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信懷
1949年我出生在重慶市墊江縣的一個偏遠山村,與共和國同齡。在70年的歲月里,我經歷了三次搬家。這三次搬家使我看到了祖國的發(fā)展變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1956年秋的一天下午,我放學回家,姐姐不讓我進門,我問為什么,她說房子被風刮歪了,要垮了。話音剛落,母親大聲罵道:“怕垮就滾,兒子進來?!蔽疫M門一看,父母正在用木棒頂墻壁,一向脾氣不好的母親氣憤地說:“沒什么本事,分家分到這么個破房子。”父親是當?shù)赜忻拇蠛萌?,家里家外從不與人發(fā)生爭執(zhí),這次父親也一樣,只是說了一句“分的時候房子也沒歪”。母親雖然脾氣不好,但通情達理:“我跟你受苦,你跟我受氣,認命吧?!边^了一星期,據(jù)說是在奶奶的勸說下,我們一家人搬到了她的住處。奶奶的房子破舊,四面透風,但還結實。尤其是那根飯盆粗的柱子,成了我兒時的驕傲,經常拿它和同伴們比好壞,每當這個時候,我就非常開心。1958年成立了人民公社和大食堂,每家每戶都把糧食交給了集體,這些糧食吃完后,就遇上了三年自然災害,地里顆粒不收,國家每人每天補助二兩帶皮的糧食,再加上疾病的流行,不少人在病餓中沒能渡過三年困難時期,奶奶在想吃地瓜的呻吟中離開了人世。每每想起,心如刀絞,淚流滿面,十分悔恨遺憾。毛澤東提出“改革、調整、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后形勢發(fā)生了變化,生活慢慢好起來,我也慢慢長大成人。1965年,因為字寫得比較好,我被推薦為耕讀校教師,教了4年書,還是全縣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凡是縣里開會,就有人幫我寫發(fā)言材料。1968年我辭教從軍,應征入伍來到了吉林省東豐縣3018部隊,成為了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zhàn)士。
入伍后,我勤奮學習,努力工作,很快就入了黨,提了干,成為一名軍旅新聞工作者。1978年父親從老家農村隨軍。后來,我轉業(yè)來到了遼源市,被安排在市委工交部工作,組織上給我解決了兩室一廚的住房,我和妻子、兒子、父親、剛成年的妹妹全家5口人住在這套房子里,雖說不算寬敞,但和老家房子比,就是“鳥槍換炮”了。過慣了苦日子的父親和我都感到非常滿意。到了晚上,家人休息了,我就把廚房門關上,在廚房里經常寫新聞稿件,不時地在報上登點“蘿卜條”和“豆腐塊”,常有三五元的稿費收入,讓我很有成就感和獲得感。不久,領導讓我搬家,當時我不理解,問他們原因,領導說:“你父親歲數(shù)大了,上下樓不方便,福鎮(zhèn)有兩間九成新的平房,單門獨院,愿意就去。”聽了這話,我連連表示感謝。住在福鎮(zhèn)與住在樓房有很大的不同,這里是郊區(qū),住的都是菜農,家家戶戶養(yǎng)雞、養(yǎng)鴨,但不養(yǎng)鵝,他們說鵝是大牲口,吃得多。其實不然,我在福鎮(zhèn)平房就養(yǎng)了6只雞,4只鵝還有2只鴨。鵝與雞鴨不同,鵝只吃糧食和嫩草,不吃魚蝦和帶油腥的飼料,其食量相當于一只半鴨,然而下的蛋比鴨蛋大得多,平均兩天下1個蛋,就像元寶一樣,實在讓人喜愛。更值得一提的是,有的菜農還來我家買鵝蛋,菜農說:“在新鮮鵝蛋的大頭扎個孔,往里面放5粒棉花籽,放在鍋上蒸熟后,吃鵝蛋不吃棉籽,堅持吃下去,能夠治好心臟病,沒有副作用。”這個偏方現(xiàn)在有不少人還在繼續(xù)用。慢慢地,兒子長大成人,到了成家立業(yè)的年齡,顯然需要一個大房子,于是愛人就在遼源市利源小區(qū)買了一套151平方米的一樓住宅,前后空間很大,適合居住,也適合經商。
2000年末,我搬到了利源小區(qū)一號樓。2001年兒子結婚,同年,遼源市新華書店改制,妻子從辦公室主任的位置上下崗,我也從東遼縣檔案局局長的位置讓賢,當時我們歲數(shù)不是很大,年富力強,身體健康,過去我是老師,妻子曾是位文藝工作者,剛進門的兒媳婦是東豐縣劇團的演員,兒子在縣委工作,根據(jù)這些條件,經全家人反復商議,我們決定把住房擠出110米的面積辦幼兒園,從此開始了第二次創(chuàng)業(yè)。新房裝修比較高端,周圍環(huán)境又好,看園的家長絡繹不絕,入園的孩子越來越多,不到5年時間,幼兒園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由2個班發(fā)展到9個班,孩子200余人,教職員工21位,校舍擴展到520平方米,2002年12月,幼兒園被遼源市教育局評為市一級一類幼兒園,園長被評為“十佳園長”。2008年被中國教育學會評為“漢學教育示范園”。2011年,遼源市龍山區(qū)委正式批準成立“遼源市仟禧幼兒園黨支部”,我被任命為黨支部書記,2014年又當選為吉春社區(qū)黨委委員,分管宣傳工作。因為我是退休干部,編外人員,社區(qū)里沒有我的辦公室,我就在家里讀書看報,為社區(qū)寫作,平均每年能在報刊上發(fā)表25篇左右的文章。利源小區(qū)這個新家,是我休養(yǎng)身心的地方,也是我們全家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平臺。在這里,我們付出的是辛勞,共圓的是夢想。
三次搬家,上了三個臺階。我從搬家的過程中看到了家的變化,從家的變化中看到了國的發(fā)展。這些發(fā)展變化證明了在黨的領導下,人民的生活就像芝麻開花一節(jié)更比一節(jié)高,好日子就像倒吃甘蔗一節(jié)更比一節(jié)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