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是中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按照國別記載了周、魯、齊、晉、鄭、楚、吳、越諸國君臣的言論,時間上起西周穆王,下迄戰(zhàn)國初年,跨越五百多年。其中有很多思想亮點,在散文藝術上也有很高成就。
《國語》是一部怎樣的書?這要從古人的“三不朽”說起,即立德、立功、立言?!秶Z》就是一部“立言”的書,所謂著書立說,成一家之言。
“立言”可能使發(fā)表思想言論的人彪炳史冊,并給家族帶來莫大榮耀。《史記·伍子胥列傳》說:“其先曰伍舉,以直諫事楚莊王,有顯,故其后世有名于楚?!钡袝r“立言”也有很大的風險。例如,公元前845年,周王室卿士(相當于總理或首相)邵公勸諫周厲王不要禁止人民批評,他說:“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薄爸魏拥娜艘檬鑼У姆椒ǎ蚊竦娜艘屓嗣裾f話?!边@些言論被西周史官記下來,邵公由此成為“立言”之人。三年之后(公元前842年),國人發(fā)動暴動,將周厲王流放到彘地(今山西霍州市東北),周厲王之子姬靖(即后來的周宣王)逃到邵公府第,國人將邵公府第包圍起來,要邵公交出姬靖,邵公認為:“昔吾驟諫王,王不從,是以及此難。今殺王子,王其以我為懟而怒乎?夫事君者險而不懟,怨而不怒,況事王乎?”于是以自己兒子頂替姬靖,讓姬靖躲過滅頂之災。邵公為自己“立言”痛失愛子,付出了極為慘痛的代價。
在西周春秋時期,王侯、卿士、大夫們雖然都有很高的文化水平,但他們“立言”的方式是“動口不動手”,即口頭發(fā)表思想言論,不親筆寫文章,由周王室和各諸侯國的史官把他們的言論記在竹簡或絹帛上。并不是他們的所有言論都得記下來,什么該記,什么不該記,選擇權掌管在史官手中,選擇的標準主要是看這些言論能否給后世的王侯政治提供借鑒。從西周到春秋幾百年間,王侯、卿士、大夫們發(fā)表的言論不知有多少,但只有極少數(shù)思想言論被史官載于簡帛。大約在戰(zhàn)國初年,這些言論材料被編為一書,這就是《國語》。
成于眾手
《國語》中最早的“語”,是西周中期王室卿士祭公勸諫穆王(約前1054—前949年)征伐犬戎的言論;最晚的“語”,是公元前453年晉大夫智伯國勸諫智襄子的話語。收錄言論材料前后歷時五百多年。除了記載周王室之“語”以外,《國語》還收錄了魯、齊、晉、鄭、楚、吳、越七國之“語”,而西周春秋時一些重要諸侯國如衛(wèi)、燕、宋、陳、曹、秦等國之“語”沒有收錄,主要因為《國語》編者手中缺少這些諸侯國的言論材料。
關于《國語》的作者,戰(zhàn)國秦漢人說是左丘明,如《史記·太史公自序》就說:“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弊笄鹈魇恰蹲髠鳌返淖髡?,如果《國語》也是他寫的,那么他就同時是《國語》和《左傳》的作者。有些漢人干脆就把《左傳》稱為“《春秋》內傳”,把《國語》稱為“《春秋》外傳”。古人所說的“傳”,是指那些解釋經(jīng)典的著作。戰(zhàn)國秦漢人認為孔子作《春秋》,尊《春秋》為經(jīng)典,認為《左傳》《國語》都是解釋《春秋》的著作。其實,這些說法是不可靠的,筆者經(jīng)過考證,認為《國語》并不是出于左丘明之手,它的真正作者,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準確地說,《國語》作者是西周春秋時期周王室和其他七個諸侯國的諸多史官。(詳細論證可參看《〈國語〉的性質和文學價值》,《文學遺產(chǎn)》2007年第4期)
《國語》的文章也不是寫于同一個時代,而是從西周中期到春秋戰(zhàn)國之際五百多年間陸續(xù)寫成的。不過,《國語》是“《春秋》外傳”的說法,無意之中卻為《國語》的保存和傳播幫了大忙,先秦許多史書在戰(zhàn)國秦代都遭到焚毀,《國語》卻能幸運地流傳到漢代,這是因為戰(zhàn)國秦漢之際儒家學者相信《國語》是解釋孔子《春秋》的書,于是冒著生命危險將《國語》保存下來。
嘉言懿鑒
史官記載王侯、卿士、大夫治國的嘉言善語,最初的宗旨是為了給后世的王侯政治提供懿鑒。因此,最初的“語”都有比較濃厚的正統(tǒng)倫理道德色彩。例如,《國語》首篇《祭公諫穆王征犬戎》,記載祭公勸說周穆王不要窮兵黷武,祭公說:“先王之于民也,懋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財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鄉(xiāng),以文修之,使務利而避害,懷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弊g為白話就是,先王對于人民,勉勵他們端正德行,致力于加厚民生,增加人民的財富,改善兵器和農具,給人民指明利害的方向,修文德教化人民,使他們趨利避害,讓遠方之人感懷明君恩德而畏懼兵威,因此先王能夠保有世傳王業(yè)并發(fā)揚光大。祭公這些話,對王侯如何治國及處理異族關系具有重要的垂鑒意義。
《國語》中的《周語》分為上、中、下三卷,基本上遵循了記載嘉言善語的宗旨。當然,有些言語在當時是有正面意義的,但時過境遷,它就未必是善語了。例如,《周語上》記載,周宣王搞了一次全國人口普查,周王室大夫仲山父認為這會導致西周覆滅,這在今天看來就太荒唐了。
魯國由于是周公的封國,在思想文化上最接近周王室,因此《魯語》的思想價值取向與《周語》趨同。例如,魯國貴族婦人敬姜親自織布,她的兒子公父文伯對此不理解,敬姜教育兒子說:“昔圣王之處民也,擇瘠土而處之,勞其民而用之,故長王天下。夫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惡心生?!边@幾句是說,從前圣王安排民眾居處,選擇貧瘠的土地給民眾居住,讓民眾勤勞,加以役使,因此能夠長期統(tǒng)治天下。民眾勤勞就會想到節(jié)儉,想到節(jié)儉就會有善心產(chǎn)生;民眾安逸就會放縱,放縱就會忘記善心,忘記善心就會生出惡心。敬姜告誡兒子,任何時候都不能丟掉勤勞節(jié)儉的美德。這些話即使是在兩千多年后的今天,也仍然具有借鑒意義。
《史記·楚世家》載楚王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背m然被人稱為“蠻夷”,但《楚語》在思想上卻主動向周王室靠近,南楚上層精英有意識地吸取中原政治文化精華,為己所用,他們像周、魯人士一樣征引《詩》《書》文獻,運用禮義價值標準評論政治事件和人物?!洱R語》記載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之語,雖然偏離《詩》《書》禮義,但大體上不出嘉言善語的范圍?!多嵳Z》宣傳陰功陰德思想,認為凡是對人民有大功大德的人,其后代必然發(fā)跡?!稌x語》《吳語》《越語》則超越了《周語》所確立的記載嘉言善語的規(guī)則?!稌x語》不僅記載了子犯、趙衰等人為晉文公謀國稱霸的中性言論,而且記載了晉獻公、驪姬、優(yōu)施等人謀害太子申生的惡言惡語?!秴钦Z》《越語》記載越王勾踐與范蠡、文種等人密謀滅吳的言論,其思想傾向與后來戰(zhàn)國縱橫策士文章大體相近。從記載嘉言善語到欣賞機詐權謀,《國語》價值取向之所以發(fā)生這些變化,是因為時代變了,史官們的價值觀也隨之變化。
文風演進
《國語》的文學成就,要放在當時的歷史語境之中,才能看得清楚。西周春秋時期散文文獻有四類:一是《尚書·周書》,這是用殷商古語寫成的佶屈聱牙的文誥,非常難懂;二是銘鑄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其文風接近《尚書》文誥,而且受銅器載體面積所限,篇幅一般不長;三是《竹書紀年》《春秋》,用簡練的語言記載歷史大事;四是記載治國言論的《國語》。前三類散文受到各種各樣的限制,《尚書》文誥語言過于艱深,銅器銘文篇幅太短,歷史大事記過于簡單,比較起來《國語》的文學成就較高。
《國語》寫作時間前后長達五百多年,因此從《國語》中可以看出這一時期歷史散文演進的軌跡。《國語》中有十一篇西周文章,代表了西周歷史散文的成就?!秶Z》中有十篇戰(zhàn)國文章,從中可見戰(zhàn)國初年歷史散文的風貌。剩下的二百一十四篇文章便代表了春秋散文水平?!秶Z》二百三十五篇文章展示了從西周中期到戰(zhàn)國初年五百多年間歷史散文的發(fā)展軌跡。
《國語》不僅在記言方面取得重要成就,而且在敘事方面也可圈可點。《國語》中記言文章觀點集中明確,論據(jù)充分,條理清楚,具有較強的邏輯性。進入春秋以后,《國語》在記言的同時,又增添了記事文字,像《晉語》記敘驪姬謀害申生以及公子重耳流亡生涯,《吳語》《越語》記敘吳越爭霸,故事都一波三折,極富藝術感染力。
我們閱讀《國語》,首先要注意所讀文章是哪一國之語,它寫的是哪一個時代的事情,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是什么;其次是看它提出了什么重要的思想,有什么啟示價值;再次是體味它的記言敘事文字妙在何處。邊讀邊想,細心揣摩,這樣自然就會體悟到《國語》文章的妙處。
陳桐生,文學博士,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國語言文化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