳步、人的呼吸,比如西方文博制度非常完善,文化始終是歐洲旅游的重要標志。
《隨感錄四十三》中,魯迅所要求的美術家,“是能引路的先覺,不是‘公民團’的首領。我們所要求的美術品,是表記中國民族知能最高點的標本,不是水平線以下的思想的平均分數”⑤?!懊佬g家固然須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須有進步的思想與高尚的人格。他的制作,表面上是一張畫或一個雕像,其實是他的思想與人格的表現(xiàn)。令我們看了,不但喜歡賞玩,尤能發(fā)生感動,造成精神上的影響。”⑥魯迅對美術家的總要求是做一個“進步的美術家”,他說,“藝術要回到本能、回到常識去看”,感動人是首要的,而不是“精到描繪”。陳丹青:“司徒喬為魯迅畫的那張素描,只有寥寥幾筆,卻把感動與真誠表露”,而對現(xiàn)在黑乎乎的素描很是厭倦。
在《隨感錄四十三》之后,接著又連續(xù)發(fā)表了《隨感錄四十六》和《隨感錄五十三》兩篇美術論文。在這兩篇文章中側重談的是如何學習外國美術的問題。批判的是盲目排外主義和反對新文藝的錯誤傾向:“這幾天又見到一張所謂《潑克》,是罵提倡新文藝的人了。大旨是說凡所崇拜的,都是外國的偶象。我因此愈覺得這美術家可憐;他學了畫,而且畫了《潑克》,竟還未知道外國畫也是文藝之一。他對于自己的本業(yè),尚且罩在黑罐子里,摸不清楚,怎能有優(yōu)美的創(chuàng)作,貢獻于社會呢?”⑦對于漫畫、連環(huán)畫等非正統(tǒng)藝術十分看重,作用于社會,而不看好中國畫。藝術是人類社會所共有的,由大文藝觀、大美術觀所決定。魯迅的現(xiàn)代性,是對正統(tǒng)與生俱來的批判,貫穿生命始終。
注釋:
① 見素頤編:《民國美術思潮論集》,上海書畫出版社, 2014年版,第4頁。
② 陳漱渝:《本色魯迅》,漓江出版社,2015年版,第2頁。
③ 見素頤編:《民國美術思潮論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年版,第6頁。
④ 同上。
⑤ 張望:《魯迅論美術》,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年版,第13頁。
⑥ 王觀泉:《魯迅與美術》,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79年版,第28頁。
⑦ 王觀泉:《魯迅與美術》,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79年版,第29頁。
作者簡介:韋思,女,廣西藝術學院,2017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書法與篆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