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芳
摘要:在當前基礎教育改革中,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是熱點問題之一。信息技術給英語學科教學帶來了豐富的資源和全新的體驗,使英語教學進行著一場質的革命。但是,在實際的教學操作中,不恰當的整合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對英語教學產生著負面的影響。只有將傳統(tǒng)教學的優(yōu)勢與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科學整合的優(yōu)勢相結合,才能使英語教學更加生動、有效,實現優(yōu)效課堂教學。
關鍵詞:英語教學;信息技術整合
隨著信息技術2.0時代的到來,在教學過程中普遍應用信息技術,是未來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途徑之一。信息技術給英語學科教學帶來了豐富的資源和全新的體驗,使英語教學進行著一場質的革命。但是,在實際的教學操作中,不恰當的整合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對英語教學產生著負面的影響。只有將傳統(tǒng)教學的優(yōu)勢與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科學整合的優(yōu)勢相結合,才能使英語教學更加生動、有效,實現優(yōu)效課堂教學。
一、發(fā)揮多媒體優(yōu)勢,構建精彩課堂
在英語教學中,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充分發(fā)揮多媒體的優(yōu)勢,構建精彩課堂。
1.充分利用多媒體信息量多、課堂容量大的顯著特點,提高教學效率
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利用文字、錄音、視頻、圖片等綜合性資源,精心策劃教學設計,并根據學生學情及需求,進行課堂教學,增大信息量和課堂容量,通過多媒體展示相關內容,使課堂在快節(jié)奏、高速度和高密度中進行,提高了教學效率。
2.充分利用多媒體這一全方位,多角度語言展示平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內驅力
作為一個語言知識的展示平臺,多媒體圖、文、聲并茂,直觀而立體,使教學內容表現得更加生動、形象、豐富多彩,營造了模擬的、較為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使課堂教學化平面為立體,化枯燥為多元。多媒體元素的流淌,使課堂中跳動著歡快的音符,不再枯燥乏味。
二.對于多媒體教學與學科教學整合過程的思考
1.在多媒體教學中,我們所呈現的信息是恰到好處的嗎?
案例一:為增強課堂的感染力,教師們傾向于用生動的圖片或視頻進行課堂導入。記得曾經聽過這樣一堂英語聽說課:本節(jié)課的主題是一篇名為ALifeinSport的閱讀課文。本模塊的話題是中學生比較感興趣的體育名人,涉及到中外各種賽事和各項體育運動的多名體育明星比如體操王子李寧、拳王阿里、肯尼亞長跑名將基普·凱諾、球王貝利以及馬拉松運動。我們發(fā)現,教師精心備課,搜集了大量的資料,圖片、視頻充斥著課堂,學生學習的注意力被分散,最后10分鐘進入閱讀主題,本節(jié)課對于學生的閱讀訓練基本無從談起……
毫無疑問,教師課件制作的出發(fā)點是想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動機。但多媒體的這種與課堂并無多大關聯的多余信息輸入,嚴重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任何信息的呈現都有一個限度,如果過分地追求視覺沖擊,追求表現內容的形式,被忽略的其實也就是語言內容本身。相信這樣的教學效果并不是老師想要得到的。所以我們在課件制作的過程中,是否應該充分考慮教學內容的特點及教學內容呈現的有效性呢?多媒體的信息的過度呈現促成了教學目標的達成嗎?
2.多媒體的作用是否被誤讀為“灌輸”?課堂的靈活調控是否受到了限制?
案例二:有這樣一節(jié)閱讀課:主題講到MyNewTeachers,課堂從圖片引入,主要介紹作者對三名新教師看法。課堂的預設是在圖片引入的基礎上,通過閱讀訓練,最后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介紹自己喜歡的一個新老師。我們發(fā)現,課堂內容很豐富,手段很多。但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多媒體的教學過程被一步步快速、機械地呈現,學生被牽著鼻子走,課堂在老師的精疲力竭中被拖完……
多媒體課堂教學的優(yōu)點是容量大,節(jié)奏快,但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單純的知識“灌輸”忽略了學生的接受能力,將課堂教學變成教師個人的“任務完成”過程。信息技術只是可供教師選擇的一種教學手段選擇,課堂教學的關鍵在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來,實現知識的有效內化。教師“任務完成式”課堂教學缺乏靈活性,多媒體教學的優(yōu)勢沒得到發(fā)揮,教學過程也變得枯燥無味。由此,教師在多媒體教學中既要充分考慮既尊重課堂既定設計,又根據實際情況的需要作出合理的調整,以達到課堂的自然生成。
3.在機械的、程序化的演示模式背后,如何保證師生之間的互動呢?
案例三:記得有這樣一節(jié)課,課題是介紹The Internet.。由于內容較多,聽力較難,老師精心設計了課堂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并在課堂行進的過程中試圖將學生引進自己的思維和套路中。但我們遺憾地看到:老師成為操控多媒體的機器,絲毫沒有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反應調整教學的節(jié)奏和方式,多媒體教學的課堂還是老師的“一言堂”,學生課堂參與度極低,師生互動流于形式,只有死板的教授,不見思維的火花……
多媒體的使用并沒有起到助力學生思維能力發(fā)展的目的,師生之間缺乏有效交流,學生仍然徘徊在知識表面,不能實現知識的正遷移。這樣的課聽了之后,我們感受不到教師在課堂上靈感閃現的火花,有的只是機械的、程序化的演示模式。我們知道,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會使學生說話時間最大化,教師說話時間最小化。這樣的課堂,怎能充分發(fā)揮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呢?
三.借鑒傳統(tǒng)教學的優(yōu)點,實現信息技術和英語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
1.借鑒傳統(tǒng)教學的優(yōu)點
(1)師生間的有效互動,讓課堂效率更高。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在授課時,通過豐富的肢體語言、面部表情等和學生面對面進行交流。這樣直接、人性化的交流,使課堂互動更加充分,大大提了高學習效率。
(2)教師適時的調整,讓課堂更具靈活性。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及知識接受情況對教學內容、方法及時做出相應的調整。教師靈活把控課堂,注重課堂的及時信息反饋。這樣,課堂有預設,更有靈活性,讓教學過程真實呈現,充分體現了教學的以人為本。
(3)充分發(fā)揮教師引導作用。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注重‘引’和‘導’,積極通過多種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保證學生思維的連續(xù)性,強調“學習共同體的構建”,著眼于學生能力的提升。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自主操控課堂,也有利于充分發(fā)揮學生潛力,彼此的自由度相對較大。
2.追求信息技術和英語學科教學的科學整合
多媒體教學可以理解為傳統(tǒng)教學基礎上增加了多媒體這一特殊工具的教學,它并不是和傳統(tǒng)教學手段相對立的。一些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在英語教學中仍然有效。因此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我們既要充分發(fā)揮多媒體大容量、立體、生動、多元等多重優(yōu)勢,同時發(fā)揮傳統(tǒng)教學中的課堂互動和靈活性等,將多媒體技術和傳統(tǒng)教學的優(yōu)勢進行科學整合,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總之,英語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教學的過程事實上就是一個輸入、內化和輸出的過程,而信息技術只是一個輔助的工具。作為英語教師,我們要做的就是如何將教學內容和教學主體利用信息技術更有效地融合,將思維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注重課堂生成,從有效教學走向優(yōu)效教學。
參考文獻
[1]余文森.有效教學十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趙蘭梅.淺談小學語文多媒體教學[J].信息技術,2016(6)
[3]王霞.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整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