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強
于我而言,2018年值得銘記。為響應教育部“萬人援疆援藏支教”的號召,我懷揣著“民族團結(jié),奉獻新疆,添彩人生”的支教夢想,來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烏恰縣。干燥的氣候,思鄉(xiāng)的苦楚……這些都不足以阻撓我對烏恰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傳承紅色基因 助力烏恰學子
烏恰縣是國家級貧困縣,這里交通閉塞、條件落后,貧困家庭較多。我所支教的烏恰縣實驗小學貧困生有100多人。對這些孩子來說,基本的學習環(huán)境都難以保障。我實在不忍,便通過四方打聽,與常州市的愛心單位取得聯(lián)系。很快我便與王諍研究會接上了頭,會長表示愿意為家境貧困、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進行捐資助學,并委托我作為此次助學活動的聯(lián)系人。為了確保助學活動的每一個操作環(huán)節(jié)都能公開、公平、公正。我利用下班和雙休日的休息時間,對符合助學條件的學生進行了長達4個月的家庭走訪。在走訪的過程中,我對每戶家庭的具體困難和學生學習情況都進行認真記錄。在對信息全面的采集、篩選和公示后,王諍研究會決定對烏恰縣實驗小學的10名小學生進行長期捐助。
弘揚上善精神 團結(jié)民族群眾
在烏恰縣,少數(shù)民族教師在生活上對我們給予了很多幫助。每逢節(jié)假日,少數(shù)民族教師就會邀請我們聚在一起,幫助我們排解寂寞。我們一起工作,一起生活,毫無成見地團結(jié)在一起,就像一家人一樣。
初春的新疆,寒風凜冽。當“沙瓦汗老師病了”的消息傳來,我不禁在料峭的寒風中打戰(zhàn)。想著平日里一起工作的場景,想著一直以來所受的恩惠,我的內(nèi)心無比焦慮。盡管窗外大雪紛飛,我和其他支教教師一樣,坐不住了。作為四年級組導師,我?guī)ьI部分教師和學生去沙瓦汗家中進行慰問。贈人玫瑰,手留余香。于我而言,援疆支教不僅是為了響應國家號召,更希望能在交往的過程中與柯爾克孜族同胞留下一份情。
播撒友好真情 培育祖國棟梁
在一年的支教時光里,我堅持每周兩次家訪,就學生的學習基礎和性格特點與家長進行全面的交流。許多家長對于我的到來倍感意外。我會針對各個孩子不同的學習情況,與他們和家長一起制定相應的學習目標,從而有效地改變孩子原有的學習習慣,促進其學習。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們一句關切的話語,一個親切的手勢,一個關愛的眼神都會給學生帶去無限溫暖。作為支教教師,我們要讓邊疆的孩子時刻感受到民族團結(jié)政策的溫暖,感受到全國人民的真情援助與關愛。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西倉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