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春艷
【摘要】 ? 課文背景介紹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能幫助學生梳理知識脈絡,構建知識框架,形成知識體系,積累寫作素材,打通與其它科目的接點,是提高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手段。
【關鍵詞】 ?背景 脈絡 體系 框架 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 ?G633.3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9-007-02
0
課文背景,指對理解課文內容有幫助的歷史資料或政治環(huán)境、人物生平等相關資料。了解課文背景,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開拓學生視野,發(fā)散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課文背景介紹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能幫助學生梳理知識脈絡,形成知識框架,構建知識體系,打通與其它科目的接點,是提高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手段。
一、課文背景資料的選擇
文章的背景資料豐富,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加以選擇、整理,生硬地把資料投放展示出來,主次不分,繁簡不論,就達不到我們想要的效果,因此,如何選擇課文背景至關重要。
(一)選擇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背景
初中語文課本中,有不少篇目,需要結合文章背景進行理解。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為我們描寫了一個風光旖旎、非常迷人的小石潭,可是作者并沒有過多的留戀此地,反而“以其境過清”離開小石潭,這種做法讓人不得其解,要解決這一疑惑,就要讓學生了解文章的背景。唐憲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柳宗元因為參加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集團,被貶至永州為司馬。作者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在文章中,凄苦是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情;欣賞美景的快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環(huán)境的觸發(fā),憂傷悲涼的心境就會流露出來。了解這一課文背景,就能幫助學生理解作者孤獨凄涼的心情,進而把握文章主旨。
(二)選擇能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的背景
閱讀積累是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渠道,閱讀興趣能讓學生對閱讀有內在的驅動力,進而能真正走進作品、品讀作品,較之功利性較強的應試閱讀,這種自主閱讀的效果要好得多,課文背景的介紹大多能激發(fā)學生自主閱讀作品的興趣。如《紅樓夢》這部經典名著,大部分學生都會覺得其篇幅冗長且人物關系復雜,加上當前“微文化”、“快文化”流行的大環(huán)境,自然難以耐下性子去咀嚼其中的意味。在學習探究部編版九年級上冊課文《劉姥姥進大觀園》時,讓學生了解劉姥姥進大觀園的原因是很有必要的。課文節(jié)選的是劉姥姥為感謝上次賈家的救助,特地去謝恩。正巧,賈母想找個上歲數(shù)的老太太說說話,所以,就留她在這兒住,留她在這兒玩,幾次宴請劉姥姥,在參觀的過程當中,又是坐船又是行酒令,活動內容非常豐富。二進大觀園收獲頗豐,劉姥姥不僅帶了好多東西回去,臨走時,平兒還為其雇了轎子,最重要的是劉姥姥為王熙鳳的女兒起了名字,叫巧姐。劉姥姥前后共有三次進大觀園,課本節(jié)選的是劉姥姥第二次進大觀園,其他兩次進園的原因和經過可留待學生閱讀《紅樓夢》時進行了解,這樣的背景了解能讓學生對整部作品的閱讀欲望更強烈,增加學生閱讀整本書的動力,能起到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的作用。
(三)選擇能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的背景
寫作素材來自生活,或親身經歷,或間接獲取。課文背景介紹能幫助學生從他人的經歷中汲取智慧,開闊視野,增加積淀。
1.對單個人物的背景事件進行整理運用。宋代文學大家蘇軾,他在新、舊黨的夾縫當中折騰了一輩子,受了許多打擊和磨難,他之所以沒有被斥逐而死,主要在于性情的曠達與樂觀,無論命運把他拋向哪里,他都能夠隨遇而安。他是一個魅力四射的人,一個才華蓋世的人,無論詩詞與古文,或是書法與繪畫,他都是卓然大家。如能對蘇軾其人的相關背景進行了解,巧妙剪裁,運用到寫作中,文字也會如蘇軾其人般魅力四射。
2.對不同人物背景事件的相同點整理運用。以詩人劉禹錫、溫庭筠、辛棄疾為例,劉禹錫由于參與唐順宗領導的“永貞革新”,被憲宗、穆宗皇帝流放、棄置長達23年,他長期遭受政敵們的讒毀和排斥,為官47年,有一半時間是在貶謫之地度過的;溫庭筠是宰相溫彥的后人,出身名門,但是在政治上很不得志,多次參加進士考試,都沒被錄取;辛棄疾一生以恢復中原為志,以功業(yè)自許,由于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壯志難酬。這幾個人物命運多舛,在仕途上甚是失意,但在文學上都頗有造詣,能給我們的人生帶來啟發(fā),亦可靈活運用到相關題材的作文中去。
(四)選擇學生有疑問的相關背景知識
課堂教學中,在我們設計的問題之外,學生有疑惑的情況實屬常見,課堂生成的課文背景介紹更具實效性,也更考驗教師素養(yǎng)。
如《曹劌論戰(zhàn)》一課,了解長勺之戰(zhàn)的背景是必要的,但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免不了會有這樣或那樣的疑問。如“小惠未遍,民弗從也”一句,曹劌提出的“民弗從也”和戰(zhàn)爭有什么關系呢?這時,讓學生理解春秋時期的戰(zhàn)爭特點就非常有必要了。春秋時期,沒有常備軍,有了戰(zhàn)爭,由國君做統(tǒng)帥,貴族任各級軍官,而士兵則臨時從奴隸中征集,曹劌說的“民弗從也”就是針對這種“征集”工作來說的;再如文章中的“擊鼓進軍”一節(jié),對春秋時期作戰(zhàn)禮儀的補充說明,亦能消除學生對相關內容的疑慮……這些背景的了解,不僅對理解課文內容有幫助,還能增長課外知識,激活學生的思維。
二、恰當進行課文背景介紹
課前把作者資料或其他背景資料一股腦搗出來的形式太單一無趣。根據學生情況、課文內容及教學流程的需要來決定用什么形式、在什么情況下選擇什么時機介紹課文背景資料,能讓課文背景介紹更有效地為語文教學服務。
(一)內容詳略得當
有一些人物或事件,在初中階段的教學中多次出現(xiàn),比如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整個初中階段有不少他的作品。初次接觸其作品時,可以較粗略地了解其主要經歷及作品、思想;深入了解魯迅的作品時,可由面到點,根據作品內容詳細了解與之相關的部分背景;對魯迅的作品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后,則可以設計些諸如“我眼中的魯迅”、“魯迅精神”等寫作或演講活動,鼓勵學生結合背景資料對人物精神及其作品內涵進行全面梳理、深刻理解,形成較系統(tǒng)、客觀的認識。合理安排背景內容,使之詳略得當,可以更好地為課堂服務,提高學習效率。
(二)形式靈活多樣
背景資料的介紹是在課前導入還是課中穿插或是課后補充,用怎樣的形式介紹課文背景,應當都是有講究的。為避免審美疲勞,了解課文背景的形式應該靈活多樣,豐富多彩。課文背景的了解,除口頭講述外,可采用情景展示的形式,或在學案中出現(xiàn)由學生查閱,還可由學生自己獲取相關背景資料進行了解,有條件的學校可在線上資料庫中呈現(xiàn)或互動交流……如在學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時,對于文首出現(xiàn)的“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六個人物的背景故事,可在課前由學習小組完成,每組負責一到兩位人物背景資料的搜集整理,并派代表在課堂上和同學分享人物主要經歷。文章學習完后,則可由學習小組繼續(xù)搜集整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其他相關事例進行寫作感悟,老師可提供些許參考,如越王勾踐、唐玄宗李隆基、農民起義領袖陳勝……
(三)合理統(tǒng)籌整合
對于同一個背景事件或同一背景人物下的課文內容可以進行統(tǒng)籌整合,能清晰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形成知識框架體系,提高學生融會貫通的能力。
1.同一背景事件下的內容整合
以《岳陽樓記》《醉翁亭記》為例。慶歷新政失敗后,范仲淹貶居鄧州。宋仁宗慶歷六年(1046),范仲淹的摯友滕子京謫守巴陵郡,重修岳陽樓,藤子京請范仲淹為重修岳陽樓寫記,并送去《洞庭晚秋圖》,被貶在鄧州的范仲淹依據此圖,憑著豐富的想象,寫下了千古名篇?!蹲砦掏び洝纷饔谒稳首趹c歷六年(1046),當時歐陽修正任滁州太守,歐陽修是從慶歷五年被貶官到滁州來的,被貶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韓琦、范仲淹、富弼等人參與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運動,而反對保守的呂夷簡、夏竦之流。稍作比較,就能發(fā)現(xiàn)范仲淹、歐陽修兩人被貶均與“慶歷新政”有關,可見兩篇文章是在同一社會環(huán)境背景下完成的。
2.同一背景人物下的內容整合
以詩人杜甫的詩作為例。杜甫的作品,早期的《望岳》寫于唐王朝盛世時,寫泰山的高大、神奇、秀美,流露了年輕人的雄心壯志和對前途充滿信心;中、后期的《春望》《石壕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羌村三首》《登樓》《江南逢李龜年》則透著滄桑、憂慮。杜甫親歷盛世,又親經安史之亂全過程,對社會變遷和人情世故有深入的了解和深刻的體會,其作品較忠實地表現(xiàn)了當時的社會狀況,是離亂時代的悲歌,是唐代安史之亂前后社會現(xiàn)實的一面鏡子,這么一來,就很容易理解杜甫詩作中憂國憂民這一主旋律了。
(四)關聯(lián)其他科目
學科之間是相互關聯(lián),相互滲透的,學科之間的交匯點往往是知識的增長點,相關的背景知識能打通學科之間的接點。
以《湖心亭看雪》中的“霧凇沆碭”的背景知識資料為例?!办F凇”一詞課本中的解釋為“水汽凝成的冰花”;百度百科中這樣解釋“霧凇”一詞:霧凇(wùsōng)俗稱樹掛,是在嚴寒季節(jié)里,空氣中過于飽和的水氣遇冷凝華而成,是非常難得的自然奇觀。霧凇非冰非雪,而是由于霧中無數(shù)零攝氏度以下而尚未凝華的水蒸氣隨風在樹枝等物體上不斷積聚凍粘的結果,表現(xiàn)為白色不透明的粒狀結構沉積物。霧凇形成需要氣溫很低,而且水汽又很充分,同時能具備這兩個形成霧凇的極重要而又相互矛盾的自然條件更是難得?!办F凇”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南北朝時代宋·呂忱(公元420年-479)所編的《字林》里,其解釋為:“寒氣結冰如珠見日光乃消,齊魯謂之霧凇?!边@是最早見于文獻記載的“霧凇”一詞。綜上所述再聯(lián)系物理學科,“霧凇”可以歸為物理學中的“凝華”現(xiàn)象。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合情合理,適時適量地進行課文背景介紹,既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亦能提高課堂效率,激發(fā)學生興趣,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相關的課文背景介紹能幫助學生梳理知識脈絡,搭建知識框架,形成知識體系,打通與其它科目的知識接點,提高語文素養(yǎng),其作用不容小覤,是值得不斷探究完善的重要教學環(huán)節(jié)。
[ 參 ?考 ?文 ?獻 ]
[1]曾大興.《唐詩宋詞十八講》.中山大學出版社.
[2]陳新璋.《唐詩宋詞概說》.廣東人民出版社.