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劉慈欣的小說《三體》到改編電影《流浪地球》的熱映,大IP讓科幻成功“出圈”,進入了大眾視野。在“科幻元年”的呼聲中,我們的生活其實早已變得“科幻”。
從算法、大數(shù)據(jù)到基因編輯,技術的日常滲透與矛盾性正日益凸顯出來,沖擊著我們的道德感閾值;盡管尚處在弱人工智能時代,AI已能基于閱讀輸入而“創(chuàng)作”詩歌,這不得不令人懷疑我們是否已處在最后的人類獨立寫作時代?毫無疑問,生活正在被技術改變,用不了十幾年就將改變得翻天覆地。
“趨利避害,餓了要吃,這些都是寫在生物體內(nèi)的法則,經(jīng)過億萬年進化到現(xiàn)在,是最底層的算法?!标愰狈凇度松惴ā防锶缡菍懙馈_@本書由幾篇描述未來趨勢的中篇小說組成,涵蓋了作者對于基因生物等新興技術的擔憂。
科學正在把自然繁衍變成一項工程,優(yōu)生學或許從未如此容易而自然,透過技術,人們開始有能力擺脫肉身與生物性的控制(比如代孕)。大概可以想見,未來的生育未必一定需要一男一女,而特權階層可以不受限制地繁衍后代,甚至是深度基因工程優(yōu)化的后代。
這個時代科幻作家的寫作,確確實實受到現(xiàn)實的驅(qū)力與撼動,從具體的生活場景去想象科技可能給我們生活造成的改變,是再自然不過的選擇。
陳楸帆指出,“人生算法”就是一個悖論。性格決定待人接物的反應模式,也決定了你的整個路徑?;蛞彩且惶姿惴?。在這個閉環(huán)里,你的人生是你的一部分。你想要施加影響去改變它,但最后被改變的是你自己。就好像人總是想要“改命”,到最后發(fā)現(xiàn)“改命”也是命的一部分。確定性和不確定性都是“命”本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