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巧林
我跟同齡人比,上學念書是晚了些。
9歲那年,雖然已經(jīng)萌生了最初的求知欲望,但苦于家境貧困,交不上學費,遲遲得不到上學的機會。
開學前,村小里的老師上門來動員我這個學齡孩子,可惜最后硬是被父親一聲聲無奈的嘆息“頂”了回去。而我呢,只是在陽光底下見了個彩色肥皂泡似的——美好的希望一下破滅了。
此后,多少個清晨,我每每看到別人家的孩子一個個背著書包上學去,羨慕之情無法形容。
村小坐落在村莊南頭,沿著彎彎的河邊小路,走上七八分鐘就到了。逢到南風勁吹的日子,還可隱約聽到從教室里傳出來的瑯瑯書聲和課間十分鐘的追逐嬉鬧聲。
記不得哪天,我禁不住癢癢的腳,跟隨背書包的同齡人,偷偷地走進了村小。
起初,我只是在敞開著的泥地操場上無所事事地轉(zhuǎn)悠,或者去哪處墻角邊撿些破碎的紙張、耗盡了藍油的復(fù)寫紙和黃豆大小的粉筆頭等。后來,我擋不住書聲的誘惑,也就壯著膽子,厚著臉皮,一步步趨近教室,抻頸探腦地趴在走廊邊的窗沿上,看語文老師如何操起白粉筆,運用或像水滴或像豆芽或像火柴梗或像釘鉤的筆畫,將一個個神秘的方塊字寫在光溜溜的黑板上。隨后,我又支棱起耳朵,靜靜地聽著語文老師,如何操著洪亮的嗓音,將方塊字一個個地念出來,并讓他的學生們跟著他念上三遍。響亮的讀書聲猶如巨大的氣浪,呼啦啦沖出窗口。我暫且忘了自己的身份,也就下意識歙動嘴巴,輕輕地跟著念。
一次,我正趴在窗沿上有模有樣跟著念字時,我的目光與老師的目光突然“狹路相逢”。我猝不及防,迅速躲開,尷尬與慌亂不可言喻。不過,尷尬與慌亂退場后的我,依然是滿懷欣喜的,因為,我開始帶著沉甸甸的獲得感,走到無人處,把撿來的一截枯枝當作粉筆,把怎么也涂不完的泥地當作黑板,歪歪扭扭涂上幾個自以為正確的方塊字。
后來,隨著智商的發(fā)育和經(jīng)驗的積累,我的“偷”字目標開始轉(zhuǎn)向更廣的空間,更多的領(lǐng)域。也就是說我除了去學?!巴怠弊?,還會去刷著標語口號的粉墻“偷”字,去刻著誰家戶主姓名的竹籃木桶上“偷”字,去貼在公房墻端的社員收支往來表上“偷”字,去生產(chǎn)隊讀報員的嘴巴里“偷”字,去廣播喇叭里“偷”字,去鄉(xiāng)村露天電影的銀幕上“偷”字……
那年冬天,我乘坐父親的運肥船,第一次去了蘇州城。運肥船泊在山塘街一處河埠后,父親興致勃勃帶著我上岸去遛街,逛商場,讓我開開眼界,見見世面,順便也嘗嘗蘇州城里的風味小吃。可是步行途中,我的興趣和注意力很快就轉(zhuǎn)移了,傾注于水巷邊的路牌、橋名、商店幌子和園林匾額等。不用說,我又開始“偷”字了,“偷”觀前街、飲馬橋、拙政園、松鶴樓、彩芝齋等一個個方塊字。當然,那些筆畫多、寫得草的方塊字我是沒法“偷”走的。正當我“偷”得興致十足時,一直陪在我身邊的父親突然消失在了人民商場門口的茫茫人流里。我急了,到處找父親,可是找了半天沒找著。惶恐與絕望間,我的唯一希望似乎就是獨自走回泊船地。結(jié)果呢,我把來時“偷”得的一個個方塊字當作“路標”,邊看邊走,步步為營,最后,赫然出現(xiàn)在我眼前的,是鐫刻在一座古石橋欄板上的三個方塊字——“山塘橋”。
父親知道我“偷”字這事后,驚訝又感動,并在他人面前吹噓,這小子沒上過一天學,竟然也能認識半筐子方塊字。
我沾沾自喜,并禁不住強烈的表演欲望,也就不時把黃泥磚的尖尖角和木炭疙瘩等材料當作筆,在家內(nèi)家外的粉墻上雜亂無章地寫下“日月水火山石田土人手足口耳目丈尺寸元角分”等一個個方塊字。
又一個新學期到來時,父親終于想著法子替我湊齊了學費,讓我成為村小里的一名正式學生。
我欣欣然翻開油墨幽香的一年級語文課本,粗略一看,書上的許多方塊字我都認識。
第二天,我躊躇滿志地走進老師辦公室,提出“跳級”請求。老師愣愣地看我,說:“你還沒有念書就想跳級,哪有這種事?”
“這課本里的字大多我已經(jīng)認識了?!蔽艺f。
老師不信,當場讓我念出他寫下的一個個方塊字。我挺爭氣,幾乎全念對了。老師疑惑,問我:“你肚皮里的這些方塊字哪來的?”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偷’來的?!崩蠋熜α诵Γ洫勎遥骸安诲e!”我趁勢追問:“這么說,我可以跳級了?”老師又笑了笑,回答我:“課本都訂了,跳級就免了,至于這些‘偷’來的字嘛,對你今后的學習會有幫助的。”我對老師的這一回答自然不太滿意,也不太懂得老師這話的含義。
真正坐進教室讀書后才知道,這些“偷”來的字居然有力地助推了我的學習,讓我的默寫和朗讀先人一拍,讓我的考試成績名列前茅,讓我的課外自學能力略勝一籌。而且我開始懂得:一個人的知識積累僅僅依賴老師的傳授是遠遠不夠的,只有憑著自己的努力,不停地去“偷”,才能一步步登上知識的頂峰。
“師傅領(lǐng)進門,修行靠自身”是也。
于是,從小學到高中,再到踏上工作崗位數(shù)十年后的今天,我不但沒有“金盆洗手”,還在把“偷”字目標不停地瞄準浩瀚的書海呢。
(大浪淘沙摘自《少年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