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小堤
身材瘦削,戴著眼鏡,臉上總是掛著笑容,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那一口十分普通的普通話。
“你是南方人?”
“不,我比南方更南。”
對方露出疑惑不解的眼神,吳佰聲卻調皮地笑起來。
如往常一樣,吳佰聲下班之后,帶上使用多年的球拍,準時出現(xiàn)在球館里。到處都是相熟的朋友,他一一打著招呼。
不知不覺,他已在北京待了兩年。2016年12月,32歲的新加坡人吳佰聲遠赴北京工作,還不忘背上球拍。隨著工作、生活漸漸穩(wěn)定下來,佰聲便想到了自己的最大愛好——羽毛球。
從不適應到習以為常
吳佰聲和中國羽毛球已有兩次緣分。第一次是在大學期間,他交換到復旦大學學習半年,帶著羽毛球拍來到上海,和同學切磋球技。第二次是因為偶然的機會,他來到中國一體校交流,切身體會羽毛球特長生的辛苦。第三次,佰聲顯然有備而來,而且有更多時間和機會去接觸社會性質的羽毛球。
以往在新加坡,佰聲的羽毛球圈子幾乎只有熟人,這也符合當?shù)氐摹凹s球”習慣;來到北京,他發(fā)現(xiàn)可以通過QQ、微信等社交平臺加入不同的業(yè)余俱樂部,大家普遍歡迎新朋友。在獅城,佰聲身邊經常打球的女生不多,他大部分時候都打男單、男雙;而在中國,愛打羽毛球的女生很多,他常常要參與到自己不擅長的混雙。在干燥的北方氣候下打羽毛球,提前“熏球”是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過去一直在南方生活的佰聲還是第一次聽說這個操作,而他最喜歡的一款球線很難在這邊的店鋪買到,因為它容易斷……
這些不適應漸漸成為了習慣。佰聲經常網(wǎng)購球線(“很方便”),并熟練掌握熏球步驟;混雙水平日益提升,技術越來越全面;陌生的球友變成生活上的好友,一起相約吃飯玩?!瓱狒[的氛圍,共同的愛好,羽毛球已占據(jù)佰聲生活的大部分,每周大概五天時間都泡在球館中。
令他興奮不已的是,中國的羽毛球資源很豐富。網(wǎng)絡上與羽毛球技巧有關的視頻隨手可得,生活中私人教練的水平很高,佰聲就像打開了新世界,原來羽毛球技巧還有這么多!佰聲找了教練學球,認真的他每次都會在本子里記下教練傳授的要點,回去后總結、加深學習,提醒自己下一次不能再犯類似錯誤。密密麻麻的筆記,記錄著他在羽毛球上的成長。
豐富的業(yè)余比賽也讓佰聲大開眼界。在新加坡,他和朋友更多參與到團體比賽中,來到中國后,各種各樣的個人賽令人躍躍欲試。佰聲參加過尤尼克斯“王者之志”北京站賽事,在男單淘汰賽中遇到一名“左手”選手。當開局階段佰聲連得前3分后,對手突然換了右手,接著便以無敵的姿態(tài)取勝。
“被碾壓了!”佰聲回憶起來依舊津津有味。盡管完敗于對手,但和高手切磋是他最期待的。這名左右手俱佳的選手最終贏得了該項賽事的男單冠軍。
別擔心!是他在“魚躍救球”
深夜,球館里傳來一聲倒地后的巨響!人人扭頭觀望,擔心是不是有人受傷了——其實,這是佰聲又“魚躍救球”了。
佰聲已經記不清是什么時候學會了“魚躍”技能,但他清楚地記得,自己一直受到的教育就是要拼盡全力。佰聲從初中開始接觸羽毛球,直到高中、大學,每個教練都會告訴他,球沒落地,這一分就還沒結束。“第一次,你可能連球都碰不到;下一次,你碰到球了可是沒能回過網(wǎng);再下一次,你成功回球而且還能回到位。”拼搏的體育精神早早灌輸進他的腦海里。
于是,為了力爭每一個回球,佰聲開始魚躍。起初,他不一定能碰到球,也很難把球回到位。經驗增加后,他摸索到魚躍的要領,回球質量越來越高,還能協(xié)調好下一步動作。
工作后打球,他依舊那么拼命、認真,因為救一個球而魚躍、飛撲,往往把球友嚇了一跳;因為丟了不該丟的分,他會懊悔地用球拍敲打自己的額頭,警醒自己。如果你在球館看到一個瘦高男子時不時倒地救球,那一定是佰聲。
那么問題來了,魚躍危險嗎?佰聲表示完全不擔心。“因為魚躍是和地面平行的?!彼贿呌檬直葎澮贿呎f,“而不是直接往地面‘砸’去,因此最多只會受皮外傷,比崴腳安全!”
我們常說“每球必爭”,即要爭勝、不言棄,可佰聲卻認為“爭”可能帶有爭奪球是否出界的意味。“我覺得應該是‘每球必回’。”他用了一個更中性的動詞。
羽毛球帶給他最大的收獲
對于大部分人來說,羽毛球是興趣愛好,是健康積極的生活方式,是鍥而不舍的運動精神,對于佰聲而言亦如是。他非常贊同一句話,“你要找一個喜愛的活動,同時讓你保持運動狀態(tài)?!卑勐曄M鹈蚺闼惠呑?。但,他還有一個更深的感觸。
大學讀書時,佰聲曾擔任羽毛球助教,有一些收入,這讓他的家人很驚訝,沒想到打球還能賺錢。但佰聲說,他不會將羽毛球當成一種賺錢的方式?!拔蚁矚g教孩子打球,不需要收費。只要他愿意學,我便樂意教。”
佰聲坦言,羽毛球帶給他的最大收獲,是讓他有機會帶隊訓練,從而認識了很多十幾歲的孩子。當助教期間,佰聲會親自帶著孩子跑步熱身,邊跑邊鼓勵。孩子們都非常尊敬他,有的長大后甚至成為朋友、兄弟。其他教練作指導時,孩子們也許不服氣,但對這位親切的大哥哥卻心服口服。
還有一件事讓佰聲感到高興。最近,他介紹了不少中國朋友學球。他感覺自己在傳播這份愛好,鼓勵更多人參與到羽毛球當中。
偶爾回到新加坡和朋友打球,佰聲還帶著中國的味道,比如看到擊球出界后,“界外”一詞脫口而出——雖然新加坡人也會說普通話,但平時都會說英文的“out”。場面一度尷尬,不過大家都覺得很有趣。
對佰聲來說,變化的只是打球環(huán)境,不變的是對羽毛球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