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雪純
銅壺滴漏,是中國古老的計時器,在很長的時間里人們都靠它來讀取時間。藏于故宮博物院的這件銅壺滴漏可豪華了,它由五個大大的銅壺組裝在一起,人們往最上面的壺里倒水,水一滴一滴地流到最下面,最下面的那個壺里有一個抱著箭的小銅人坐在一只船上。隨著水的增加,船里的小銅人也慢慢上浮,而他懷里的箭上就刻著時間的標記。這樣,人們就可以讀取時間了。
靠著人工注水、水自然滴落的方式來計時,還是沒有那么準確。明代的時候,一個叫利瑪竇的意大利人來到中國,帶來了會自動打點報時的鐘,也就是大自鳴鐘。本來,利瑪竇和他的朋友們是打算來中國傳播天主教的,大自鳴鐘只是他們順便帶過來送給皇帝的禮物。但沒想到的是,皇帝卻對他帶來的鐘更感興趣。也正是因為這樣,鐘表才在中國流行起來。
銅壺滴漏和大自鳴鐘,在交泰殿里一左一右,像一對小伙伴守衛(wèi)在寶座兩邊。不過它們倆早就不報時了,而是站在那里,向人們顯示皇家的氣派和威嚴。但是,時間卻從來沒有停止過,而且在很多地方留下了歷史的印記,向我們悄悄訴說著這里的秘密。
抬頭看,交泰殿寶座后面有塊寫著“無為”二字的匾,匾上右側有“圣祖御書”四個字。圣祖,就是康熙皇帝;御書,就是皇上寫的字。左側有落款,寫著“乾隆六十二年丁巳御筆恭摹”, 意思是說,這是乾隆皇帝在乾隆六十二年模仿他爺爺康熙皇帝的筆跡寫的。不得了,這幾個小字透露了一個大秘密!為什么這么說呢?乾隆皇帝在乾隆六十年就宣布“退休”,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就是后來的嘉慶皇帝。所以,乾隆的年號也應該只用到乾隆六十年,第二年就應該是嘉慶元年了。但是為什么這里又會出現“乾隆六十二年”的說法呢?原來,乾隆皇帝對國家大事一直放心不下,雖然“退休”了,但還是在掌管各種大小事務。所以,雖然老百姓已經開始用起了嘉慶的年號,以為嘉慶當起了皇帝,但不知道其實乾隆皇帝依然還是“老大”,宮里還是得繼續(xù)用乾隆皇帝的年號呢!
出了交泰殿,我們還能找到其他關于時間的印記。交泰殿的周圍,砌著黃色和綠色的琉璃磚,仔細看,很多磚塊上清清楚楚地印著“嘉慶三年官窯敬造”的字樣。這一年,在宮里肯定是被叫作“乾隆六十三年”了。因此可以推斷這些琉璃磚和“無為”匾的時間只差一年。對了,忘了告訴你,現在交泰殿里的大自鳴鐘并不是當初利瑪竇帶來的那件禮物,而是嘉慶三年仿照明代大自鳴鐘的款式做的。
為什么這幾件物品都是在差不多的年份做成的呢?當時是不是發(fā)生了什么大事件?
經過一番調查,果真如此。原來,嘉慶二年時,交泰殿前面的乾清宮著了場大火,當時交泰殿也連帶著被燒毀了。所以,乾隆皇帝才需要重新寫一塊牌匾掛上,琉璃磚、大自鳴鐘,也都是第二年才重新做好的。
仔細算算,火災后的交泰殿,距離今天也已經有二百多年了。沒想到吧?交泰殿有著這么多與時間相關的小故事。下次來故宮,記得來找找那些時間留下的印記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