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見如
郭帆執(zhí)導的《流浪地球》于2019年2月5日,即大年初一公映。電影改編自劉慈欣的同名小說,其核心設定是,未來太陽即將毀滅,地球面臨生存危機,為尋得一線生機,科學家想到把地球推出太陽系的瘋狂計劃——“流浪地球”。《流浪地球》可以說是中國第一部有資格稱為“硬核科幻大片”的電影。
中國科幻的精神內核是什么
郭帆從小就愛看科幻電影,但不明白中國為什么沒有出色的科幻片。到后來,他才意識到科幻片是和國家實力掛鉤的,如果國家不夠強大,普通觀眾沒有自信去看本國人解救世界危機。劉慈欣認同這種看法,在他的印象中,即便是韓國和印度拍攝的科幻電影,影響力都相對有限。
2016年,郭帆帶著《流浪地球》的方案拜會為《星球大戰(zhàn)》制作視覺特效的工業(yè)光魔時,這家頂級視效公司感興趣的是文化差異:為什么地球出現危機時,你們逃跑都得帶著家人?郭帆意識到這和中國人的文化有關,即對故土家園的情感和依戀是中國的價值觀。
事隔二十多年,劉慈欣已經不太記得清當時的創(chuàng)作契機,但他覺得,寫《流浪地球》時,背后有一種潛移默化的中國文化的集體無意識在影響著他?!啊读骼说厍颉返谝淮握嬲阎袊说那楦蟹旁谔粘叨壬?,放在末日情境下表達出來,中國人自己對未來太空的想象和歐美還是不一樣。”
如果地球不能被推離太陽系
前期籌備時,郭帆的團隊找來四位中科院的專家,共同研討設計,解決天體物理和力學的問題?!暗厍虿荒鼙煌齐x?!币晃粚<曳浅U\實地表示。現場突然安靜了,郭帆只好規(guī)勸這位老師,如果地球不能被推離,整個項目就黃了,只能假定地球可以被推離,再讓它更合理。
地球被推離太陽系是劉慈欣原著小說的核心設定。科幻文學不等于科普以及科學,但與魔幻不同,科幻作品需要給出解釋。因此,郭帆需要面對一個問題,即排除科學基礎上的不合理性??苹秒娪暗木巹∵^程就是在不斷地排除邏輯錯誤。
劇本解決,投入拍攝就要面對技術性困難。在中國制作科幻電影,缺失的部門太多。比如,電影中的核心場景國際空間站,六個面形成一個立方體,而空間站是10億個面。郭帆和他的團隊只能自己摸索。這個團隊一開始只有兩個人,最后統(tǒng)計字幕時變成了7000人的超大規(guī)模團隊。
在科幻作家陳楸帆看來,《流浪地球》會為中國科幻電影提振信心,會促使中國電影行業(yè)探尋新類型,把更多資源和成本分配到制作上。
(據“南方周末”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